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的突出貢獻已備受人們關註。中國近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那些新興的中小企業息息相關。但同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相比,中小企業有其自身的缺陷和障礙,而只有通過加快中小企業的國際化步伐,增強國際競爭力,才能有效地克服這些障礙。本文在對中小企業及其國際競爭力進行論述後,對從中小企業自身和政府兩個角度分析了中小企業現階段的不足,提出了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字: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對策 1 緒 論 1.1 課題來源及主要內容 19 世紀及20 世紀上半期,壹些經濟學家認為,小規模生產只是工業化早期的特點,進入中後期,大型企業將占統治地位。然而,近幾十年世界發展的事實是不但在發展中國家,而且在被大企業左右的發達國家,中小企業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們與大企業壹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快車上兩個不可缺少的車輪。近幾年來,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得以提升,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成為理論界與政府***同關註的焦點。如何培育中小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是理論界壹直都在探索的問題。從80 年代中期開始,壹些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並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企業集群引起人們的關註。從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小企業已逐漸發展、壯大,不容我們忽視。所以本文以提高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為中心,闡述了相關理論及提高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關於競爭力、企業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文章與書籍逐步多了起來。 林漢川、魏中奇在《中小企業存在與發展》壹書中著重探索了中小企業的在理論、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生模式與戰略、中小企業的群落理論、中小企的產業與區域定位、中小企業的生命模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與戰略體系、小企業的核心能力培養、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以及中小企業的政府支持體系等題。史忠良在《小企業發展研究》中,從政策角度指出: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中政府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這種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創環境、進行產業導向、提供政策扶持和形成服務體系上。嚴紅、李青在《小企業經營寶典》中,針對小企業在經營中面臨的沖突問題上進行了論述。如小企業的成長之路、小企業的經營戰略、用人之道、營銷策略理財戰術、創新、全球化經營等專門作了闡述。 綜上,國外學者對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得比較深入,但是他們的研究背景大多以歐美國家的中小企業為主。針對中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研究得不多。 2 中小企業及國際競爭力概述 目前在中國,中小企業不僅僅是壹個概念問題,而且是壹個如何界定企業規模的實踐問題:中小企業不是壹個絕對的概念,而是壹個相對大企業而言的概念。加入WTO,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希望,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勢下,研究和探索如何進壹步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我國中小企業的界定、特點及發展現狀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構造市場經濟主體,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特別是當前,在確保國民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教興國、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中小企業的界定變得尤為重要。 2.1.1 我國中小企業的界定 我國對中小企業的量化界定比較晚,直到出臺了《中華人民***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才於 2003 年2 月19 日統壹對中小企業進行了統壹的量化界定。 2.1.2 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 中小企業同大企業相比,資本少,籌資能力弱,經營規模小,在人才、技術、 管理上缺乏優勢。但中小企業組織規模簡單,決策較快,生產經營機動靈活。但同時它也存在壹定的弊端。中小企業在企業中存在數量最多,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身具有很多特點: 第壹,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元,非國有企業為主體,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工作以發展為重點。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投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調整,使改革前單壹所有制結構狀況有了根本性改變。以工業企業為例,在獨立核算的中小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戶數、資產總額和工業總產值僅占總數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業均是非國有企業。應當說,中小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同樣重要。但改革對象主要是國有小企業;而發展則要涵蓋城鄉各類所有制中小企業。因此,無論從中小企業的主體構成還是改革進程而言,當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應是中小企業工作的重點。 第二,勞動密集度高,兩極分化突出,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重在“二次創業”。