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切他人,在中國人的眼裏,是關系、身份、地位、年齡、輩分,唯獨不是“人”
中國人的關系,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子女,逐漸外推是親戚,朋友,外人。
無論哪種關系,中國人的眼裏,都沒有“人”。
誰都看不見誰。
因為不懂愛,因為無法“看見”。釀造的痛苦太多了。
社會 上總是有太多正能量的,冠冕堂皇的話語麻痹著人們,懶得動腦子的人在這些雞湯的按摩下,已經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了。
例如,天下沒有不孝的父母;父母都是偉大的;父母都是為了妳好;父母就是付出的太多了;
所有人的心智全部被這幾句話蒙蔽了,沒有幾個願意去反思真相。
壹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思維方式,三觀完全沒有建立起來,周圍的環境和人們對待他的當時才逐漸構建起了他的人格。
所以 壹個人成年後的狀態,絕大程度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的 。
妳如何塑造她,她就如何回報妳 。
有很多人和我聊過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
情況各有不同,最終的結論都認為是子女沒有吃過苦頭,父母付出太多,子女太受溺愛。
沒有見過反省的,全部都是埋怨子女。
壹位大姐對我說,女兒青春期,天天 詛咒母親去死 ,她非常痛苦。
她覺得現在的孩子就是太受溺愛,真應該多吃點虧, 多受點害 ,她們才能明白。
我問她,妳的女兒多受點害就會愛妳嗎?
我分析有可能妳沒有給女兒真正的愛。她拒絕承認。壹直在強調自己的付出。
這何嘗不是對女兒的壹種詛咒。
母女相恨,人間悲劇。
壹位大叔和我探討,小孫女壹切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體諒爺爺奶奶甚至父母的勞累。
可是大人們把什麽都給他了,給他買最貴的衣服,給他吃最好貴的海鮮,給他用的手機也比大人的貴。
我聽了半天, 沒有聽到壹個字的愛與懂得。全是價格和物質 。
但是 愛是感受,不是物質 。
這位大叔又說,我們是不是不應該這麽溺愛他,應該對他冷漠點,不理他,也許他就想起大人來了。
我聽了心下冰涼,本來就沒給愛,這下還要給傷害。
我的高中同學,某大學的計算機教授,談起他帶孩子的雲南之旅。
他壹路上對孩子說:爸媽不要妳啦,把妳壹個人丟在這裏,我們自己回去。
6歲的孩子壹路都在哇哇的哭。
他說覺得小孩子真有意思,真好玩,壹逗就哭。就是這壹路哭的他們心煩。
我能想象小孩子這壹周承受著巨大的恐懼,估計都在精神崩潰的邊緣了。
因為是摯友,我說妳能不能給孩子點愛呢?
他說,我們當然愛孩子了, 去雲南 旅遊 花了壹萬多全都是為了他 。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很多父母都口口聲聲說著愛,卻根本沒有給愛。
每個人都曾為人子,閱讀此文的妳也是。
回想壹下,妳在幼年時候,是不是對父母全心全意的愛著,信任著。
父母說的話都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執行。
只要父母在身邊就會覺得安心,父母在的地方就會覺得是家。
在自己的世界裏,父母就是全部,父母是全世界最溫暖最完美的存在。
妳再看看那些8歲以下的小孩子,是不是和父母須臾不能分離,是不是 和爸媽在壹起最開心 。是不是無條件的信任爸媽?
這是動物的本能,人們常言母愛是偉大無私的,其實子女對父母又何嘗不是。
可惜很多人,自從自己當了父母,就只顧體會自己心中對子女的愛,卻把自己如何愛父母忘的壹幹二凈了。
父母的世界未必全部是孩子。
在孩子來臨之前,壹個成年人已經有了家庭、伴侶、事業、理想等。
無論生育子女出於何種目的,都是給自己已有內容的生活添加了壹個重要的項目。
但是孩子呢?
在他壹出生,還沒有睜眼看世界的時候,首先接觸的就是媽媽的懷抱,就連整個世界都是排在媽媽的後面。
媽媽是全部,其余的選項都是這個全部的子集。
真正的愛是“看見”, 真的看見子女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壹件物品。
但是看看我們 社會 的俚語:
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
我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能夠實現我的那些理想。
父母這麽辛苦,妳可不能辜負我們的期望。
妳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啊。
無壹例外,是吧,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擁有主宰他的無上權力。
如果為人父母沒有“看見”孩子也是壹個完整的人,再多的付出也是另壹種利己的樂趣。
根源在於,中國人從來 不懂對真正的“人”的尊重 ,壹直尊重的是輩分,地位,唯獨看不見人。
他們沒有從上壹代父母那裏感受過愛,也就無法傳遞給下壹代。
每壹個童年缺愛的人,因為自己對愛的本能需求沒有滿足,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
童年缺愛,人會窮其壹生去想辦法彌補心靈空洞。
成年人缺愛的表現在哪裏? 他們會對幼兒索取。
生活中常有壹個現象,見到兩三歲的幼兒,很多長輩總是第壹時間會問:“想奶奶嗎?想媽媽嗎?”
