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主要有首飾、長袍、腰帶、靴子等。
首飾大致可以分為五類:頭飾、項鏈、胸飾、腰飾、手飾。頭飾主要包括頭巾、帽子、頭帶、發箍、編結鉗、編結套、發箍、頭帶、耳環、耳飾等。是蒙古首飾中最美的部分。如“姑姑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婦女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為四邊形。上面鋪著五顏六色的綢緞,裝飾著寶石、琥珀、珠子、玉片、孔雀翎、雉雞尾毛等各種飾品。它制作精美,色彩鮮艷。
女人通常戴頭巾。頭巾長約十英尺,有各種顏色。材料有布、麻、絲、絹等。女生喜歡把頭巾包在頭上,然後在右邊打個結,把頭巾的頭垂下來。已婚婦女用頭巾包住頭部,纏在頭上,不留耳朵。在莊嚴的場合,還應戴上繡有馮丹朝陽珠、二龍戲珠等圖案的帽子。帽子頂上有紅色的流蘇和閃閃發光的珠寶。傳說這壹習俗始於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統壹蒙古各部落後,命令每個人都戴上頭巾,以示頭上飄著壹面旌旗的壹角,希望國力之靈永存。從她們結婚、告別少女生活的那壹天起,女性就開始穿上優雅的服飾。鄂爾多斯的蒙古族服飾最為典型。這種頭飾中文翻譯為“頭帶”,主要由“垂”和“發套”組成。不僅制作工藝精美,而且是由數百只珊瑚、數十條銀鏈、珍珠串、許多銀戒指、銀片、瑪瑙、玉石等制成。打扮起來,可謂珠簾垂下,光彩奪目。壹副頭帶壹般重三四公斤,有的能達到十幾公斤。據說以前壹副高級頭帶可以換幾匹好馬或者幾百匹好駱駝。
蒙古袍,在內蒙古、新疆等牧區,男女老少壹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雙袍,夏穿單袍,冬穿裘皮袍、棉袍。男士的禮服壹般比較肥大,而女士的禮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女性苗條健美的身材。其風格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異,略有不同。壹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袖、高領、右開衩,大部分地區的下端不開衩。長袍的下擺、袖口、領口多為緞面蕾絲?quot“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水貂等皮毛裝飾。它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具有很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防曬。走路可以當衣服,躺著可以當被子。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族也喜歡在長袍上穿長短不壹的馬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壹般用棉布和緞子制成,長度從三米到四米不等。顏色大多與長袍的顏色很協調。系上腰帶,既能防風禦寒,又能在騎韁時保持腰部和肋骨的穩定和垂直,也是壹種漂亮的裝飾。男人系腰帶的時候,把袍子向上提,很短,騎起來方便,看起來精幹自然。腰帶上也要掛壹把蒙古刀,壹把火鐮,壹個煙袋。而女性在系腰帶的時候要拉下長袍,以展示自己的美好身材。鄂爾多斯等地區系腰帶有壹定的規章制度。未婚女子系腰帶,背後留釘鞋。壹旦結了婚就是“Busguihun”(蒙古語,意為“不系腰帶的人”),用緊身馬甲代替腰帶來區分未婚少女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是蒙古族民族服飾的配套部分之壹。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為長靴、皮靴、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擇。布靴多由厚布或帆布制成,所以穿著柔軟輕便。皮靴多以牛皮制成,經久耐用,防水耐寒。其款式壹般分為靴尖卷起、半卷起、平底不卷起三種,分別適合在沙漠、幹旱草原、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是由羊毛模壓而成的。蒙古靴做工精美,靴幫和靴筒都繡有或剪貼有精美的圖案。靴子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的,非常適合自然環境。騎馬時可以保護腳踝,踩馬蹬;行走時可防沙害,減少阻力,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壹般用細花呢制作,是壹種橢圓形的帽子,四周有寬邊,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略凹。帽管與帽檐的連接處有裝飾邊。穿上蒙古袍或西裝,戴上帽子,看起來優雅漂亮。
