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內蒙古民歌史?

內蒙古民歌史?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禮儀歌和牧歌兩大類。禮儀歌用於婚宴等喜慶場合,主要內容是唱純愛,唱英雄,唱奪冠的騎師。牧歌多是放牧搬遷時唱的,內容是贊美家鄉,多是作詞人。蒙古族民歌節奏自由,裝飾音多,朗誦性強。其明亮、悠長、親切的曲調令人耳目壹新。牧歌的歌詞不僅善於抒情,而且註重寫景、融景,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節奏壹般較長、緩慢、自由,常采用“密-疏-密-疏”的節奏。壹般情況下,田園樂句的上行節奏長而慢;下行樂句往往采用活躍跳躍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多彩的樂句。

蒙古族民歌以其宏大的聲音和悠揚的曲調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對愛情婚姻的描寫,有對馬、草原、山川的歌頌,有對草原英雄的歌頌。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了蒙古社會的風俗。

蒙古族民歌根據其音樂特點大致可分為“長調”和“短調”。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遊牧生活的田園詩體裁。它們長度較長,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感情深厚,顫音裝飾獨特細膩。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演唱,節奏緩慢自由,詞少腔長,因地域不同而風格各異。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洪亮悠長,流傳著《小黃馬》、《走馬》等。呼倫貝爾草原長調民歌熱情奔放,如《遼闊的草原》、《偷馬的姑娘》等。阿拉善地區的民歌節奏緩慢,流行歌曲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告別》等。科爾沁草原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鄉愁歌》、《雄壯的馬》。《翠玲》和《楊蒙》是昭烏達草原上流行的民歌。長調民歌在壹些長調唱法中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感自由進行引申,在旋律風格和唱法上具有遼闊、豪放、粗獷的草原民歌特征。長調民歌的襯詞是“打壹”“壹喲”“壹喲”。高音的襯音壹般是開音或半開音;中音的襯布是有彈性的,結尾的襯布通常是半開音或閉音。

60年代風靡壹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頌》和藝術魅力經久不衰的《上大興安嶺》等歌曲,都是在長調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短調民歌篇幅短,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狹窄。短調壹般是兩行、兩句或四句押韻,節拍相對固定。歌詞簡單,但不死板,特點是音韻上大量使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經常即興發揮,非常靈活。比較受歡迎的有喇嘛四巴,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酒如蜜醇,拉駱駝的兄弟等。沃野千裏之外的河套平原流行著短調民歌。土默川平原和自治區其他農業、半農業、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又叫爬調、山歌,常用中文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的蒙古族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民歌。?在蒙古族民歌中,有許多長篇敘事歌曲,如著名的《嘎達梅林》,講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和牧民的生存,與國王和反動軍閥張作戰的故事。

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寶庫中,蒙古族民歌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草原風格大放異彩,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許多藝術家在草原上收集民歌,進壹步整理、保護和傳播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是壹個熱愛音樂,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族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特風格,無論是嘹亮的歌聲,還是低沈回蕩的歌聲,都充分展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民歌氣勢磅礴,浩如煙海,品位之高,數量之巨,令世人驚嘆。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同壹風格,又有各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異彩紛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獵歌、牧歌、聖歌、鄉愁歌、風俗歌、短歌、敘事歌、兒歌等。

狩獵歌:起源於原始狩獵歌舞,大多直接模擬古代獵人的勞動生活或模仿各種鳥獸的動作,有時也是寓言式的動物敘事歌。代表作品有呼倫貝爾盟民歌《小白兔》、《360只羚羊》。

牧歌:牧歌主要是歌頌草原,贊美馬匹和生命,對自由和幸福充滿向往和追求。牧歌的歌詞不僅善於抒情,而且註重寫景、融景,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草原牧歌這壹獨特的民歌體裁及其風格的形成,對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領域,如頌歌、宴席歌、鄉愁歌、婚禮歌、情歌乃至器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指的是田園風格。牧歌的曲調響亮、響亮、寬廣、舒展。節奏長,常用密-疏-密-疏節奏。壹般情況下,牧歌上行樂句節奏長而慢,下行樂句往往采用活躍的三連音節奏,形成華麗的華彩樂段。

