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養生文化的養生思想

養生文化的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該書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誌著中國醫學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也是養生理論的奠基之作。《內經》中的養生思想非常豐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整體健康觀。認為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的基礎,壹旦平衡被破壞,健康也就被破壞了:“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順應自然觀。只有“和於陰陽,調於四時”或“法則天地,逆從陰陽,”人們才能達到至人、真人、聖人、賢人的境地,實現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死。

重在預防觀。《內經》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等到已經生病再治、再養就晚了。這不但是古代養生的基礎,而且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攝養情誌觀。《內經》重視精神修養,認為精神愉快、情結穩定是身體健康的關鍵。《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形神兼修觀。《內經》認為既要保養精神,使“精神內守”,又要鍛煉形體,做到“形勞而不倦”,動靜結合,方能“形與神俱”,卻病延年。

《內經》主張采用多種方法來達到修真養生的目的,除了註意四時飲食起居、情誌調節等外,也很強調采用導引、吐納等法。例如《內經》認為居住在潮濕地方容易得關節炎壹類的病,主張采用導引之法治療。對“緩節柔筋而心和調節者”,可以讓他們練習“導引行氣”之術。 吐納屬內養功,《內經·素問》中多處提及吐納之法。如“腎有久病者,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這些方法成為後來氣功發展的基礎。 《呂氏春秋》由秦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集體編撰而成。該書雖然以探討治國安邦之術為主,但不少篇章論及養生,形成了動以養生的特色:動是生命的精髓,“動而萌,萌而生,生而長”,並進壹步提出了去害知本、動以養生的基本原則。去害即“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而去五味充形之害、五情接神之害、七淫動精之害,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知本是指知精氣流動之本:“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而“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

不過《呂氏春秋》並沒有明確提出怎樣“動”。華佗則把“動”解釋為人體勞動之動,以“谷氣得消,血脈流通”說明“動”的功能,比呂氏的氣郁致病說合理得多。 《淮南子》是漢初淮南王劉安仿《呂氏春秋》而寫的,書中也有許多養生論述。《淮南子》認為,養生就是“體道”:“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

養生的要義是做到形、神、氣三位壹體:“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壹失位則三者傷矣。”三者中養神最重要,精神內守才能使神得其位,神得其位、精神清明才能充分發揮神的作用。所以《俶真訓》說:“神清者,嗜欲不能亂也。”“是故神者,智之淵也,淵清則智明矣。”

《淮南子》主張適度運動:“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同時又主張要節欲:“耳目淫於聲色之樂,則五臟搖動而不定矣;五臟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也;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邱山,而無由識之矣。”

《淮南子》還非常重視保持心態平和:“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主張“以中致外,百事不廢。中能征之,則外能吸之。中之得,則五臟寧,愚慮平,精力堅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鞼。”這種“以中致外”、以神馭形的思想,表現出十分明顯的道家色彩 。

  • 上一篇:關於美食做飯的電影有哪些可以收看
  • 下一篇:30年過去了,這部張藝謀經典的女性“宅鬥”式悲劇妳還記得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