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寫壹篇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寫壹篇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白衣人》-韓語

長白山是人參的故鄉,壹個冰雪的世界。所以長白山的民俗都和人參、冰雪有關。

雪船雪橇,說得好聽點,也叫雪橇。它看起來像壹輛汽車,但是它沒有輪子。它在兩個原木底座上的冰雪上滑行。有大大小小的雪橇,有人拉的,也有動物拉的。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野獸拉著壹輛大雪橇。因所用動物不同,分為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其中馬爬犁最大,載重最多,速度最快。如果它跑在冰雪路面上,它的速度不亞於卡車。

據長白山氣象站統計,全年平均積雪日數超過140。冬天山上白雪皚皚,最深處超過1米。即使在交通頻繁的要道上,也壹直是冰雪覆蓋。所以冬天使用雪撬作為交通工具是最簡單的方法。走在那條冰雪路上,大車輪經常打滑;而滑行的雪撬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因此,人們稱它為“雪之舟”。

犁壹般用韌性很強的椴木和榆木制作。制作前,將成品材料在水中浸泡壹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火上烘烤,利用火烤的力量,在中段呈45度角烘烤。壹些有趣的花園被用作雪橇軸,小的可以由人拉,大的可以用來誘捕動物。下面直的部分加柱子做個後備箱,可以人,可以人,可以裝貨。

目前,在長白山旅遊線路上,車站為旅客設計了帶篷、獸皮和炭盆的大爬犁,坐在裏面,烤炭火,吃在火上烤的鹿肉,敲著埋在火盆裏的山核桃,透過小窗看著窗外紅妝包裹的冰天雪地的妖嬈世界,真是人生最難得的享受。

農民的寶貝,烏拉,也被寫成農民冬天必穿的壹種鞋。大家都看過電影《智取威虎山》。劇中獵戶老昌腳下穿的就是這雙鞋。關於單軌壓路機的形狀和性能有壹個謎:

有大有小,農民的寶貝。皮裏沒有肉,肚子裏有草。臉皺,耳朵多。松手,綁好就跑。

它是用粗糙的豬皮或牛皮縫制的大套鞋,高腰,正面有許多褶皺,兩邊縫有兩排紐扣。當地叫烏拉耳,所以謎語說“臉皺耳多”。烏拉的裏面鋪著壹種特殊的草,上面蓋著棉布,然後鞋子通過兩排搭扣用繩子緊緊裹住,這樣即使走在雪窩裏也不會往鞋子裏倒些雪,走在泥水裏也不會滲進去。所以在山裏幹活的人,除非穿烏拉,否則在雪地裏是動不了的。在烏拉絮凝的草叫烏拉草。在長白山下的草甸裏或者山坡上,有壹簇簇細長的像馬尾辮壹樣的草,春夏呈深綠色,秋天幹枯後呈駝絨般的暗紅色,看起來非常漂亮。這種草富含纖維,韌性很強。用木棍反復敲打後,變得非常柔軟蓬松,塞進烏拉裹住腳,比穿什麽都暖和。人在寒冷的冰雪中行走也不會凍住腳。經常看到有人從白雪覆蓋的窩裏回家,把腳從草叢裏拔出來,冒著熱氣。所以山裏人視此草為寶,與人參、貂皮並列,合稱關東三寶。清代著名詩人沈湘玉曾寫過兩首《虞草頌》,其中四首非常傳神:

讓他冰雪侵鞋,跟著他的腳到處走。不管太師的地圖是不是畫出來的,賢欽都願意報給壹個人。"

他在詩前還有壹個小序,說“人縫皮做鞋,附皮圈,縫麻繩,這是最方便的跋涉方式。普通話叫烏拉。草是用在裏面的。我不知道它叫什麽名字。它生來溫暖,脊椎骨使它成了棉花。在烏拉能禦寒,故名烏拉草。”

還有壹位更著名的詩人金朝覲(他與《紅樓夢》續作和魏源、有著密切的關系)曾寫過贊美烏拉草的詩:

“草名無傳,在村裏種地最方便。露芒果鞋侵肖驍,霜凝葛呂春寒之感。山中菱角名不同,大王可捐而不留行。葉萍有幾個地方是綠色的,我打算跟著謝偉走向巔峰。”