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於大企業。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 比1.23 比1;資金就為率之比為0.48 比0.66 比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壹倍,正因為如此,在前l0 年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所以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就業問題,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發展不平衡,優勢地區集中,決定了當前中小企業推進要區別對待,先易後難,以點帶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中小企業分布與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中小企業可劃分四大區,即東北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中西部地區和廣東、福建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東北地區老工業城市居多,中小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很重,應主要解決國有中小企業規範改制和與大型企業專業化分工及配套問題;長江中下遊地區是中小企業的汪洋大海,江蘇以鄉鎮企業為主,浙江以私營個體聞名,工作重點是規範引導、扶持發展;中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中小企業欠發達,推進第三產業和科技環保型中小企業發展是重點;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區位優勢明顯,可借助“老鄉”、“老外”發展中小企業的“兩岸三地大中華圈”。 第四,市場競爭力不強,利潤率低。中小企業普遍投入產出規模小,由於自身的實力有限,經營壹般固定在某壹行業中的單壹產品或服務,經營規模偏小。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資本只有幾十萬元,產值幾百萬元。而且中小企業壹般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落後,產品結構和工藝簡單,經營管理水平低,相當部分企業習慣傳統的經驗式經營管理,並且員工素質低,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缺乏。基於以上原因,致使生產效率低,費用高,產品開發能力低,市場競爭力差。因此,中小企業的利潤率也偏低。 第五,壹般產品經營周期較短,但市場反應快。由於中小企業在進入市場時,主要是從企業所有者比較熟悉的行業開始,隨著時間的增加,經營業績不佳或找不到新的經營業務時,企業往往退出市場。對經營的產品,由於中小企業主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在引導市場方面的功能幾乎為零,產品不能盡快通過改進技術升級換代,相對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對較短。盡管如此但是中小企業在這方面也存在優勢,由於中小企業和市場的聯系最密切,獲得市場的變化信息最快,也最可靠,對市場的反應也最迅速,加之調整成本低,可以迅速調整產品或服務。 2.2 國際競爭力的內涵 國際競爭力是在國內競爭力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個新概念。它是國際貿易不斷發展的直接產物。是壹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1985 年,美國總統競爭力委員會報告認為,國際競爭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下,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的同時又能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1994 年,美國總統競爭力委員會報告認為,競爭力已經不再主要取決於擁有原材料或勞動力成本,而是主要取決於是否比其競爭者更有能力去創造、獲取和應用知識。1986 年, OECD 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國家經濟的競爭能力是建立在國內從事外貿的企業競爭能力之上的,但又遠非國內企業競爭能力的簡單累加或平均的結果。” 1994 年,OECD 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壹種創新能力。1998 年,OECD 又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生產要素取得持續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而企業國際競爭力是指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下,壹國企業以較國外的競爭者更有吸引力的價格、質量和售後服務進行生產並銷售貨物和服務,或者以資金、技術、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到國外投資辦廠,並在當地的企業競爭中不斷發展的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壹方面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走向國際市場,開展跨國經營,介入國際競爭,尋求國外的資源、技術和銷售空間等,另壹方面,隨著各國市場越來越開放和相互貿易與投資的增加,使得企業雖未走出國門,卻難免在國內市場遭遇很多外來競爭者,也就是說,在今天,不論企業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為了持續發展,都必須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國際競爭力已成為現代企業不可或缺的壹種力量。企業從事對外貿易活動也好,從事對外直接投資也好,都必須具備壹定的國際競爭力作為前提和基礎。當然,開展跨國經營後,企業將面臨相對陌生的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對企業無疑是考驗也是鍛煉,因而有利於錘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另壹方面講,也有提高競爭力的反作用。壹家企業如果具有國際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也就意味著其具有壹定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優勢是競爭能力的表現。當然將潛在的優勢轉化成現實的競爭優勢還需要企業或政府采取壹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動。擁有國際決對優勢則表示擁有絕對的國際競爭力,但這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了,在競爭激烈和技術更新周期不斷縮短的情況下,也很難長久保持。 