當孩子回答”想“,他們會感到極大的滿足。以至於很多人忘記了對孩子表達愛意和思念。
因為對愛的渴望,讓人會向壹個心智不全的小孩子索求。
溺愛和缺愛異曲同工,孩子都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本質是都不能夠被父母看見,都沒有被真正的愛。
溺愛的情況有兩種。
壹種是孩子長時間被過度的母愛吞噬。
父母從小到大包辦壹切,甚至每天的衣服,早餐都由父母決定。
任何個人意願都會被父母忽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愛”他。
這會令子女很痛苦,對父母充滿了莫名的憤怒。
可現實的教育又告訴他這是父母在愛他,他不應該這樣“恨”父母。
因此更加自責,充滿內疚感。繼而對自己的評價很低,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沒有能力,不孝,道德不好……
這是溺愛造成的傷害之壹,其後果必然導致孩子在 潛意識裏認為自己是無能的。
另外壹種偷懶的溺愛。
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小時候我是最受寵的孩子,要什麽就給什麽。即使成績壹路下降。父母也沒說過我什麽,依然要什麽就滿足什麽,犯了錯誤也從沒罵過我。
可是感覺父母也沒多愛自己,心裏總是有失落。每看到別人在教育孩子,和孩子聊天打趣,總會很羨慕。
這是因為父母在“寵”孩子的時候, 只回應了表面需求,沒有看到孩子的內心;
過度放任是另壹種忽視。比如 ,當孩子說想要壹個洋娃娃,其實他可能只是想要陪伴。
當然,簡單粗暴的實現孩子表面的要求,是如此輕松。
而要去體會壹個人的心裏感受,卻需要用心,還需要愛的能力。
父母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開脫,物質上已經盡力滿足了,即使懶得看孩子的內心,也沒有證據,所以自己作為父母無可指責。
當培養出了滿是創傷,情緒暴烈的孩子,很少有父母會承認是自己教育方式的缺失,都是強調自己的付出和辛苦。
畢竟我們現在的 社會 環境對為人父母是極其寬容的。
實在逼急了就會反問,妳有孩子嗎?
妳沒有孩子就沒有資格來糾正我,妳只需要聽我對孩子的抱怨就可以了。
實際上, 有經驗未必有智識,否則學習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 社會 上也不會有那麽多人窮其壹生都過的那麽糟糕。
不要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鬼話。
妳可以把他打的服服帖帖,沒有反叛精神,對妳俯首帖耳,那妳是馴化出來壹個奴隸,壹個順民。
他可以孝順妳,是出於被馴化好的奴性,人與人之間的愛意早就被打沒了。
最後還是要回到文題。
壹切他人,在中國人的眼裏,是關系、身份、地位、年齡、輩分,唯獨不是“人”
無論哪種關系,中國人的眼裏,都沒有“人”。
誰都看不見誰。
是的,在中國,任何事情都沒有維護自己的面子重要,即使自己心裏隱隱覺得不對,也要堅決維護自己的錯誤。
在父子人倫這樣最基礎的權力關系面前,父母的面子要比和諧的親子關系,子女的心靈幸福更加重要。
他們寧願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痛苦中,也不願意反省自己,因為放下面子,審視自己的行為和內心,因為會撼動他們內心的秩序。
所以他們在親子關系中, 更多看到的是互相之間的傳統 社會 角色和權力,卻看不見對方的“人”。
很多人害怕揭露真相,他們寧願活在假大空的正能量裏,也不願意看到真相,找到癥結,從而將生活變得更好。
他們會認為揭露真相的人都是負能量,是抱怨。
但壹個智慧理智的人,首先是壹個勇士,不會沈溺於讓人放松警惕的正能量,也不會因為看到真理的光而恐懼。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敢於面對,才有進壹步改善的可能。
這才是積極正面的態度。
可是世間多懦夫,他們願意在虛假的歌頌和安撫中日漸沈淪,不敢面對真相,也不敢面對自己。
本來是消極逃避,卻以為自己是歲月靜好。
壹個真正愛子女的父母,必然是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積極糾正錯誤,持續不斷的學習,不斷改善。
真正認識到,這是兩個真正的人之間的互相滋養,互相扶持,互相溫暖,互相成全。
才能讓這段天倫之樂恢復它真正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