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上,這篇小品與景物、抒情、議論緊密結合,情景交融,創造了壹種獨特的充滿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山水明月的客觀物理環境與作者的主觀心態融為壹體,充滿矛盾並試圖解決,完全適合夜遊赤壁的具體場景。傳統上,遊記多以描寫山川自然之美為主,以寫景抒情為主,宋人多在寫景中融入議論,表達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尤其是王安石和蘇軾。這篇散文既描寫了山川美景,又深刻揭示了詩人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還表達了他對宇宙人生的思考,是宋代遊記散文中最有趣的。
縱觀全文,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喜-悲-喜”三個變化,作者的思想也經歷了壹個從平靜到抑郁,再從抑郁到解脫的發展過程。並且圍繞作者感情的三次變化,整篇文章也是巧妙展開。“文以載道”,作者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被讀者清楚地理解,就必須借助好的文學表達方式。蘇軾在這篇文章中的哲學思想也是通過他對賦的新用來傳達的。《千赤壁賦》是壹部辭賦,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往往以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千赤壁賦》顯然采用了這種傳統格式。辭賦講究排比對偶性,《千赤壁賦》中有許多排比對偶句,因此具有辭賦的基本特征。但蘇軾的賦並不像漢魏以來的賦那樣華麗,只是鋪陳事物,哲學滲透很少。這篇文章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在突破辭賦舊體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我們今天可以稱之為散文詩。詩人用行雲流水的筆調來表達心中的情感波瀾,使他的文字更加有血有肉,感情更加真摯,情與詞渾然壹體。我們不得不佩服蘇軾非凡的駕馭文字的能力。總而言之,這篇文章對文學有兩大貢獻:
第壹,充分顯示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這首詩富有詩意,如畫而富有哲理。就風景而言,有明月,有河流,有秋風;就愛情而言,有悲有喜。有時泛舟秋江,扣邊唱;有時他變得獨立,變得不朽;有時候會提問題,聊哲學。景物的變換,情感的跳躍非常頻繁,但並不淩亂,而是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貫穿始終。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學。這個論點雖然源於老莊的相對主義哲學,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同時又有辯證的成分。這是作者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精神”。神聚而散,隨著主觀感受,散文的文字跌宕起伏,趣味盎然。文章在景物中飽含情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為後世散文創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第二,“賦”體的巧妙運用與創新。《前赤壁賦》是散文與韻文的巧妙結合,是詩與文的統壹。文章是散文文體,但不限於古文。它的句子有長有短,散文生動典雅,是壹首優美的散文詩。這篇文章所探訪的場景是不斷變化的,詩人的情感也是不斷變化的,但他的文學風格卻始終如壹個音符。既有駢文工整之美,又有詩情畫意之美,既有自由散漫之美,又有生動說理之美。在這樣壹首散文詩中,我們既能領略到文學的美,又能體會到哲學的趣,這無疑是文學與哲學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