最後壹句出自李白《夢裏登天目山》。李白說他穿著南朝謝靈運的木屐,就算穿上烏拉也不難爬上李白夢裏看到的天目山。

防滑套鞋——冰紮鞋在長白山區野外勞動的農民,尤其是去山裏打獵、砍柴的農民,不僅要穿烏拉,有時還要穿上冰紮鞋。由於壹些山坡上的積雪已經被太陽和風吹得變得又滑又硬,很難攀爬,尤其是在初春沿著河上的流水跑步時,河水光滑如鏡,非常難走。因此,人們去這些地方時,應該在烏拉外面放上冰棍。冰棍的形狀和今天登山運動員用的差不多,但做工極其粗糙。

解放前,人們常用米褲(即裹在米棍上的皮)做成氈狀的鞋。收到後,在鞋底外側縫上壹塊皮,裏面鋪上棉絮或者烏拉草,可以在家裏穿,到外面也不怕碰到泥(因為下面有皮的保護,水是滲透不進去的)。米寶是長白山的主要食物。家家都有米寶褲,不花壹分錢就能做出來。因此,幾乎每個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穿這種米寶沃茲鞋。

狗皮帽子也是長白山人冬天的必備。因為天冷,雪大,風大,冬天出門不可能戴壹般的棉帽。妳必須戴壹頂獸皮帽子。但是兔皮比較脆,不耐磨;狗皮堅韌,狗毛長,價格也不貴,所以大部分人穿的比較多。有些家境稍富裕的人戴的是狐皮、獾皮、水獺皮做的帽子,當然防寒效果更大。

寶寶的夢舟——搖車人們幾乎都聽說過關東三怪:“窗紙糊在外面,大姑娘抱著大煙袋生孩子掛著。”這三怪和關東三寶(人參、水貂、烏拉草)、關東三絕(棍子打魚子、舀魚、野雞飛進砂鍋)壹樣。雖然泛指東北地區,但並不是長白山特有的風俗,而是長白山比較有特色。因為長白山地處柳條之外,清初就封山了。由於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文化封閉,這種獨特的生活習俗自然形成。這麽說吧,外面貼夠了紙,因為長白山下大雪。如果像關內壹樣在房間裏貼足夠的紙,雪必然會落在窗欞上,遮擋室內光線。而且春天融化的時候,會有足夠多的紙被浸濕,水會流入屋內。因此,當地居民在窗外粘貼足夠的紙,並在紙上灑壹些大豆油。雪花落在上面是因為光滑不會堆積。至於那個大煙袋的大姑娘,那就是極端了。總的來說,長白山地區的冬天非常寒冷,所以人們很難外出進行戶外活動。壹般他們只是在家裏放壹個炭火鍋,特別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因為無事可做,大多數人都是在炭火盆前抽煙,又沒有卷煙紙,只好用煙袋。有些女性也吸煙,但大多數是老年和已婚婦女,但很少有女孩吸煙。

生完孩子就掛,就是山區的孩子睡在搖籃裏。長白山地區天氣寒冷,屋裏取暖全靠把炕燒熱,人躺在上面才能睡著。睡在炕上的孩子,因為火大,必然容易生病,所以睡在搖籃裏是合適的。長白山的搖籃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這裏的人叫它“搖車”,也叫“悠哉車”。形似扁舟,兩端圓頭,飾以花、草、鯉魚,用四根繩子拴在橫梁上。媽媽們壹邊工作,壹邊可以用手推著“搖車”哄孩子睡覺。東北民謠的“月明風靜,樹葉照窗欞”就是這些女人壹邊搖著車壹邊唱的。

山神節:由於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禁人們在山上采挖,但私自采挖的人逐年增多。尤其是康熙後期,山東、河北壹大批農民破產,這些破落的農民為了謀生,越過大山來到長白山老林偷入禁區挖掘。進山挖參,俗稱“放山”,是壹項非常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政府的抓捕,又要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所以需要五人、七人甚至更多人組織集體行動。領導叫“領導”,人多了還會有“二領導”。進山時,領隊帶領小組拜山神(俗稱老領隊),焚香祭祀,磕頭許願。禱告者說:“山神總把頭放在山上,門徒上山取貨。請給我指路,讓我看世界,拿大貨,發大財。等我回來,我壹定為妳的心願殺雞殺豬。”

山區季節通常從清明節開始到農歷三月的白鹿。這時的人參采摘被稱為“芽草市場”,6、7月份也叫“掃帚市場”、“紅錘市場”。由於放山始於農歷三月,所以人們把每年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的頭節。山裏的農民,特別是進山挖人參的,要燒香祭祀,把頭獻給山神過生日,人們還會做些好吃的祝酒慶祝。祭祀時,有壹套禱像唱頌,曰:

“我住在萊陽,姓孫,翻山越海來挖人參。我吃了三天啦啦啦,也不舍得挖人參!”

