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三農”關系
(壹)構建現代農業供求關系
第壹,明確農業產業供求關系的本質是市場。堅持市場導向,以市場為根本。
第二,把握需求主導。建立需求主導供給、需求決定供給、供給為需求服務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第三,把握發展趨勢。通過創造需求大於供給的發展態勢,構建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實現需求升級變化推動供給發展升級的發展態勢。
第四,把握發展路徑。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農業通過確定服務對象,分析對象的需求,把握需求的發展趨勢,來組織產品的供給。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尋求滿足、引導和創造需求的路徑,發展現代農業。第五,把握未來發展。未來,隨著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壹種新型的供求關系正在形成,在這種新型的供求關系中,行業的供求主體的角色在不斷轉移,職能相互融合,互為價值客體。在智能時代,主體功能的整合正在成為重塑產業供需關系的驅動力。需求主體參與制造,供給主體參與消費,正在推動供需主體角色和功能的不斷創新和變化,推動農業供求關系的新變化。
(二)加強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壹,農業產業的功能及其創新。壹方面,農業向社會提供優質充足的農產品。另壹方面,通過傳統農業的功能創新和與其他資源的整合,實現農業新產業的資源創新,創造新的農業產業,為社會提供新的多元化農業產品和服務。
第二,維護生物多樣性,發揮生態優化作用。農業是活的產業,是宏觀生態系統的基礎。促進農業微觀生態系統和宏觀生態系統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構建穩定的全社會立體生態系統。
第三,發揮中華文明的傳承創新功能。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耕文明,農業是農耕文明及其文化傳承創新的載體。農業文化的傳承功能主要通過文化表達、文化產業價值和鄉村文化傳承三種形式來實現。
第四,創造宏觀需求市場。農業的基礎功能還表現在農業的發展對其他產業形成的需求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升級。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的技術應用市場、農業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生產資料市場、農業現代化形成的農機裝備市場、農民生活資料市場、農村發展的綜合市場變化、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
(三)構建新型區域發展關系
第壹,推進城鄉壹體化,實現城鄉互動。城鄉壹體化的關鍵是實現三位壹體。首先是區域化。強化城鄉發展在區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二是產業布局和功能協調。在壹個區域內,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實現各自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 * *支持* *部分區域發展。第三,在壹個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要素按照功能需求自由流動、高效配置,在體制機制、產業管理要素支撐等方面享受同等平臺服務。
第二,推進村鎮壹體化,實現村鎮互動。特色小鎮帶動和引領村莊發展,形成“特色小鎮帶特色村莊”的農村發展新格局,是新型村鎮關系的重要體現。建立新型村鎮壹體化關系的關鍵是充分發揮特色鎮的龍頭作用,強化特色鎮在農村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結合農村產業發展,創新小城鎮區域市場服務功能,發揮小城鎮配置農村群眾生活和教育資源的作用。實現小城鎮產業發展與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融合。
第三,促進村村壹體化,實現村村互動。壹是要推動特色村形成區域中心。以特色村落為基礎,帶動周邊人群聚集,形成集產業、文化、社區治理為壹體的區域綜合體。二是推進區域治理。以特色村為中心,實現村民管理、社區治理、產業發展壹體化。三是創建綜合服務機構。通過對原有鄉村服務業功能的重構,打造對外提供多元化綜合服務的產業,形成新型農村綜合服務體。
創新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準確認識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是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未來農業的發展目標是現代農業,未來農業發展的形式是農業現代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可以實現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是提升傳統農業的目標,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傳統農業改造的方向。
農業創新要立足全產業鏈,以轉型為手段,實現整體創新升級。首先,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傳統生產型農業發展方式向市場化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打造市場化農業產業。第二,推動融合發展。首先是整合角色。通過行業主體角色的相對劃分,主體功能和價值收益也相對分離,全產業鏈角色整合發展,促進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三位壹體。二是促進市場整合。實現從傳統的賣地市場向賣地產壹體化市場的轉變。三是推進技術和服務支撐壹體化。實現從科技推廣到農業支持服務體系產業化創新的轉變。第三,推動農業產業的縣域發展模式向優勢產業的區域發展模式轉變,保持地方特色,打造發展優勢。第四,以勞動力為主體支撐的農業發展向以智能裝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轉變。第五,創新集群發展。
在推進農業整體創新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當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突出創新的關鍵環節,實現重點突破。第壹,突出資源創新。重點是種質資源、產業多功能開發和資源轉化、新型產業資源配置、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資源配置和創新。第二,加強智能IOT的創新。以農業裝備和工藝流程信息化為基礎,促進農業與社會生活的互聯互通,為市場需求提供有效服務。第三,創意引領和推動產業融合。創意產業是滿足人們內容、方式和形式需求的主要形式。
推進縣域經濟區域化。
縣域和區域發展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發展基礎和運行機制的不同。縣域發展往往是傳統的生產型單壹產業發展模式。區域發展是市場配置資源,市場主導,行政輔助,產業集群發展。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加快由縣域發展向區域發展轉變。
區域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首先,特色鮮明。壹個地區的現代農業在資源、產品形態、產業功能、經營方式等方面都不同於其他地區的農業產業,具有鮮明的產業特征。其次,它有比較優勢。如高端優質產品是否具備,區域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是否健全,產業和政策服務體系是否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功能是否具備。這些要素是決定壹個地區現代農業優勢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集群發展。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柱,形成多元化的產品集群、企業集群、品牌集群,核心產業、延伸產業與創新相結合,傳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相互融合。
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來自於新型職業農民,即新型產業農民。只有依靠廣大產業農民,讓他們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中受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如何打造宏大的新型產業農民
第壹,推動傳統農民向產業農民轉變。傳統農民是社會農民,是以“小農”為主體的生產方式和以氏族為紐帶的共同體生活相結合而形成的相對穩固而封閉的農民社會群體。從社會農民到產業農民的轉變,必須以農民的自由流動為基礎,實現勞動力的要素化和資本化。重點是加快實施土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傳統農民離鄉背井。加快農村產權資本化進程,促進農民收入來源結構多元化,實現傳統勞動農民向股權、租賃、轉讓等“所有者農民”轉變。
其次,培育和組織新型產業農民。
壹種是跳出農民的社會性,打破農民的農村居住屬性,賦予現代農民產業屬性。農民是從事現代農業的產業工人。
二是跳出單壹的農業生產環節,以整個農業產業鏈經營的產業集團為主體,重新定義整個產業鏈中的產業農民。
第三,跳出傳統農耕,培養以農業融合發展和新型農業產業創新為主體的現代產業農民。
日益壯大的農業產業大軍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農業政策創新的立足點應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提高傳統農民的工業化水平,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其次,以農業資源的多元化和農村生態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為基礎,創造新產業,以多元化新產業的創造引導大眾從事新農業,以農村多元化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農民的成長。第三,有關部門要制定提升農業產業比較效益的相關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引導和推動產業大軍向農業進軍。第四,有關部門要加快制定鼓勵和推進“雙創工程”的優惠政策。鼓勵具備條件的傳統農民、青年學生、退伍軍人、社會工作者利用農村資源,創新創業,為廣大農村註入新鮮血液。
此外,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現代鄉村,如何推動農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如何實施農業全球化發展,也是以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進壹步探討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