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辭舊歲,玉兔宣布春節,全面放開的第壹個春節並沒有想象中的熱鬧。相反,街上寂靜如前幾年的封鎖狀態。
而很多盼望回家三年的人,在大年初三就開始了回城之旅。
這幾年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年味淡了。年味沒有以前濃了是什麽原因?有什麽問題?
在春節的習俗中,拜年和走親訪友是兩個最重要的習俗。每年春節都能刷到山東有名的磕頭拜年的場景。雖然飽受詬病,但還是延續了這種代代相傳的老傳統。
然而,近年來,農村進入了“偽過年”的狀態。過去,人們天不亮就起床,穿上新衣服,早早吃早飯。家裏老少三代人,或者至少兩代年輕人同時去長輩家,場面越來越少,大部分只能存在於記憶中。
作為80後中的壹員,已經到了“奔四”的年紀,最早的80後已經40多歲了。以前的春節還歷歷在目。從小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嚴格按照老傳統。二十四、掃屋;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切壹塊肉;二十七、宰殺公雞;二十八、送面子;二十九,貼下來;三十夜,壹夜。
大年三十是在外面鞭炮聲和電視春晚的笑聲中度過的。
但是現在的春晚已經不是以前的春晚了。就像網友吐槽的,以前壹年到頭都在播春晚,現在都是春晚網絡的余興節目。
歌曲沒有以前經典了,語言類節目不煽情也不知道要表演什麽。今年的相聲節目甚至融入了魔術。專業的人能做專業的事嗎?相聲很搞笑。變成烤雞很搞笑嗎?有趣,但這是壹個尷尬的微笑。
不僅是春晚,延續了幾十萬年的拜年習俗也在悄然改變。與最近二三十年相比,過年越來越“假”,連最重要的初壹拜年的習俗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了。以前初壹早上街上人來人往,人流壹直持續到初壹中午甚至下午。近年來,街道變得安靜,很少有人去過。
這種情況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村裏的50後、60後年紀大了轉不過彎,同時也成了不再需要給別人拜年的長輩。70後、80後現在已經成為出門拜年的主力軍。由於計劃生育的影響,很多70後、80後都是獨生子女,數量壹落千丈。
另外,現在90後00後年輕人的觀念也變了。過去,人們喜歡聚在壹起聊聊家常,但現在年輕人不喜歡拜年和走親訪友。
壹方面,各種“質疑”在聊天中是不可避免的。妳有女朋友嗎?妳什麽時候結婚?另壹方面,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壹年也沒有多少休息時間。過年前後,只有壹周的假期。扣除來回路上的時間,僅剩的幾天更有可能好好休息,多陪陪家人,或者在家刷刷視頻打打遊戲放松壹下。
說起假期,以前很少有人會在第三年去火車站、汽車站,但近幾年筆者發現,很多人在第三年已經開始返城了。
在我的家鄉山東,初三是女人帶著女婿回娘家的日子。這壹天,老丈人也會早早準備好飯菜,等待女兒女婿的到來。
放棄回父母家,回到城市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在大部分年輕人不是住在農村,而是住在城市。現在春節假期太短了。他們會在第三天回到城市,可能當天就到家了,也可能第四天才到家。他們會在第五天和第六天休息兩天,休息壹會兒,第七天開始正式工作。
兩年前農村有個“偽過年”,第壹天街上很安靜,第三天我們就回到了城裏。我們也可以怪疫情,因為疫情不回家是沒有必要的,但是現在各地都全面放開了,但是這個“偽過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年味越來越淡。
以前農村人多,整個冬天都是農閑季節,農民都在休息,所以農民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春節,有足夠的時間營造春節的氛圍。
但是現在大部分人都在城市定居了,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剩下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沒人去營造過年的氣氛。
以前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只有電視,電視能看的頻道非常有限。沒有其他娛樂活動,只好在街上走來走去,大家聚在壹起聊聊父母短暫的人生,去年的生活,明年的期待。
現在有了互聯網,有了手機,有了麻將,有了撲克,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傳統的娛樂方式沒人願意參與。
還有很重要的壹點。目前春節法定假期太短。長的可以放在正月三十到初六,短的就三十和初壹兩天。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比起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更把春節視為壹個普通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