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的私募資管規模已壓降至7.32萬億元,但由於其主動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券商資管業績依舊展示出韌性。另外,在資管新規實施的背景下,券商資管加快公募化轉型,也在壹定程度上提升了資管業績。
券商資管業績表現顯韌性
當下,券商資管仍以私募為主。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設立私募資管產品規模合計為1902.68億元,同比下降21%。截至9月底,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私募資管產品存量規模為7.32萬億元,較2021年末下降4.76%。雖然券商私募資管規模持續下降,但結構優化效果顯著,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集合資管計劃規模已超越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單壹資管計劃規模。
業績表現方面,在前三季度證券行業整體業績承壓的態勢下,41家上市券商***計實現資管業務凈收入336.1億元,同比微降3.92%,是券商除投行業務外,主營業務中收入同比降幅最小的條線。對於收入下降的原因,國泰君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表示,前三季度,受市場回調影響,資管費率出現回調,最終導致業務收入同比下滑。
同時,各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收入也在持續分化。前三季度,41家上市券商中,有25家上市券商資管業務凈收入實現同比增長,22家公司該業務收入的同比增幅均超10%;不過,也有16家上市券商該業務凈收入同比下降。頭部券商競爭更加激烈,國信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的資管業務凈收入均實現同比增長,另有兩家頭部券商的資管業務凈收入同比降幅均超30%。
未來證券公司私募資管業務仍然面臨規模增長壓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壹是資產端仍有個別難以處置的長期限股權類資產需要逐步壓降;二是負債端主動管理業務能否完全彌補通道業務的萎縮,未來仍值得關註。
或因缺公募基金牌照大集合產品改造面臨挑戰
已經有不少券商將公募業務作為資管發力的重點方向,券商公募基金(含大集合)規模已突破1.1萬億元。
不過,在券商向公募基金業務滲透的同時,也面臨挑戰。據Wind數據顯示,按基金轉型生效日算,截至11月3日,目前已有49家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完成了228只大集合產品的公募化改造;其中,2019年至2021年完成公募化改造的產品分別為9只、45只、98只,今年以來已有76只。
2018年,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操作指引》)提出,具有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將相關大集合產品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變更註冊為風險收益特征相匹配的公募基金。未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就該大集合產品向中國證監會提交合同變更申請,合同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3年。規範後的大集合產品3年合同期屆滿仍未轉為公募基金的,將適時采取規模管控等措施。
在參與公募化改造的49家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中,約有41家公司目前還未取得公募基金牌照。今年8月份以來,首批9只完成公募化改造的券商大集合產品中,已有7只產品存續期已滿3年,還有2只產品將在今年11月底前到期,***涉及五家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其中,東證資管、國泰君安資管已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兩家公司旗下4只產品已轉型為公募基金;而中信證券、光大資管、廣發資管旗下的5只產品存續期已滿或將滿3年。
針對到期產品,券商也陸續發布公募化改造產品延長存續期限的公告,並將存續期限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以首只完成公募化改造的中信證券六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為例,在該產品存續期滿3年之際,中信證券針對該產品發布公告稱,存續期限由自本資產管理合同變更生效日起存續期不得超過3年延長為自本資產管理合同變更生效日起存續期至2023年12月31日。
目前,證券行業中取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及其資管子公司僅有14家。根據2021年中證協專項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有效反饋問卷的券商中,49家為已獲得、正在申請或計劃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23家把缺乏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或與公募業務相關問題視為新規過渡期結束後面臨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操作指引》中也指出,鼓勵未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通過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為其控股、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並變更註冊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範工作。
可喜的是,今年以來,政策持續助力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壯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調整優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公募持牌數量限制,壹參壹控壹牌正式落地。而上述公募化改造產品存續期限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也為券商申請公募基金牌照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