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劉宗超的發表論文

劉宗超的發表論文

1、劉宗超,劉粵生.地球表層系統信息增殖,《自然雜誌》,1991(6)

2、劉宗超,劉粵生. 地球表層系統研究的新視角——從物理觀到生態文明觀,《大自然探索》,1995(3)

3、 劉宗超,劉粵生. 全球生態文明觀---地球表層信息增殖範型,《自然雜誌》,1993(11)

4、 劉宗超,劉粵生. 社會進步的信息增殖進化論, 《大自然探索》,1998(1)

5、 劉宗超. 中國西部開發的生態產業戰略, 《經濟消息報》,2001.1.4

6、 劉宗超, 黃順基. 中國西部發展生態產業的理論探索,《科技導報》,2001(4)4

7、黃順基,劉宗超. 生態文明觀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4(9)

8、 劉宗超. 自然地理系統及其熵變,《自然雜誌》,1988(6)

9、劉宗超. IGBP與全球變化問題,《自然雜誌》,1989(9)

10、 劉宗超. 生態系統的熵及其演化,《熵與交叉科學》(93-96),氣象出版社,1988

11、 劉宗超.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大自然探索》,1995(1)

12、劉宗超. 廣義生態環境演替的改進模型,《幹旱區地理》,1989(2)

13、劉宗超. 生態環境與全球變化問題,《現代生態學透視》(316-322),科學出版社,1990

14、劉宗超、昝廷全. 生態協同學基礎,《現代生態學透視》(118-126),科學出版社,1990

15、 昝廷全、劉宗超. 生態熱力學基礎,《現代生態學透視》(109-117),科學出版社,1990

16、昝廷全、劉宗超. 非線性生態系統分析,《現代生態學透視》(261-272),科學出版社,1990

17、劉宗超. 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與對策—羅浮山生態規劃實踐, 《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5(2)

18、 劉宗超. 生態產業---21 世紀的主導產業,《縣市鄉鎮長周刊》,2001.4.3

19、劉宗超,生態文明—21世紀人類的選擇,《中國財經報》,2002.8.10

20、劉宗超. 中國西部開發的生態產業戰略,《經濟消息報》,2001.1.4

21、劉宗超. 中國農業的出路,《科學中國人》,2001(6)

22、劉宗超. 濕土凍結及其測定,《中國礦業學院學報》,1986年(3)

23、劉宗超. 凍土系統演化的熱力學分析, 《幹旱區地理》,1991(3)

24、劉宗超.生態農業、效益農業與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大自然探索》,1996(3)

25、劉宗超,張孝德.論中國可持續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作用和意義,《世界經濟評論》,1996

26、劉宗超. 地球表層的自組織,《第三屆天地生會議論文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7、劉宗超.地球表層學進展,《理論之聲》,1989(3)

28、劉宗超. 星際生態文明的演變,《飛蝶探索》,1997(1)

29、劉宗超.積雪物理概論,《物理》,1987(4)

30、劉宗超、丁德文,承載土的凍結點及其測定,《科學通報》,1989(19)

31、馬洪、劉宗超、孫莉、蔡國堂、楊誌安,太陽輻射對積雪溫度場影響的壹維解《科學通報》1991

32、馬洪、劉宗超、劉壹峰、胡汝驥,中國西部天山季節性積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擬,《科學通報》,1992(4)

33、劉宗超.中國天山西部山地積雪輻射平衡研究,《幹旱區地理》,1989(4)

34、劉宗超. 中國天山西部山地積雪輻射平衡的若幹特征,《幹旱區地理》,1988(2)

35、劉宗超.論積雪的系統研究,《幹旱區地理》,1986(4)

36、劉宗超,A.G.Wilson 學術思想評介,《幹旱區地理》,1987(1)

37、劉宗超,於法穩. 入世後中國農業極待解決的幾個根本問題,《科技導報》,2000(6)

38、劉宗超,加入WTO後中國農業“新四化”道路探索,《科技導報》,2002(12)

39、 劉宗超. 中國農業的出路,《科學中國人》,2001(6)

40、劉宗超,劉紹光壹元數理論簡介《熵與交叉科學》(181-189),氣象出版社,1988

41、劉宗超,劉紹光及其壹元數理論,《大自然探索》(103-111), 1988(2)

42、劉宗超,地震形成的壹元數機制,《潛科學雜誌》, 87年6期

43、劉宗超,宏觀螺旋全息律探索,《大自然探索》, 1989(3)

44、劉宗超,宏觀螺旋全結構,《潛科學雜誌》(24-25), 7卷6期

45、劉宗超、劉粵生. 熵理論在地球表層研究中的困境,《熵理論的壹場大辯論---全國第三次熵與交叉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81-189),四川科技術出版社,1993