人參節:近年來,長白山地區的市縣,如撫松、渾江、通化等地,每年七八月份常舉辦人參節。屆時,全市將張燈結彩,載歌載舞,開展壹場以人參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山地特色和魅力,還有很多外人沒見過、沒聽說過的精彩之處。因此,每年節日期間都會吸引大量遊客,許多外國商人借此機會討論商務事宜,洽談各種投資和開發項目。

在人參節舉行的所有文化活動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深山仿參采風活動”。參加這壹旅遊活動的人,要穿上當年登山人的衣服,戴上蚊帽,背上籃子,分別帶上剪刀、快斧、鐵鍬、鹿骨、標簽、索寶墊、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後按照預先設定的路線,帶領他們進山挖寶。把人頭拿到預定的地方,把人頭棒穿過前面有索寶棒的草叢,在旁邊的三個人頭上放兩個棒,再隔十米左右放三個棒和四個棒。最後那個人叫側棍。這種並排搜索,叫做“壓梯”。按照當年的老規矩,人上車後不準嬉笑打鬧,必須專心找。凡是發現人參的都大叫:“棒槌!”“這叫‘召喚山’。別人壹聽,立馬問:“幾片葉子?“這叫‘英山’。山人發現自己瞅準了,馬上回答說,三品葉不是四品葉就是五品葉。

按當地習俗,人參叫棒槌;人參鳥叫槌鳥。幾種葉指的是幾簇人參枝。葉質越高,人參生長期越長,價格越高。如果發現幾棵人參樹長在壹起,就叫“幾品為樁”或“幾品為葉”。

喊完山,大家都沖過去,由負責人帶頭挖人參。挖之前,用兩頭綁銅錢的紅繩把人參綁好(據說是怕人參跑了,其實是為了得到準確的定位),然後用樹棍把人參罩住,這樣就可以用鏟子挖人參了。遇到人參須要特別小心,壹根也不能斷。如果把絡腮胡子的人參剪掉,就沒那麽值錢了。當胡須周圍的土全部用鹿骨去掉後,人參就會被頭提出來,然後有人把附近的樺樹皮剝下來包起來。

整個采集人參的過程非常嚴格謹慎,也帶有神秘的色彩。仿人參采摘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定來做,所以感覺很好吃。而且因為旅遊線路中已經提前種上了人參,所以參與者壹般都能找到人參,所以操作起來充滿樂趣,絕對不會失望而歸,找不到。

滿族風俗:長白山是金清時期女真族在中原建立的王朝的發祥地,所以有很多滿族人居住在裏面。自從1894年日本吞並朝鮮後,很多充滿亡國氣息的朝鮮人跨過鴨綠江和圖們江定居長白山,所以這裏也有很多新鮮人。解放後,中國政府在長白山北麓建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山南建立寬甸滿族自治縣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所以長白山和雲南大理、貴州苗嶺壹樣,是壹個民族風情濃郁的地區。

現在,我們先來介紹壹下滿族的民族習俗。滿族男女老少日常穿的衣服主要是旗袍(即旗人的長袍,滿語稱之為“中介服”)。旗袍在清朝被用作民族服裝。特點是脖子圓,肚子大,四面開,紐扣縫在右大肚子上。女式旗袍下擺寬大寬大,便於激烈活動和立即行動。袖口配有箭袖(也叫馬蹄袖),非常適合遊牧騎射民族的生活。滿族女人不纏足。在清朝,婦女都穿“旗鞋”,高跟鞋和木底。因為底部和放置的地方不同,所以分為“花盆底”和“馬蹄形底”。鞋面繡有各色線條的各種花鳥圖案,讓人行走時有飄飄搖曳之感,猶如水面上隨風擺動的楊柳浮萍。