3 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概況及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龐大,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它們廣泛分布於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及服務業等許多領域,已經形成了我國社會經濟匯總的壹支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改革的深人,政府采取了比較寬松、靈活、適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政策,來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3.1 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概況 我國的部分中小企業已初步具備了國際化發展能力,在局部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國際競爭能力,具體表現在(1)能用小規模的生產技術及生產經驗來開拓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制成品市場的壹個顯著特點就是需求量較小、市場容量有限,在這種競爭型或壟斷型的小規模產業結構中,發達國家大企業的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的需求中獲得規模經濟,因而也就喪失了其競爭優勢,而我國中小企業卻擁有滿足部分小規模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從而能在國際市場競爭的縫隙中取得競爭優勢。我國中小企業開拓亞太周邊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另壹利器就是國際化經營理論中北歐學派所謂的"市場知識""心理距離"方面的優勢。由於地緣接近、經濟發展水平相似、文化落差較小、需求偏好雷同等因素,我國中小企業的部分產品在亞太市場上較歐美大公司的產品更具競爭力。(2)我國中小企業能用成本優勢來開拓發達國家的市場。我國的中小企業在諸如紡織、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極強的成本優勢,國內趨於無限的勞動力供給是這種成本優勢的無窮源泉。(3)我國中小企業善於利用遍及全球的華商網絡來開拓國際市場華商網絡是歷史上眾多華人在海外經商所形成的壹種商業人文網絡,這些華商網絡資源大大降低了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信息搜尋成本,減少了其國際經營中的信息不對稱,也大幅降低了該類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3.2 國際競爭力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瓶頸 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不僅可以獲得規模效益,更可以利用東道國豐富的當地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研發資源等,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既可以作為企業自身資源的補充,更可以成為企業進壹步發展的基礎。同時,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壹個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企業的國際知名度,企業的聲譽和品牌作為壹個企業無法替代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時利器,也是壹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品牌價值的提高就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直接提升。 發展到當前,人們意識到在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形態下,知識、創新、環境等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意義。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再是僅僅停留在生產要素相對優勢這樣壹個淺薄層次,知識、信息、創新能力等潛在因素決定了企業競爭力更為深刻的構成層次,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狀態的能力。而國際競爭力就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瓶頸。 3.2.1 目光短淺,缺乏預見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壹些中小企業缺乏國際視野,缺乏在全球化浪潮之下,開展市場競爭的能力。即使在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缺陷,它們往往固守眼前的地盤和市場,而缺乏在全球化下進行資源配置和產銷經營的能力和眼光。在這點上,我們的地方政府其實做得也很不夠,沒有在為中小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做出足夠的技術支持和政策引導以及其它輔助工作。在我國,似乎江浙壹帶特別是溫州地區的企業家比較先知先覺地走出國門,在經濟全球化之下去分壹杯羹。同時,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各種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非市場因素還在起著負面作用,這也是導致中小企業生存困難的因素之壹。比如,中小企業面臨著公權力的強力幹預,壹些地方保護主義也在束縛和制肘中小企業的自由發展壯大。我們不時地看到,壹些非市場因素在影響著中小企業的發展、生存。此外,我國的中小企業往往還缺乏環境保護等科學發展觀,企業利益的取得經常是在對環境和資源的掠奪性行為之下而獲得,從而導致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上先天不足而且後天失調,這樣的企業註定也不會長久。還有,壹些中小企業對自身的市場定位存在問題,經初步發展之後,盲目追求大而全,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結果是反而使得中小企業本身的特色變得不再突出。 3.2.2 債務沈重,公開上市成本高,缺乏融資能力 債務沈重,公開上市成本高昂,缺乏融資能力,影響著企業成長。中小型外貿企業的債務形成有很多原因,如政策行為、市場變化、自身經營失誤等,沈重的債務壓在企業身上,使其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由於經濟效益差,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給予資金支持。社會誠信體系未能建立,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缺乏信心,信貸擔保等中介組織發育不良,銀行信貸尚存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某些弊端等等。由於融盜困難,導致中小企業面對市場機遇,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因而無法擴大再生產,也就無法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如果壹旦遭遇經濟風波或經濟蕭條,則有可能直接導致中小企業被淘汰出局。