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3D打印展廳近日在廣東正式開館。這座兩層小樓從外觀上看,和普通房子沒什麽區別,但實際上,整棟樓都是用膠粘混合材料打印而成,沒有磚,也沒有瓦。
如果妳有壹臺3D打印機,妳能做什麽?答案是:小到精密零件、餅幹、模具、衣服,大到醫療器械、工業設備甚至汽車、火箭、建築,都可以制造。難怪有人說,在未來,壹臺3D打印機幾乎可以創造壹個世界。
2018年,3D打印被正式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範疇。3D打印作為新興前沿技術,承載了未來制造業的無限可能,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思維模式。近年來,我國3D打印技術發展迅速,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成為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大同的雲岡石窟被“搬”到了千裏之外的杭州。
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與傳統的減法制造中去除和切割原材料的方法不同,增材制造是將特定材料壹層壹層堆疊起來構造物體,可用於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建築等領域。
掃描獲得三維數據,計算機編程,將模型導入打印機,就可以從3D打印機打印出壹個和真肺壹模壹樣的肺模型。今年6月,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利用3D打印技術,首次完成了三維模型下的精確全肺切除術。這個模型不僅準確地再現了患者肺部病變的位置,甚至每壹根血管都栩栩如生。
醫療設備,器官模型,可以植入人體的仿生組織...……3D打印在塑造各種細節方面的優勢,正好滿足了醫療領域各種模具的高標準要求。山西增材制造研究院院長龔濤說,模具是用鋼材、石膏等材料人工制作的,產品在批量生產前要經過多次打樣和修改。3D打印機可以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可以精確地成形復雜而精細的形狀。
這壹特點不僅適用於醫療,也適用於文物的復制和修復。不久前,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被“搬到”千裏之外的浙江杭州。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世界上第壹個可移動的3D打印石窟雲岡石窟,再現了原始石窟和千余年風化留下的細微痕跡。在數字采集的幫助下,廠家制作了1 1個原始洞穴的復制品,用輕質材料印制了110個模型,像搭積木壹樣組裝成復制的洞穴。因為是復制品,遊客不僅能仔細觀看,還能伸手觸摸,這就足夠過癮了。
3D打印除了擅長細膩含蓄的“刺繡功夫”,還擅長造橋、蓋房這樣的大工程。
今年4月,在蘇州河改造項目中,3D打印技術被直接應用到現場施工過程中。不需要砌磚,也不需要倒,只需要打印機噴頭在現場來回移動。高強度的砂漿壹點壹點從噴嘴流出,按照設定的程序塑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造型。
“3D打印可以讓建築壹次成型,節省60%的建築材料,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工藝損耗。”中國建築技術中心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長助理霍亮說,由於印刷采用機械自動化,可以節省近壹半的人力。
值得壹提的是,今年5月發射的中國新壹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安裝了壹臺“3D打印機”。這是中國首次在太空進行3D打印實驗。打印材料是壹種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的輕質高強度材料——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目前,隨著金屬打印技術的突破,航空航天已經成為3D打印最有前景的應用領域之壹。3D打印是制造快速成型、單項定制的航空航天設備零件,以及復雜結構件、大型異質構件的理想技術手段。這次實驗的成功,讓人們感受到“太空制造”離我們不再遙遠。
過去幾個月制作的沙模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
在寧夏銀川,全球首個萬噸鑄造3D打印智能工廠的車間裏,幾臺5米多高的白色鑄造用砂芯3D打印機在智能流水線上有序工作。這些設備都是企業自主研發的。
與傳統的鑄造車間相比,沒有吊車,沒有模型,沒有重體力,沒有溫差,沒有廢砂和粉塵排放,這是這個工廠的顯著特點。在這裏,鑄件生產變得快速而簡單——過去需要幾個月制作的沙模現在只需要幾個小時。這些鑄件不僅在中國銷售,還出口到海外。
該廠所屬企業* * *設備有限公司3D打印事業部營銷總監李哲說,與傳統加工制造相比,3D打印具有縮短生產流程、設計靈活、節約成本、降低制造難度等優勢。該技術的工業應用將對未來鑄造行業的轉型升級、鑄造的智能制造、智能鑄造的建設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不僅僅是* * *享受設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使用3D打印生產零部件或整機。這項新興技術改變了傳統制造業的理念和模式。
近日,在哈爾濱電力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公司,國內首個采用添加材料的真水輪機轉輪研制成功。如果轉輪在未來電站使用中符合預期,則證明3D打印技術制造沖擊式轉輪是可行的,為企業制造未來難以或不可能制造的超小型、超大型沖擊式轉輪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3D打印技術的幫助下,過去需要四個月才能完成的車輪制造現在縮短到了三個月。
“制造流道的傳統鑄造工藝有許多工序,涉及許多工種和工人。且不說工人勞動強度高,鑄造的流道也容易產生缺陷,精度差,加工余量大,產品質量與鍛件差距大。”程光福說,“特別是高質量的轉輪,需要用整塊鍛造的圓坯,用數控機床壹點壹點地加工轉輪。我們通常稱之為‘整體挖掘’。從這個詞就可以看出這樣加工的難度有多大,周期有多長,相應的成本也會很高。現在用3D打印制造流道,直接從三維模型到產品,省去了很多環節,減少了加工量,降低了成本和周期。”
未來3D打印會像普通打印壹樣普及。
“無論妳想要什麽,只要下載圖紙,按下打印按鈕,剩下的交給打印機。”這是壹些人想象的未來場景。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要想實現更多的3D打印應用場景,關鍵在於材料的發展,尤其是多樣化的打印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材料科學是制造業的基礎。3D打印的落地應用受限於材料的特性,導致良品率低等壹系列問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雷宇說,“材料的發展是3D打印發展的前提。就建築領域而言,目前的3D打印建築僅限於使用混凝土材料,而混凝土材料的3D打印靈活性並不高。”
在生物3D打印領域,材料創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尤其是對於人體植入物。
羥基磷灰石是國際上通用的人形骨材料,但使用的酸性粘結劑會給植入患者帶來術後疼痛。同時,由於人體骨骼內部結構復雜,密度不同,傳統的3D打印材料密度相同,粉末單壹,無法滿足仿生骨骼的打印要求。
為了制作出接近人體骨骼的仿生骨,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王延恩教授根據不同個體的骨骼特性,將羥基磷灰石、粘合劑、細胞液進行科學配比,形成壹種更能被人類環境接受的打印材料。開發了壹套三維打印控制系統,滿足了仿生骨打印對結構復雜、密度不均勻、粉末復合的要求。這樣打印出來的活性仿生骨與天然骨的成分、結構和力學性能高度壹致,甚至可以在生物體內“發育”。
王延恩教授表示,該團隊還掌握了3D打印軟骨和皮膚的技術。接下來,他們將繼續探索真皮中汗腺、毛囊、皮脂腺等結構的穩定打印技術。
在芯片等高科技設備的打印制造中,新材料的突破也會帶來更多的打印成果。上個月,西湖大學周南佳團隊成功設計了壹種全新的3D打印功能材料,並以新材料為突破口實現了微米級電子3D打印。這是國內精度最高的電子3D打印技術。
來自陜西增材制造研究院的技術人員朱越認為,如何開發更多新材料並生產更高質量的3D打印產品是該行業面臨的壹大挑戰。今年5月,朱越團隊自主研發出3D打印用光敏樹脂並投入生產,改變了以往3D打印原材料依賴國際進口、成本過高的局面。朱越表示,下壹步,研究院將繼續在材料、打印技術和軟件數據的研發方面做出努力。他認為,未來3D打印會像普通打印壹樣普及。(王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