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農民階級身份和命運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農民階級身份和命運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階級正在迅速瓦解。很多人長期從事工業、商業等非農產業,很多農民成為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城市個體勞動者和靠賣技術為生的職業勞動者。無論農民如何進化,勞動力如何擴張或收縮,工人和農民的矛盾依然存在。(1)工農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是1。政治上,由於城鄉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不同步,農民居住分散,管理困難,幹部素質參差不齊,產生了壹些新的矛盾。(1)農民日益強烈的平等要求與壹些黨政機關和幹部的腐敗作風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壹些黨政機關和幹部以權謀私,欺壓百姓,農民對這些腐敗現象深惡痛絕;(2)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政策觀念普遍增強。但壹些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官僚主義嚴重,不聽取群眾意見,引起農民強烈不滿;(3)農民安居樂業的需求與社會治安嚴重失控的矛盾。近年來,農村治安秩序混亂,使農民失去了穩定感和安全感。他們都對猖獗的犯罪分子深惡痛絕,並深深責怪國家懲罰不力。

人民公社時期,計劃經濟和政治鬥爭在中國農村構建了高度同質化的“成員”。當時,在壹個生產隊、壹個生產大隊裏,成百上千的人基本上住著同壹種房子,穿著大致相同的衣服(甚至顏色只有灰色、黑色和軍綠色),吃著大致相同數量的食物。

所以,在當時的中國,幾億農民實際上成了壹個階級,都可以稱為人民公社社員。改革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民迅速分化。改革以來變化最大的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有鑒於此,有學者提出重新認識農民,重新認識農民問題。

改革以來農民為什麽會分化?學術界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學者探討了農民分化的內在原因,認為人地矛盾是農村職業分化的最根本原因。農村傳統手工業是職業分化的社會歷史基礎;適合轉業的農村勞動力素質是勞動力自身職業分化的條件。有學者認為,農民分化的內因早在改革前就存在,改革後農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政策,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戶籍制度的松綁,“解放”了農民。有學者註意到,農民分化是在改革以來經濟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發生的,影響農民分化的因素有更深層次的經濟社會發展背景,如所有制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變化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等。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推動的社會轉型和制度變遷為農民分化提供了推動力。

改革以來,中國農民發生了巨大的分化,這是公認的,但學術界對什麽是“農民分化”壹直沒有明確的界定。壹般認為,農民分化包括職業分化、收入分化、權力分化、聲望分化和階層分化,其中職業分化和收入分化構成了農民分化的基礎。比如,大多數學者公認的農民的八個階層,即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雇工、農民知識分子、個體戶、私營企業主、鄉鎮企業經理、農村經理,是以職業為基礎,參照使用生產資料的方式和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的權力、收入等變量進行分組的。

農民分化最顯著的後果就是農民收入的分化,本來就很平均。多項調查顯示,農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持續上升,已經進入大差距階段。根據壹些學者基於國家統計局農業轉移兵團數據的測算,我國農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在1978為0.24,1984為0.26,1988為0.33,1990為0.31,基尼系數呈線性上升。另有學者指出,我國農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在1996年上升到0.411,已經明顯超過合理臨界點。短短幾十年,中國已經從壹個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變成了壹個國際不平等程度中等的國家。

需要指出的是,當代中國農民的職業分化與舊中國農民的階級分化完全不同,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然而,農民的不斷分化與現行的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產生了持續的緊張關系,特別是對農村稅費制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 上一篇:共撰寫4篇1000字的散文,構建精神家園。
  • 下一篇:十種烏雞湯做法,用什麽中草藥燉烏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