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開始打破中國教育中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壹元化,將西學引入教育內容,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新型人才。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儒家思想壹直占據著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它適應並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盡管鴉片戰爭及其隨後的壹系列失敗壹次又壹次地證明了中國這種傳統教育的落後、虛偽、腐朽和無能,但在既得利益和陳腐意識形態的驅使下,頑固派仍然拒絕做出任何改變。洋務運動時期,傳統教育中第壹次出現了西學,呈現出中學與西學並置的局面,被後來的壹些思想家理想地概括為“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事實上,在尊重封建政治理論和倫理道德的前提下,允許引進和傳播外國語言、自然科學、技術、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以及世界知識和國際公法等實用科學技術。這些新鮮知識的引進,適應了我國的變化,特別是適應了工業、交通、通訊、礦業等企業的興起和國防現代化的需要。西學的實際作用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逐漸對狂妄的中學構成威脅,開始沖擊。正如上述新式學堂的教學內容所顯示的那樣,雖然在這些學校中中學和西學並存,特別強調中學至上,但實際上西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安排上已經超越甚至超過了中學。說明西學的作用日益擴大,地位逐漸提高;中學的作用日益萎縮,地位逐漸下降,呈現出無可奈何的衰落。這對於改變舊的教育內容,改變中國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培養適應社會進步所需的新型人才,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其次,它沖擊了陳腐的科舉制度,為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前提。洋務時期的新式教育首先打破了只讀儒家聖賢書籍的局面,引導學生在面向社會的同時,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面對自然,學習自然科學,掌握向自然索取財富的能力。這無疑是對已經落後過時的知識結構的革命性更新。在教育方式上,新式教育不同於只註重筆試的科舉制度。它既以學校為主陣地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又強調實踐在教育中的作用,使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此外,新式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像科舉制度那樣簡單地為封建政府選拔官員,而是為社會培養各領域的實用人才。新教育帶來的這些變化與舊科舉形成鮮明對比,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日益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從而對科舉制度形成強大的沖擊。雖然在當時,新式教育只能是科舉的附庸,舊的政權和舊的意識仍然竭力阻礙其發展,但它無疑成為日後取代科舉制度的基礎。
最後,應該特別指出的是,新教育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新教育培養了我國第壹批外語、外交、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滿足了現代外交、外貿和駐外機構派遣人員的迫切需要。適應了現代工業、交通、通訊等許多新事物的興起;也為近代國防建設,尤其是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些人才在上述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逐步擺脫西方列強控制,防止上當受騙,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中堅力量。更重要的是,新教育為我們國家培育了傳播科學文化的種子。新學校的學生和留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外語和科學知識,開闊視野,積極從世界知識寶庫中汲取營養;在眾多理論中分清優劣,為中國更好地認識世界,傳播科學文化和先進思想起到了多方面的先鋒和橋梁作用。新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社會風氣。西學,確切地說,主要是從西方引進的科學技術,人們越來越重視;它的實用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肯定,從而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科舉制度把讀書作為做官的敲門磚,而新式教育培養學生讀書後成就事業的能力。第壹次,讀書當官的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壹些知識分子中,新的世界觀和社會思潮也開始傳播。這些都無可爭議地表明了新式教育在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認,洋務時期的新式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學校種類不多,教學內容始終籠罩在“中學為體”的氛圍中,始終沒有擺脫科舉的地位。但卻率先在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壘中打開了缺口,吹進了新風,種下了新學的種子。僅此壹點就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