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論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核心思想

論張仲景《金匱要略》的核心思想

“五臟通暢,人和。”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病證》

張仲景是中醫大師,他的《金匱要略》對後世中醫理論的發展影響深遠。通過對《金匱要略》的學習,筆者認為“五臟真通,人和”是其基礎和核心思想。

人體五臟真正通暢,陰陽調和,生理活動才能正常。如果五臟充血,身體陰陽失調,氣滯、水滯、血瘀相繼致病,疾病不勝枚舉。所以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五臟真通暢”。具體來說,就是調和陰陽,行氣、利濕、化瘀,從而恢復郁氣、氣血、津液的循環,以維持人體的正常代謝。

元稹可以理解為真氣,也可以理解為元氣。李東垣在《論脾胃》中說:“真氣又稱元氣,是身體的精氣,除非是胃氣,否則不能滋養。”張景嶽也說過:“真氣即生命力。”元稹被認為是整個身體的基礎,它貫穿整個人體。由於其功能和分布不同,所依賴的物質基礎也不同。總之,它包含了氣血津液等多種成分,在不同的臟腑經絡中發揮著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可以認為,元真的是以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遍布全身的。

其實質大致可以概括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氣血津液通暢,如生生不息,起著滋補的作用。氣滯、津液、血瘀和陰陽楊燦失調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壹句話,可以統壹總結。因此,可以認為氣滯、水滯、血瘀是五臟衰竭的物質基礎。由此,我們可以更簡單地把握疾病的本質。身體能否維持“和平與和諧”,取決於元素是否真的通暢。元真受阻,百病生起。張仲景在論述歷節病的病理變化時說:“受阻,衛不獨,虛弱,三焦無所守,四屬斷絕,體瘦。”強調元稹的失敗其實是身體虛弱的原因。因此,在疾病的辨證中要註意“閉”字,治療的目的是將病理性的阻塞變為生理性的通暢。說明氣血津液的暢通是維持人體陰陽秘密的關鍵。氣血津液的停滯是壹切疾病的開始。雖然臨床表現不同,但都離不開氣滯、水滯、血瘀、五臟真阻的基本狀態。因此,養生治病時,保持五臟通暢尤為重要。

從氣、水、血的角度描述疾病,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匱要略》中的“水氣病”。除了風水、皮水、陽水、石水的分類之外,還有氣血之分。可見,張仲景從病機角度強調了疾病的進展階段,這也可以解釋水氣病過程中氣血水的異常程度和水平變化。水停是因為氣、陽虛、氣滯、氣不遊。水飲之滯,氣滯水滯,導致血液循環不利,進而導致瘀血停滯。同時,血瘀的停滯也會影響氣水,所謂“血不利於水”。氣之陰化為水,水之陽化為氣,水之陰進壹步化為飲、痰、瘀,水之陽化為瘀。可見,陰陽失調在病理性質的轉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氣滯、水滯、血瘀、陰陽失調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其他疾病,可以從整體上快速把握和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為臨床高效診治藥物提供良好的途徑。

從人體的病理表現來看,陰陽失調、氣滯、水滯、血瘀可視為基本病機。因此,行氣利水、化瘀通絡、調和陰陽也被視為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金匱要略》中所有的方藥都遵循這種方法。所以可以從治氣、治水、治血、調和陰陽四個方面來總結和理解。

理氣

初病在氣,氣不通經絡,病在表。因此,治療要疏通經絡之氣,及時采取各種手段疏通臟腑經絡之氣。在這方面,《金匱要略》多采用驅邪的汗法。比如治療風寒、濕邪、酗酒、飲酒、風水、皮膚水、黃汗等疾病時。,鑒於這些疾病都與風寒濕的感覺有關,外感邪氣可能卡在肌皮關節,營和衛經之氣可能受阻,或影響肺氣,忽視臟腑經絡之氣。雖然臨床表現不同,但治療原則都是疏通經絡之氣。

在用藥上,根據元稹郁結的程度和部位,合理組方用藥。在水氣病的治療上,《金匱要略》用甘草麻黃湯、杏湯、越脈湯、越脈加術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藥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的漸進過程。此病狀態了然於心,方藥加減的正確用藥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發揮。

另外,運用發汗法的目的是使全身通暢,使元稹的蒸騰氣化運行旺盛。出汗是元稹通暢的標誌,不是終點。所以臨床用藥要把握好尺度,使元真正通暢,通常以微微出汗為度。

調水

病後水積成痰。痰多者,宜溫藥,治宜溫化痰,用陽氣利濕。

由於氣血水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異常變化,水因氣、陽虛、氣滯、氣不下水而停止。水濕凝滯的病理變化是在氣滯的基礎上產生的。

《金匱要略》中有咳嗽、胸痹、心痛、嘔吐等病癥,可表現為咳嗽、氣喘、飽脹、嘔吐、頭暈、心悸等癥狀。其實質是氣機阻滯,升降失控,氣不能通水,導致水停。因此,在治療和用藥時,氣和水都要協調。根據痰濕側重的不同,可靈活選擇治療方法,如疏利已止的水有力猛,如石棗湯、甘遂半夏湯、吉焦李荒丸、梨棗謝飛湯等。慢作用藥物以利水蠲陰為主,包括澤瀉湯、五苓散、桂苓疏肝湯、木防己湯等。

《金匱要略》以姜半夏為祛痰劑,以小半夏湯為基礎靈活加減,如姜半夏湯、半夏幹粉、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厚樸湯、菱角白半夏湯、小青龍湯、射幹麻黃湯、厚樸麻黃湯等,也體現了溫陽行氣之法。同時,應通過打開排水口盡快排除已停的水,以緩解急迫感。癥狀緩解後,法治要建立在溫暖的基礎上。《金匱要略》中的“溫藥調和”,以及後世對調和的嚴格使用和“以氣為先”都是這個意思。

調節血液

久病入絡,宜活血化瘀。如果瘀血不通,氣水不通,那麽五臟的物質基礎不暢,病情就嚴重了。所以《金匱要略》用血瘀之名,以示本病的重要地位。

因為血瘀是真相顯現的最後階段,所以所有疾病的盡頭都有血瘀。所以《金匱要略》對血瘀的治療散見於其他疾病,如瘧疾、疲勞、肝郁、黃疸、婦科病、陰陽毒、肺膿腫、腸膿腫等。壹般來說,用的藥有桃仁、大黃、牡丹皮、阿膠等。方劑有鱉甲煎丸、大黃蟲丸、旋覆花湯、桂枝茯苓丸、當歸芍藥散、白刺樊氏散、前進胃經湯、大黃芍藥湯、升麻鱉甲湯、枳實芍藥散、溫經湯等。

《金匱要略》血瘀癥壹章沒有具體的方子,就是病到這個程度了,確實很難用幾個方子概括。而是要把祛瘀的方法融入到各種疾病的治療中,慢慢見效。如用於治療瘧疾的鱉甲萬劍,在祛瘀軟堅的同時,使用了行氣化痰、利尿清熱、補益氣血之品;大黃蟲丸用於治療體虛血燥,除活血化瘀外,還使用了許多理氣清熱、養血補虛、益氣補中之品。溫經湯治療婦科病,既活血化瘀,又用補益氣血之品。也符合張仲景所謂的“察其脈證,知其錯,以證治之”的意思。

  • 上一篇:涼皮的做法小知識
  • 下一篇:我能參觀北京中國尊嗎?北京中國尊是做什麽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