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農村青年的婚戀觀及其影響因素

農村青年的婚戀觀及其影響因素

擇偶標準是擇偶的條件和依據。在擇偶標準問題上,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尚會鵬認為:傳統村落社會中的婚姻具有實際、理性和慎重的特點。這種婚姻更接近商品交換,即在正式締結婚姻關系前,總是像買東西壹樣仔細掂量雙方條件的各個細節(尚會鵬,1997)。吳魯平贊同尚會鵬的看法並認為壹個時期的擇偶標準理念,受制於該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占主導地位的婚姻觀。有什麽樣的婚姻觀,就有什麽樣的擇偶理念。在中國傳統社會,占據主導地位的婚姻觀是將婚姻的目的視為 “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婚姻被看成是兩個家族或家庭之間的事,因此在這種婚姻文化模式中,擇偶理念不可能是現代社會意義上的以情感為重。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由於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即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由小生產的單壹的農業經濟,向農、工、商、貿等多元經濟結構轉變,農村家庭的生產功能出現了萎縮的趨勢,傳統的以家族或家庭利益為重的婚姻文化模式的根基受到了動搖,逐漸轉向以當事人自身的利益為重的現代婚姻文化模式。在此社會背景下,農村青年的擇偶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下面結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全國農村範圍內進行了當代中國農村青年狀況問卷調查的壹份調查數據為依托來加以討論。調查數據見下表:(1)文化程度37.9% (2)職業13.3% (3)聰明能幹49.2% (4)外貌、身材19.7% (5)住房4.7% (6)性格、脾氣投合49.8% (7)老實可靠28.6% (8)溫柔體貼32.9% (9)生活習慣6.4% (10)收入7.3% (11)健康28.0% (12)出身、成份1.2%

第壹,從重視“家庭背景”轉向重視“個人條件”,即農村青年的擇偶理念實現了從“家庭本位”向“個人本位”的轉移。傳統社會青年婚姻的締結,主要被看成是兩個青年家庭之間的事。因此,婚配對象的選擇,必然重視對方的家庭條件,是否“門當戶對”,是擇偶時考慮的壹個重要因素。而隨著婚姻日益被看成是當事人自己的事情, 農村青年的擇偶理念已變為註重婚配對象的自身條件。在“中國農村青年狀況調查問卷”中所列舉的有關配偶的12 個因素中, 出身、成份位居倒數第壹, 選擇該項的比例在本地從業青年和異地打工青年中分別僅為1. 2 %和1. 9 %。

第二, 從“無情人多成眷屬”轉向“有情人才成眷屬”。調查結果顯示, 為傳統擇偶觀所忽視的感情因素,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受到了農村青年的高度重視,當問及“擇偶時您最重視對方的哪些因素? ”時, 無論是本地從業青年,還是異地打工青年,選擇頻率最高的都是“性格、脾氣投合”這壹標示感情因素的項目;在本地青年中,這壹比例為49. 8 % , 而在異地打工青年中,這壹比例更高,為61. 1 %。這表明,當代農村青年已將傳統擇偶理念中最不重視的感情因素放在了首位。深度分析發現,女性青年(55. 5 %) 比男性青年(48. 8 %)更重視感情因素; 年齡越小的青年比年齡越大的青年更重視感情因素(14 - 19 歲、20 - 24 歲、25 - 29 歲三個年齡群體青年的這壹比例分別為51. 1 %、51. 0 %、47. 2 %) ;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在總體上比文化程度低的青年更重視感情因素(小學以下文化程度青年的這壹比例為46. 2 % ,高中文化程度的為53. 6 %) 。

第三,從看重“老實可靠”轉向青睞“聰明能幹”。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是壹個社會變動緩慢,非常註重“規矩”的倫理型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當中, 壹個人的道德品行如何顯得非常重要。因此, 擇偶時人們都非常重視對方是否“老實可靠”, 女青年在選擇男性配偶時更是如此。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 由於中國農村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步履維艱, 更由於農村的經濟結構單壹, 農村的社會分化程度非常低。上述這種社會經濟條件的存在, 決定了中國傳統社會中那種擇偶時重“人品”甚於重“能力”的現象在中國社會的延續和發展。改革開放後, 由於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農村社會的階層分化迅速加快。在這壹過程中,個人能力的高低,成為決定人們社會經濟地位高低的壹個重要因素。於是, 傳統鄉村社會(倫理型社會) 中的重“品行”,逐步讓位於走向市場化、工業化的農村社會中的重“能力”。本次調查結果顯示, 無論是本地從業青年, 還是異地打工青年, 他們在擇偶時對對方“聰明能幹”的重視程度都是位居第二。

  • 上一篇:重視文化的詩歌
  • 下一篇:初中法制教育手抄報內容全貌(2)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