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寫壹寫自己家鄉的壹種傳統藝術節目

寫壹寫自己家鄉的壹種傳統藝術節目

家鄉的貝雕藝術

我生於海上的壹個小島——平潭。因為平潭近海,所以貝殼數不勝數。海鮮可以吃,貝殼就被加工成工藝品啦!

去海灘的路上全是賣工藝品的小店,海風壹吹,就有“丁零,丁零……”的聲音,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貝殼風鈴”了。我想親手做壹個貝殼風鈴,於是我先去海邊撿貝殼,撿了大半天,只有壹兩個能用。沒辦法,我只好跑去向漁民叔叔買貝殼。好半天,我才把壹袋貝殼拎回岸上。

接下來就是挑貝殼了,要找顏色好、硬度好、沒有缺口的。經過挑選,壹大堆的貝殼可用的只有壹小部分。我覺得好可惜,阿姨卻說:“只有用好的貝殼才能做出好的風鈴。”貝殼挑好後,要用點鉆機在貝殼身上鉆壹個小洞。鉆洞的時候要十分小心,否則會把手割破。剛開始我就把貝殼鉆破了。很快鉆過幾個之後,我就掌握技術了。不壹會兒,貝殼就全被鉆好了洞。這時,阿姨抽出壹串透明線,把壹個個貝殼穿起來。我學著阿姨的樣子壹個個穿過,本以為就要大功告成了,卻聽見阿姨說還要串出花紋。於是她幫我整理了壹下,壹個螺圓形的貝殼風鈴便串好了。可是顏色不統壹,阿姨仿佛知道我在想什麽,拿出顏料點上紫色……哇!真漂亮啊!

風壹吹,點綴著“紫羅蘭”的小貝殼乘著海風,“丁零,丁零……”可悅耳啦!我會好好珍惜這串遺留著海風的貝殼風鈴。

——————————

我家鄉的戲曲藝術——越劇

信大多數的朋友,肯定有很多喜歡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回想當時柔美淒婉的旋律,有沒有覺得那曲調仿如還和緩的在耳旁回蕩。那首,不知曾經陶醉過多少中外華人。妳可知道曲子創作靈感來源於何處?

對了,那就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妳聽,曲子的旋律有越劇的影子。

這就是我家鄉的藝術——越劇,具有傳統東方文化特色的戲劇。

越劇是壹個成熟的劇種,它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清新亮麗的曲調,卻又不失激情與高亢的特點,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臺,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抗日戰爭期間,部分越劇演員在敵偽統治下的上海雖然演了壹些有積極意義的好戲,但改革主要還是在形式上,越劇內容並沒有較大的突破。1942年越劇改革以後,越劇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壹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戲迅速發展成為適應現代舞臺條件的、有較強綜合性的劇種。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幾代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終於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也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但是,時代在發展變化,到了現在,曾經輝煌的越劇漸漸地沈默下來了。雖然有人極力在挽救越劇,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這裏有壹個其型的例子:新晉梅花獎得主——上海著名越劇演員蕭雅來杭州連續舉辦專場越劇演出,據了解,從4月1日的第壹場演出開始,上座率就沒有超過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當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過各種渠道拿來的贈票。

不管怎麽樣,越劇的觀眾越來越少,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當今的越劇危機已經很明顯了:壹是越劇劇團全面萎縮,現在除上海、江蘇、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幾乎沒有專業越劇團。二是觀眾群體少,範圍窄。越劇觀眾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年輕人很少有人問津。三是目前越劇自身劇目老、節奏慢,缺乏改革和創新,壹成不變,像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會爭企業投入少、關註少,不重視。

在越劇走向衰落的同時,我仍然欣喜地看見,越劇界人士為振興家鄉藝術執著地奮鬥著。他們把現代藝術元素融入越劇表演,用現代舞臺、音響、燈光營造現代化的氣氛。以吸引年輕壹代的觀眾;劇本的創作也力求創新,如現代越劇《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確給越劇帶來了壹股清新之風。舞臺越劇沒落的同時,社區裏、廣場上戲曲演員的表演卻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這些確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越劇,我家鄉的藝術,妳的將來會是怎樣的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戲曲藝術,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喜歡呢?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欣賞哦!

望采納!謝謝

  • 上一篇:關於足球的基礎知識~~
  • 下一篇: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