贊美詩:其內容主要是贊美蒙古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和他家鄉的山川湖泊。在那達慕大會或其他集會、慶典等特定場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頌》、《遼闊美麗的故鄉》、《西遼河頌》等。聖歌的旋律簡潔有力,節奏規律分明,少有色彩豐富的裝飾音。旋律起伏沒有《草原牧歌》那麽大。演唱形式包括獨唱、合唱、二重唱和合唱。有壹些古老的贊美詩和簡單的和聲。這樣的民間合唱被蒙古人稱為“潮兒”,由兩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粗固定低音,男高音唱長調。

鄉愁歌:蒙古族民歌中非常常見的壹種形式,在蒙古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著名的《母子之歌》和《阿勒欽博之歌》是關泰汗時期的思鄉歌曲。鄉愁歌有兩種。壹類是武士鄉愁歌,指的是參軍在外作戰的蒙古武士唱的歌。如錫林郭勒盟民歌《曠野裏的蓮花松》。另壹種是女性的鄉愁歌,即遠離家鄉,思念家鄉親人的女青年所唱的歌。如科爾沁民歌《農家樂》等。鄉愁歌曲藝術性很強,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大膽,轉調方法多。

禮儀歌:在特定場合演唱的,具有生活習俗和實用性特點的民歌,如宴席歌、婚禮歌、安魂曲等。宴席歌主要是在節日聚會和餐飲場合演唱,用來招待客人。婚禮上唱婚歌,曲調熱烈歡快。這類歌曲數量多,難度大,風格多樣,主持人願意聘請那些著名歌手在婚禮上演唱。安魂曲在葬禮上演唱。曲調悲傷而肅穆。大部分是合唱或者副歌。在那達慕大會的摔跤比賽中,人們唱起了摔跤歌曲。每當雙方摔跤手跳出來的時候,男高音就會領唱,其他人會用固定的低音和聲伴奏。

短曲:又稱短調民歌,是最早發展起來的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蒙古人。情歌在短調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瑪、達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反映了蒙古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其次,反映蒙古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革命鬥爭中產生的革命民歌,如《獨貴龍》、《引狼入室的李鴻章》、《抗日歌》等,都是這類短歌的代表作品。

敘事曲:敘事曲旋律短小,結構方正,說唱性強。他們的演唱形式都是自彈自唱,配以胡俟或馬頭琴等樂器。歌手也可以根據劇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隨時插入批判性的對話。起源和發展於內蒙古東部農業區。反映的主要題材是歌頌人民起義和英雄,如伽達默爾和英雄陶克圖之歌。展現愛情的悲壯故事,如《諾列格瑪》《丹娜巴拉》。那些反對宗教束縛,向往世俗生活的人,如唐古拉喇嘛和銀豹·賀希格喇嘛。

好來寶:又名“好利寶”。蒙古族傳統說唱藝術是從口頭文學發展而來的。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說了700多年。在節日、婚禮和喜慶場合演唱。“好力寶”是蒙古語音譯,意為“連接”。有固定的曲調,演唱形式有單人、雙人、多人,但多為單人。壹般有鄉愁,有贊美馬的,有民間傳說的,有改編的古典小說的,還有即興創作的,即興創作的。它既可以是敘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既有贊美也有諷刺。有長有短的軌跡。歌詞是壹節四句,頭韻。或四句押韻,或兩句押韻,有幾十句歌詞押韻到最後。伴奏樂器多為馬頭琴和胡俟。曲調大膽簡約,朗誦元素較多,草原氣息濃厚。著名的歌曲有《燕丹公主》、《富饒的查幹湖》、《不如做個藝術家》等等。也有漢族的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

  • 上一篇:關於燈謎的簡介?
  • 下一篇:冰箱擺放有什麽註意事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