蒙古馬甲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壹,是蒙古袍的壹種外衣。蒙古馬甲始於元代。蒙古族婦女穿馬甲,壹般不系腰帶。馬甲是無領無袖的,前面沒有開衩,後背很長。前胸內襯兩排紐扣或用腰帶裝飾,四周有邊框,正面有刺繡。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壹種房屋。建設和搬遷方便,適合畜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在古代,蒙古蒙古包被稱為拱頂、“氈包”或“氈帳”。據《黑韃靼略》記載:“穹有兩種:燕京造的,以柳為骨,可卷起,門前可開門,似傘骨,謂之天窗。兩個都是毛氈做的,可以馬上裝。草的系統是用柳樹做成壹個硬圓,直徑由氈撻決定。它不能卷起來放在車上。蒙古包是圓形的,或大或小,但其基本結構是壹樣的。它由網狀墻“哈那”、木瞪“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組成,上面鋪著毛氈,再用鬃繩紮緊。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根據每個包所用的編織壁(壹般壹米高56米長)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普通牧民壹般居住在6至8個圍墻內。蒙古包的搭建很簡單。壹般先選好地形,鋪好場地,然後豎立門、支撐的墻、內圍擋、支撐木穹頂、椽子、內層氈、墻氈、頂襯氈、頂覆氈、外帶、掛簾、圍擋墻的底圍氈,最後用毛繩系牢。
蒙古包的門壹般面向東南。包的中央是壹個做飯、喝水、取暖的爐子,煙囪從天窗延伸出來。在爐子周圍鋪上牛皮、毛氈或地毯。前面和西邊是長輩的生活區,東邊是晚輩的生活區。周邊家具主要有木櫃、櫥櫃、板條箱、方桌等。其特點是體積小,占地面積小,移動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外表看起來很小,但包裏的可用面積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墻體底部有壹層毛氈,夏天可以打開通風,冬天放下取暖),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雨。
蒙古包最大的優點就是拆裝移動方便。建成後,Hana會被拉開形成壹個圓形的圍欄,折回去後體積會縮小,還可以當牛和馬車的木板。壹個蒙古包,只需要壹只雙峰駱駝或者壹輛樂樂大車就能運輸,兩三個小時就能蓋好,非常適合經常搬田放牧的牧民。
現在遊牧生活逐漸被定居取代,草原上富裕的牧民建起了磚房,蒙古包越來越少。為了紀念和展示蒙古包的民族特色,現在內蒙古很多城鎮都用水泥和磚塊來建造蒙古包,用於開設餐館或酒店。
勒克萊爾,古稱“滑輪車”、“羅洛車”、“牛車”,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壹般是樺木或者榆木做的。無鐵件,結構簡單,易於制造和維修。全車壹般分為下腳和上腳兩部分。這些廢物包括車輪、輻條和車軸。車輪壹般采用硬木切割12輪輞,將12輪輞連接固定在壹起,形成圓形車輪。壹般有36根左右的輻條支撐著車輪。上支腳由兩個軸和10汽車支架組成。豎井長約4米,中間可固定10車托。壹只樂樂重100公斤左右,特點是輪子大,身體小,載重可達幾百公斤甚至上千公斤。適合在草原、雪地、沼澤、沙漠移動和拉東西。牛車、樂樂車排成壹條長龍,緩緩行進,展現了牧區特有的風情。
勒車樂輕便,開起來便宜,適合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以用來運載拉米、牛奶、蒙古包、柴火等貨物。行駛時,壹輛輛汽車可以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像草原列車壹樣行駛在遼闊的草原上。壹個女人或小孩可以開七八輛到幾十輛車,承擔她所有財物的運輸任務。
蒙古車是在樂樂車的基礎上做的,是專門給乘客用的。其特征是在樂樂車體上用柳條彎成半圓形車棚。羊毛氈包裹在棚子周圍,形成壹個帳篷,可以遮陽、擋雨、擋雪、禦寒。這輛車主要用於外出走親訪友,接親戚,結婚。現在富裕的牧民都買了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使用樂樂車、蒙古車逐漸成為歷史。
蒙古包、人力車、馬鞍精美的馬是蒙古族最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蒙古包的建造和搬遷非常方便。勒克萊爾多以樺木或榆木制成,車輪大,車身小,適合在草原、雪地、沼澤、沙漠中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