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常把“墳”這個詞放在壹起用,但實際上,“墳”和“墓”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墳”的字面意思是平地上的小土堆。可想而知,墳墓是用來埋葬普通人的。
古代的棺材很貴,大部分農民家庭買不起棺材。所以死後都是用草席等物品把屍體包裹起來,然後挖坑填埋,因為古人死後大多埋在自己的地裏,很少去立碑,可能以壹個牌子就結束了。
雖然墳墓看起來很簡單,但這是古代平民的標準埋葬方式。
壹個家庭發展起來,就會遷墳,把兒子埋了。這個時候就會用到墓,很多地主家庭都有自己的墓地面積。
墳墓
墓和墳相比,顯然是更高壹個層次,因為墓面是平的,有石碑記錄死者的姓名和生平。如果可能的話,用石頭建壹個小平臺。如果說盜墓是針對普通人的話,死後能享受盜墓的基本都是社會上的精英,比如官員、商人、學者。他們不僅有錢這麽做,還希望自己的墳墓能保存下來。
因為古墓加固,所以能保存千年,沒有天災,沒有戰亂,沒有家族衰落。比如在烈士陵園,墳墓是用來安葬烈士的。在良好的保護下,墓上的字可以保存上百年,清晰可見。
但墓葬往往是小規模出現,用石頭搭建平臺已經是很高的標準了。如果有類似的雕像、亭子等物品,則不屬於墓葬的範圍,屬於墓葬。
墳墓
墓相當於墓,字面意思是高大的墳墓。但在現實中,壹座墓的規格要比壹座墓高得多,因為墓所針對的人已經是王侯、達官貴人、王侯、名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項羽葬的霸王墓和霍去病葬的地方。
霍去病的埋葬地點雖然叫霍去病墓,但這是現代的稱呼。在古籍中,霍去病墓是這樣記載的:“墓如祁連山”,這裏不僅有幾米高的石碑,還有規格非常高的石臺和石階。可見漢武帝當時對霍去病的重視,能夠以墓葬的規格來安葬,幾乎達到了古代普通人的巔峰,因為即使是王公貴族的後代也不壹定有這個用處。
另外,最著名的墓是衣冠冢,多為將軍墓。將軍戰死後,身體無法復原,就要為他立壹座衣冠冢。比如三國時期,姜維死後被魏軍棄屍荒野,無法尋回,只能用他的衣服為他立個衣冠冢紀念他。
小山
陵墓在中國古代皇家園林中較為常見,可見陵墓是古代埋葬死者的最高級別,封建社會只有皇室成員才能享用。而且陵墓有兩個特點,壹是規模大,二是高度集中。
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墓葬是秦始皇陵。僅墓坑中的兵馬俑就被譽為世界奇跡。因為技術原因,秦始皇陵還沒有完全開發,墓葬有多精彩,誰也不知道。
從規模上來說,以明、清兩代的皇陵最為明顯。兩個朝代的帝王陵墓不僅埋葬了大量的皇帝,而且有專門的保安隊看守。這說明了他們的規格。為了表示對戰爭中犧牲的軍人的敬意,中國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烈士陵園,並以最高規格安葬。
那麽淩為什麽代表最高規格呢?“靈”字最早的來源是“福”和“明”的演變。字面意思是爬山,深層意思是爬山升天,完成從人到神的轉變。古代皇帝又叫天子,死後要升天,所以用“陵”字。
同時,“陵”字本身就有高山之意,而在我國的風水學中,高山還有另壹層含義:龍脈,將皇族成員安葬在龍脈上可以保佑王朝的永續發展。
這四座墓完全對應死者的四種不同身份,也能顯示死者生前的身份和地位。
舉個例子,壹個人生前本來是大官,但生前官職都被撤了,所以死後大部分都進了墳墓或墓穴,但也有官員、將軍被追官職,死後葬在墳墓裏。換句話說,埋葬的形式代表了對死者的認可。
古代社會的草根性非常明顯,不可逾越,不僅表現在生活上,也表現在死亡上。比如沒有登基卻得到司馬遷認可的霸王項羽,死後只能以墓的形式下葬,因為當時漢朝已經建立,項羽根本無法與劉邦相提並論。
除了表面形式,陵墓、冢、墓、墓的最大區別在於墓或地宮的大小。
古代的富人或達官貴人並不滿足於挖坑填土的規模。他們將為死者建造壹座墳墓。大墓四通八達,簡直比別墅還宏偉。不僅有防止棺槨的墓葬,而且還有大量放置珍寶和陪葬品的墓葬,特別是在皇陵下面。諾大地宮可以直接用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