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從重視“家庭背景”轉向重視“個人條件”,即農村青年的擇偶理念實現了從“家庭本位”向“個人本位”的轉移。傳統社會青年婚姻的締結,主要被看成是兩個青年家庭之間的事。因此,婚配對象的選擇,必然重視對方的家庭條件,是否“門當戶對”,是擇偶時考慮的壹個重要因素。而隨著婚姻日益被看成是當事人自己的事情, 農村青年的擇偶理念已變為註重婚配對象的自身條件。在“中國農村青年狀況調查問卷”中所列舉的有關配偶的12 個因素中, 出身、成份位居倒數第壹, 選擇該項的比例在本地從業青年和異地打工青年中分別僅為1. 2 %和1. 9 %。
第二, 從“無情人多成眷屬”轉向“有情人才成眷屬”。調查結果顯示, 為傳統擇偶觀所忽視的感情因素,在當代中國農村社會受到了農村青年的高度重視,當問及“擇偶時您最重視對方的哪些因素? ”時, 無論是本地從業青年,還是異地打工青年,選擇頻率最高的都是“性格、脾氣投合”這壹標示感情因素的項目;在本地青年中,這壹比例為49. 8 % , 而在異地打工青年中,這壹比例更高,為61. 1 %。這表明,當代農村青年已將傳統擇偶理念中最不重視的感情因素放在了首位。深度分析發現,女性青年(55. 5 %) 比男性青年(48. 8 %)更重視感情因素; 年齡越小的青年比年齡越大的青年更重視感情因素(14 - 19 歲、20 - 24 歲、25 - 29 歲三個年齡群體青年的這壹比例分別為51. 1 %、51. 0 %、47. 2 %) ;文化程度高的青年在總體上比文化程度低的青年更重視感情因素(小學以下文化程度青年的這壹比例為46. 2 % ,高中文化程度的為53. 6 %) 。
第三,從看重“老實可靠”轉向青睞“聰明能幹”。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是壹個社會變動緩慢,非常註重“規矩”的倫理型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當中, 壹個人的道德品行如何顯得非常重要。因此, 擇偶時人們都非常重視對方是否“老實可靠”, 女青年在選擇男性配偶時更是如此。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 由於中國農村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步履維艱, 更由於農村的經濟結構單壹, 農村的社會分化程度非常低。上述這種社會經濟條件的存在, 決定了中國傳統社會中那種擇偶時重“人品”甚於重“能力”的現象在中國社會的延續和發展。改革開放後, 由於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二元結構的打破,農村社會的階層分化迅速加快。在這壹過程中,個人能力的高低,成為決定人們社會經濟地位高低的壹個重要因素。於是, 傳統鄉村社會(倫理型社會) 中的重“品行”,逐步讓位於走向市場化、工業化的農村社會中的重“能力”。本次調查結果顯示, 無論是本地從業青年, 還是異地打工青年, 他們在擇偶時對對方“聰明能幹”的重視程度都是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