從“食”的方面來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受到自然環境、生產水平和生產方式的影響,同時具有強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國的飲食種類豐富,特點明顯,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產方式和作物種類導致地區性差異明顯,南方以稻米為主,北方以面食肉類為主.北京作為都城,除了宮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湧入京城,特別是魯菜幾乎成為京菜的代表,八大樓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鴨、東來順涮羊肉等老店享譽京城.此外,種類繁多、口味豐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壹直流傳至今,依然受到民眾的喜愛.鴉片戰爭後西式餐飲成為大城市的消費時尚.西式餐館出現,西式點心、飲料、糖果也為大眾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現了由國人經營的第壹家西菜館——“壹品香”,西餐的傳入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結構.
從“住”的方面來說.中國南北方的民居結合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從沿海到內陸壹些城市設立了外國人的使館、領事館、洋行、貨棧、銀行、近代工廠等也紛紛出現,相應出現了具有西方建築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國人居住.壹些官員和富商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電燈照明在城市中出現,房屋格局、生活設施、裝飾風格都有了很大變化.上海、廣州、青島成為中國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選用了北京傳統四合院和新建洋樓的照片,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分析兩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條件的變化.也可以進壹步探討形成這種建築特點的深層原因,如四合院體現出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秩序,長幼有序的傳統道德觀念,富貴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詳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與環境的密切關系.
從“風俗”的方面來說.鴉片戰爭後,人們痛感中國積弱由於民智未開,欲啟民智必先革除社會中的陳規陋習,鴉片、纏足即為兩大現象.近代社會風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倡導“斷發易服”“廢止纏足”,主張改革婚姻制度.隨著辛亥革命的興起,民主***和思想深入人心,人們把斷發易服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主文明的直接鬥爭.民國時期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令.斷發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民國初頒布的《服制》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禮服,是對封建服式等級制的徹底否定.孫中山還提出“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作為改良服飾的指導思想,這壹與現代文明接軌的服裝觀念在中國的實施,使得人人須臾不可離身的服裝,徹底擺脫封建倫理的規範,向著實用、經濟、衛生、美觀的方向發展,這是服裝史上的重要轉折.婦女纏足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具體體現,婦女處於對男子的從屬和依附地位,纏足大小成為男子品評女性美的壹種畸形尺度,不僅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而且成為文人筆下描繪和宣揚的對象,這種對女性身體的摧殘反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特征.而主張斷發反對纏足這種純粹的個人行為,在中國反對封建的進程中成為思想啟蒙的先聲.
近代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廣大農村依然存在著舊式的生產和生活習俗,處於落後、封建的狀態.
變化原因
第壹,近代中國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強行裹進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務、制度、思想如潮水壹樣湧入中國;
第二,經濟方面自洋務運動以後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開始,工業化會改變社會面貌的;
第三,政治方面變法維新運動促進了社會政治制度的變化,至少中國封建統治有所松動,政治制度的變革對於後來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視的;
第四,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湧入,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習俗方方面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