46、劉宗超. 建甌竹業調查啟示錄,《中國林業》,中國林業雜誌社,2004

47、劉宗超. 世界糧食形勢及中國的對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

48、劉宗超. 論草業在現代生態農業中的基礎地位,《中國林業》,中國林業雜誌社,2005

49、劉宗超.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中直黨建》,《中直黨建》雜誌社,2005

50、劉宗超. 關於林草牧三位壹體《湖南草食畜牧業發展模式》中的探索,《中國林業》,2004

51、劉宗超. 我國農業“新四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

52、劉宗超,科技進步與生態文明觀,《現代科學技術導論》(P190-21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黃天授、黃順基、劉大椿主編),1995年版

53、劉宗超,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經濟學導論》(P433-459),經濟科學出版社(周紹鵬、王健主編),1998年版

54、劉宗超,劉粵生,信息增殖進化論,《信息革命在中國》(P24-6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黃順基主編),1998年版

55、劉宗超,新世紀經濟發展的哲學基礎的重建,《跨世紀中國經濟》(P355-393),新華出版社(肖灼基顧問、王世榮、何深思主編),1999年版。

56、劉宗超,面向東盟走農業“新四化”之路 提高廣西的農業競爭力,《農村實用工程技術綠色食品專刊》2004年5期

57、 張國春、劉宗超,植企業管理於文化之根,《中外科技政策與管理》,1994年12期。

58、劉宗超,加強效益農業建設 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科技日報》,1996年5月20日。

59、劉宗超,全球生態問題的根源及其對策,《國際生態與安全》2006年第10期P28-31。

60、劉宗超,培育柚木用材林的構想與政策建議,《世界經濟調研》(中社會科學院內部上報),2007年12月3日

61、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觀,《非傳統安全――-世界與中國論壇》,中國戰略學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現代關系研究院主持,2007年12月15-16 。

62、 生態農業的新科技發展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7年4月10日第3版,2000字。

63、清潔發展機制下的中國產業發展戰略,中國財經報,2008年11月11日。

64、劉宗超,賈衛列.論大生態期理論對生態文明及地球生物進化的終極意義,環境教育,2009(10):5-7。

劉宗超早在1988年就提出“地球表層信息增值進化與全球生態文明觀”全新理念。1996年-2000年,主持完成了中國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生態文明與生態倫理的信息增值基礎”(96AZX022),先後發表了生態文明與生態產業方面論文近20余篇,科技論文50余篇、並出版了生態文明專著3本,書名分別為《生態文明觀與中國可持續發展走向》(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生態文明觀與全球資源***享》(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生態文明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生態農業專著4本。在這些論文與著作中,較為完整地建構了生態文明觀理論體系和生態農業模式。

從1996年開始,劉宗超在實踐與技術層面上,提出構建生態農業的“管理—生產—交換—消費—分—還原—再生”七環節循環經濟概念,創立了生態還原技術,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生態型肥料,並在全國各地先後建立加工廠近20家,推行以農作物稭稈造紙黑泥生活汙水濾泥等工農畜牧業廢棄物為原料的生態肥料生產工藝;推廣以施用生態性肥料改良、凈化、清潔土壤為技術路徑的生態安全種植工藝;有效地促進了縣域鄉鎮的循環經濟發展。該技術被中國科學技術部列入農村生態環境和循環經濟建設“十二五” 重點計劃。至今,在劉宗超及其團隊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2000年,劉宗超發起創建北京生態文明科技發展中心、2003年發起創建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這是首家以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生態產業為目標的研究和開發機構。劉宗超先後巡回全國,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思想舉辦生態文明、生態產業、生態安全、生態技術、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講座數百場,劉宗超及其團隊為數十個縣市鄉鎮和企業進行生態項目規劃,有效地普及了生態文明觀念、推廣了生態技術。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於2008年10月獲得福特汽車環保獎生態文明傳播壹等獎。2006年6月,劉宗超以創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和生態農業模式被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授予院士稱號。2012年4月,劉宗超博士獲得美國第五屆“柯布***同福祉獎”,以表彰其在創建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農業模式方面的貢獻。“柯布***同福祉獎”由世界生態領域的學者***同評選。前四屆獲獎者為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曉義、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馬克·安尼爾斯基、耶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瑪麗·塔克、後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先驅迪安·弗羅伊登伯格。

劉宗超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進行了有機融合,力求使之融為壹體。他將漢字“甦”作為生態文明的中國文化之根、並將“甦家”作為中國生態文明學派的稱謂,賦予“甦”字全新的生態意蘊。劉宗超確信,經過數代人的努力,人類將會進入壹個生態文明的社會。中國人 “天地壹體、萬物同源,生態文明、道法自然” 的大壹統有機整體宇宙觀將會成為生態文明社會的主流思想,“甦”所代表生態文明理念也將成為壹種世界精神。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已經宣布成立“劉宗超全球生態文明獎”,旨在獎勵世界範圍內為生態文明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

  • 上一篇:0-3歲的寶寶應該如何教育?
  • 下一篇:助力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