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古農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國內研究狀況
如前所述,我國傳統農學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累。後代農書是在前代農書基礎上發展的。尤其是綜合性農書,從《齊民要術》到《農政全書》,都大量引述前代的農學資料,並添加上當代的新成果,使傳統農學像雪球壹樣越滾越大。不過,嚴格說來,在這種傳承關系中,前代的農學只是歷史資料,而不是研究對象,因而稱不上真正意義的古農學研究或農史研究。在古代,傳統農學並沒有像儒學那樣成為壹種顯學。
古農學或農學史研究的萌芽,可追溯到清代的考據學。當時的樸學家在治經之余也有涉及古代農事研究的。如程瑤田的《溝洫疆理小記》、《九谷考》,就是古農學或農史的專題考證。清末民初,在當時朝野有識之士提倡振興農業、紛紛引進西方近代農學的浪潮中,高潤生鑒於 “今農校教科書純用東瀛譯本,於本國農家言皆擯而不錄”,提出全面整理和繼承古代農學的方案,計劃出版《笠園古農學叢書》。他的計劃並沒有實現,而他的方法是“以經義說農事,以農事證經義”,沒有脫離傳統考據學的範疇。解放前,農學界的壹些前輩註意到研究古農學的重要性,從事壹些農史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從某些方面進行研究。最有成績的是萬國鼎,他自1924年開始在金陵大學從事祖國農業遺產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歷時十多年,輯錄古農書及其它文獻的農史資料三千余萬字,準備匯編為《先農集成》。不過,在當時困難的條件下,他們的工作範圍和成績受到很大的局限。
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古農學研究或農史研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 *** 和人民 *** 的扶持下開始的。1955年4月,中央農業部在北京召開“整理農業遺產座談會”,對整理和研究祖國農業遺產的工作作了規劃和部署。在 *** 中央農村工作部、國務院農辦和農業部的關懷和組織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遺產研究室、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室等農史研究機構相繼成立,匯集了壹些專家和農史研究工作者,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研究隊伍。從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對古農學的研究,是以整理古農書為中心來進行的。這方面的工作,在“文革”前已取得第壹批重要成果。其中石聲漢的成績最為突出,他把傳統的訓詁考證方法和現代農業科學知識相結合,對《汜勝之書》、《四民月令》、《齊民要術》、《便民圖纂》、《農桑輯要》、《農政全書》等骨幹農書作了校釋和研究,尤其是五十年代末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齊民要術今釋》壹書,對《齊民要術》全文作了校勘、標點、註釋和今譯,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石聲漢又對古農書和古農學作了綜合性研究,寫出《中國農業遺產要略》和《中國古代農書評介》兩書,從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高度,對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作了精辟的、深入淺出的闡述,對我們研究中國傳統農學,至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在這壹時期,設在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遺產研究室,組織了相當人力分赴全國各地收集了1540萬字的資料,整理為《中國農史資料續編》157冊,連目前金陵大學遺留下的456冊,***計613冊,4200萬字。他們還從八千多部方誌中摘抄了3600萬字的資料,分類整理,編成 《方誌綜合資料》120冊,《地方誌分類資料》120冊,《地方誌物產》449冊。這總計7000萬字、近1300冊的資料,是農史研究的壹項基本建設。該室在古農書校註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其中陳恒力的《補農書研究》,采用實地調查與文獻考證相結合的方法,對《補農書》作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為研究明末清初江南地區的農業科技與農業經濟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國內外學術界所重視。該室集體編寫的《中國農學史》(上冊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下冊由於種種原因,延至1984年才正式出版),以代表性農書為基本材料,論述了各時期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情況,是研究中國農學史的開創性著作。其它,如夏緯瑛對《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和《管子·地員篇》的校釋,王毓瑚的《中國農學書錄》,都是本時期的重要成果。古農學研究的發展進程雖然由於“文革”的發動而中斷,遭受很大損失,但它進壹步發展的基礎,在這個時期已經奠定了。
七十年代後期,經過十年浩劫備受摧殘的農史園地又顯露出壹派蓬勃的生機,被解散的農史研究機構陸續恢復並有新的增設,更多的人關心農史研究,農史研究隊伍逐漸壯大。《農業考古》、《中國農史》、《農史研究》等刊物和集刊相繼創辦,1987年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正式成立。從七十年代末開始的這壹時期,農史研究的領域大為擴展,農業經濟史、農業生產史、農業思想史、農業科技史、部門農業史、地區農業史、少數民族農業史、古農書和古農諺研究等逐漸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人們據以研究的資料,除農書和其它文獻外,還比較廣泛地運用日益豐富的考古發現和民族誌的材料,並把它們結合起來,推進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所有這些事實,標誌著我國農史研究已從以整理古農書為主的階段邁進到開展對各分支學科全面研究的新階段。古農學研究,雖然往往被人們混同於農史研究,實際上它只是包括農史中的農業科技史和農書研究。在這兩個方面,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是豐碩的。古農書整理工作在繼續進行,前壹階段的壹些研究成果相繼付梓,本階段新的研究成果也陸續問世。繆啟愉在前壹階段與萬國鼎合作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推出他的新著。其中《齊民要術校釋》集前人研究之大成,是迄今最完善的校釋本。《元刻農桑輯要校釋》也是功力深厚的佳作。馬宗申則完成了對傳統農學最後壹部巨著《授時通考》的校註。科技史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這是農業部組織編寫的大型學術著作,差不多動員了農史界的所有骨於,從1978年開始蘊釀到1989年正式出版,歷時十二年,全書九十余萬字,內容包括農林牧漁副各業,包括農業工具、水土利用、生產結構、耕作制度、土壤肥料、耕作栽培、良種繁育、植物保護、農業文獻與農學思想等方面,廣泛吸收了農史界、史學界、考古界等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農史界的最新水平。農業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遊修齡新著《中國稻作史》,表現了多學科、多種研究手段相結合、現代自然科學與歷史研究相結合的特點,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古農學研究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