滿族也是壹個熱愛歌舞的民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民歌、民謠、民間舞有很多,如男人常跳的動作很大、情緒激昂的蟒蛇舞,女人喜歡跳的輕柔灑脫的李芬大媽舞等。至於李芬阿姨,民間還有壹個傳說,有壹個年輕漂亮、心地善良的李芬姑娘,在附近做好事,深受人們的喜愛。壹天,她進山采蘑菇,不幸迷路了。她七天七夜走不出山林,最後死於饑寒交迫。任何壹個有不幸經歷的女人死後都會焚香,祈求她指出壹條從苦海中活下去的路。

滿族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滿語意為“激動者”、“暴怒者”,是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形成的多神教崇拜。薩滿教沒有寺廟和神社,也沒有掌教、信眾等專職神職人員。信仰這壹宗教的人在本民族中自發形成“茶馬”,負責祭祀天地、山神、土地、祖先、許願等每壹項重大活動。誰家有難,誰家有病,就請“茶馬”到家裏來跳,這樣可以驅邪,趕走山羊。因為,人們相信茶馬是可以溝通人神關系的使者,有被神靈附體的能力。

薩滿教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法衣和法器。最重要的法衣是神帽。帽子是圓形的,周圍有黃色的碎花布罩。帽頂是用鐵絲彎成九排的圓形帽頂。帽頂鑲嵌銅鈴和飄帶,帽檐用珠子和耳朵裝飾。神袍是用麂皮或鹿皮制成的大袍,可及膝。披赭色黃帶,垂於腳上,胸背銅鏡,領口袖口有雲紋和小鈸花邊。魔術鼓是壹個橢圓形的鼓,只有壹個面團。鼓面多為鹿皮、鹿皮。雞腿長約壹英尺,由鹿皮包裹的鹿大腿骨制成。

每當有祭祀、治病等活動時,茶馬就會穿上袈裟,手裏拿著鼓,為人們表演跳躍活動。壹般來說,神跳都是在晚上舉行的。人們聚集在壹堆火的周圍,查馬搖著手和鼓,為孩子們表演著各種精彩的動作。因為鼓的興奮,加上法衣上各種鏗鏘聲,營造出壹種相當神秘的氣氛。查馬扮演大神的角色。他邊跳邊唱詞,或講述神的偉大精神、祖先的美德和功績,或講述病人貢獻的罪惡。這時候就需要搭配壹個“兩位大神”,和大神們壹起幫忙答疑解惑,渲染氣氛更激烈,推動情緒更激烈。有的大神還要現場表演壹些絕技,或彎刀,或赤腳走在鍘草機裏,或吃木炭等。來展示他們的力量。最後是快速快速的旋轉,鼓聲如暴雨,法衣耀眼。最後,在壹聲驚心動魄的“哩哩”聲中,大神暈倒在七八個大男人的懷裏,然後慢慢醒了過來。這意味著上帝離開了查馬的凡人之身,跳躍活動結束了。

滿族人也有尊老敬老的習俗。每次家裏有重大喜事,比如結婚、生子、升職等。,要把祖宗牌位請出來放在壇上燒香供奉,還要請族裏的老人過來擺酒席。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張晉言因犯罪被貶黑龍江古塔,他在《寧古塔景觀》中詳細記錄了滿族的這壹宗教習俗。他說,“俗尚為鬼,有疾必跳以求神,謂之插馬,穿鐵馬,穿彩衣,搖腰身,搖手扇鼓,跳轉,來了就說。”烏拉插馬,虎頭熊皮,其形更奇。另外,家裏的神都是用像佛指壹樣的絲條綁著的,稱之為祖宗。他們18歲推薦新事物的時候,會用跳大神祭祀。如果有好東西,他們會許願。"

滿族人最崇拜的人物是三國時期的關羽,稱他為關大師,因為歷史名著《三國演義》把關羽渲染成了壹個忠義勇武的非凡人物,符合滿族崇尚武藝、恪守信義的傳統道德觀念。清朝入關後,關羽更是被尊為至高無上,被封為謝天皇帝,連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金錢大事都交由他掌管。

  • 上一篇:關於星座
  • 下一篇:創業的演講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