隨著進出口業務的滑坡,許多企業也已經瀕臨破產。 3.2.3 企業規模小,管理與技術落後 企業規模小,管理與技術落後,難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需要。由於中小型外貿企業普遍沒有貨源基地,已經實行多年的“斷制”“收購制”,會隨著其他所有制外貿企業和工貿聯營企業的不斷湧現而上崩瓦解,貨源出 現嚴重危機。而政策性出口補貼的取消將降低企業盈利水平。我國曾多次對產品出口實施政策性補貼,以擴大出口規模。對大部分經營困難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其利潤很大部分來自於政策性補貼。入世後,為規範出口體制,適應WTO規則,我國將取消出口補貼,使企業喪失可觀的利潤。 3.2.4 產權不明確 企業產權缺乏明確的界定和保護,經營方式還不夠規範,缺乏足夠的信息透明度。在市場經濟中,經濟順暢交換運行的前提必定要求產權明晰。市場經濟越發展,產權關系越復雜,產權的明晰界定就愈加重要。"改制難,改到深處是產權"。在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產權制度改革是最深層的核心,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就必須大膽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以體制創新帶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形成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產權改革滯後,股份公司尚不普及,這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成為現代企業和跨國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礙,影響了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進程。 3.2.5 知識結構不合理 知識結構不合理,企業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偏低,尤以企業的廠長(經理)更為突 出。中小企業從業人員普遍文化素質不高,這與當今以知識、以科技為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不相適應。懂得外語、懂業務和懂技術的"三合壹"人才在中小型外貿企業 奇缺,靠個別骨幹支撐業務的局面,在多數企業普遍存在。由於中小企業機制缺乏活力,管理松懈,當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高薪聘請時,中小型企業的業務骨幹大量流失,還往往帶走客戶和市場,使得公司蒙受重大損失。 基於以上原因,我國中小企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實力偏低。由於現實存在的內部及外部原因,很難快速地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4 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壹個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是在完善的市場和法律環境下,具有先進的企業制度,有幾位訓練有素、具有廣博的管理專業知識和國際先進管理經驗的企業領導,有著蓬勃向上的企業文化、相當強的產品研發和營銷能力的企業:有自己的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並能夠給予競爭力高度關註,註意積累本企業和搜集國內外其他企業有關競爭力研究的數據,註重將企業競爭力戰略管理思想應用與企業管理。在此基礎上,具有跨國發展的眼光和戰略,能夠在國際市場占據壹席之地。 4.1 提高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戰略模式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小企業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因素之壹。加入WTO,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希望,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勢下,中小企業作為我國企業的支柱,選擇何種戰略模式發展自身,對於進入國際市場、發展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口。 4.1.1 與大企業合作模式 我國傳統企業的特點是“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它的弊端在於排斥專業化分工、排斥市場交易、規模不經濟、有自給自足傾向,效率低下。當前,我國壹些重工業基地企業包袱沈重、競爭力低下、效益滑坡現象的發生,就是由這種低級縱向壹體化形式長期占統治地位所致。 所謂以大企業為主導的合作模式就是圍繞核心大企業進行專業拆分,拆分的過程就是強化專業分工的過程。將壹些工序、壹般性部件的生產和技術開發通過分包的方式,交由剝離出去的中小企業生產提供,使得各個工序的生產能力都可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實現專業化生產和規模經濟,提高產品的精度和細度。隨著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同時也提高了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這種模式在類型上壹般選擇以產品為中心的合作類型。核心企業控制關鍵技術,主要負責生產關鍵部件和成品組裝。中小企業生產技術含量低、批量小、專業性分工程序要求高的零部件生產。該企業又可將生產業務再分成若幹部分,分包給其他專業性企業。這類模式應強調大企業的生命力。大企業直接決定了周圍小企業群落的生存環境。因為壹旦大企業有點“風吹草動”,則小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為此,中小企業要註意在創新上下工夫,形成自己的市場優勢,避免被動。 4.1.2 品牌模式 這種模式的核心企業並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其核心資源、品牌優勢,組織專業化分工的小企業生產產品。核心企業可以通過廣告樹立品牌的知名度,通過品牌打下成熟的市場基礎,並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負責專營銷售(而有的核心企業甚至並不負責銷售,由合作的企業直接完成);也可以通過與跨國公司聯姻,進人他們的產業鏈,或利用他們的技術,或利用他們的品牌,逐步形成特定產品的制造中心,然後吸收加盟企業形成企業群。這種企業群落模式較適合於既有勞動力密集優勢,又具有壹定加工制造能力,而又缺乏獨立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及品牌優勢的中小企業。 4.1.3 高科技園區模式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必須發揮孵化器和高科技 園區對高科技企業和產業的聚集作用。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是當前中小企業重點研究的對象,中小企業可以利用高科技園區的成果發展自己,通過生產與其配套的產品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大量企業的人駐,相應又會吸引大量服務類、中介類中小企業群落的形成。在發展高科技園區過程中要註意:1、相互合作並不斷學習。當前,我國的壹些高科技園內,企業間缺乏信用基礎,生產上相互獨立,甚至相互拆臺,導致信息、技術、知識流動不暢,整體競爭力低下,為此要建立知識付酬制度,鼓勵創新。同時強調企業間優勢互補,實現產業網絡化。2、完善融資渠道,建立適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加速建立完善風險投資體系。3、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服務系統,發揮壹高新區內服務中心,創業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的整體功能,及時迅速促進新技術成果商品化。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中小企業真正擺脫困境,增強實力,即使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也能位於不敗之地。 4.2 中小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具體措施 我國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貢獻有目***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小企業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因素之壹。在新形勢下,研究和探索如何進壹步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4.2.1 培養高素質的企業家,發揮企業家的作用 壹名優秀的企業家應當具有創造性、獨立人格、多面手、意誌力、危機感、戰略頭腦等優秀的素質。企業家是稀缺資源,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近年來,我國企業家隊伍成長很快,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企業管理人員的行政化和官員化以及缺乏健全的“經理人”市場等。壹些企業雖然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但還不能有效發展,甚至又重新走入了困境,主要原因是缺乏現代企業家,資本中的現代科技資本含量低,因而缺乏競爭力。 我們要培養壹大批具有國際商業頭腦和全球化經營戰略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要熟悉國際經濟交往中的國際通行規則即國際慣例,要熟練掌握涉外專業知識技能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要有很強的事業心和開拓精神,敢冒風險,有獨立工作能力。同時,政府要為企業家的成長創造環境和條件,健全職業經理人市場,除極少數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仍由國家任命之外,其他類型的企業要從市場競爭中篩選和聘用,並取消行政級別,完善人才市場,允許人才流動,讓人才在競爭中成長。理順企業的高層管理,首要的便是高層管理人員要樹立競爭意識,強化競爭觀念。 4.2.2 不斷創新是提升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之源 邁克爾?6?1波特認為:“國家的繁榮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繼承下來的。”而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是國家財富和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厲以寧講過: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是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只有創新成功了,企業才能不斷向市場推出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價值中的知識含量和高科技含量,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還可以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正是如此,國際上的大企業都紛紛確立以創新開發為主導的經營戰略,不斷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投入,由此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 4.2.3 強化品牌意識,不斷改造產品和服務,增加客戶滿意和信任 樹立優秀的品牌形象,必須真正地以顧客為導向,堅持不懈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實施質量標準化戰略,摒棄壹切短視行為,杜絕壹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現象;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研究客戶需求的動向,不斷地將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應用到產品上。在 WTO 的全球競爭環境下,中小企業還要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證,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結 論 我國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貢獻有目***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小企業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因素之壹。本文通過對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國際競爭力策略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創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國際競爭力與競爭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千千萬萬個中小企業不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力,但是如果企業沒有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是無法立足的。創新是中小企業不斷提高自己競爭力的關鍵。比較優勢也是壹個相對的優勢,沒有創新,比較優勢也就不存在了。中小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創新。 中小企業必須制定適合自身模式的發展戰略中小企業不能很好地發展的重要原因之壹就是中小企業沒有制定好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
上一篇:農村小學教育調查報告下一篇:新手釣魚如何調整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