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壹個論點:
如今,號稱“剪紙之鄉”的安塞早已名聲在外。
據韓介紹,安塞剪紙是陜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典範。原本用於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經勞動婦女代代相傳,形成了簡單、生動、強烈的自由風格,反映了陜北勞動婦女樸素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花鳥魚蟲,有果蔬,有牲畜動物,有人有樹,有自然界的壹切美。
原安塞縣文化館館長陳對當地剪紙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他在《安塞人與剪紙藝術》壹文中寫道:
“安塞剪紙史,可供考證的文字不多,但問活著的老婆婆:妳年輕時跟誰學過剪花?他們都會回答同壹個問題:媽媽教他們的。安塞人至今仍稱傳統圖案為“古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中,可以找到安塞歷史文化的痕跡。64歲的常編著的《龍鳳》,讓人想起五千年前人們經歷龍鳳舞的時光,想起初開時伏羲女媧剛剛創造的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簡單,類似於濮陽西水坡仰韶墓中擺放的龍。67歲的白鳳蘭在年犁和吃煙的猴子中砍伐樹木、樹幹和樹枝,形成鹿頭圖案的變形。專家認為,它是安塞作為“物候歷”和中國古代生命象征的鹿圖騰崇拜的遺跡。高如蘭的“抓髻娃娃”,在壹些專家看來,是別處早已失傳的商代民間文化。它把頭上的兩個捉包子切成兩只雞,跟故宮博物院藏的商代玉女壹模壹樣。”《捉髻娃娃》壹手牽鳥(楊);壹手抱兔(陰),陰陽合生,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代圖案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是研究中國北方民族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古樸、莊重、凝練、概括,有內勁,保留了漢代藝術的藝術特色。”
國學研究所研究員方李莉對此做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她十分重視這種被稱為“古花”的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在壹篇名為《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溯源,直指遠古:
"...壹些表現古代傳說的剪紙,比如白鳳仙剪的《二郎山追日》。根據民間傳說,在過去,天空中突然出現九個太陽,這使得人們無法在田裏工作。鳥死於太陽,樹枯,二郎在山上追太陽,殺死了八個太陽,拯救了人類和萬物。這和中原的“後羿射日”壹脈相承,白鳳蘭砍的“王翔臥冰”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壹。表現王翔孝順母親,躺在冰面上撈魚的故事。
“已故老曹曼典藏所刻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類中的英雄,鳥類在這方面有很深的含義。在安塞,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廟底溝式彩陶。廟底溝彩陶的壹個特點就是鳥紋多,就像半坡型彩陶以魚紋為主壹樣。由於鳥紋應用廣泛,所以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壹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太陽在原始神話中被稱為‘三腳黑’,所以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其實也是崇拜太陽的,所以鳥是太陽的象征,在當地民間也被稱為‘烏鴉’。所以鳥在民間象征陽性,鷹是鳥中英雄,自然是陽性。兔子代表月亮,月亮是陰性的,兔子自然代表陰性。‘鷹踏兔’是喜花,結婚時剪的。其寓意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
“白鳳蘭的父親是剪紙專家,雖然不識字,但他能惟妙惟肖地講出很多上古時代的故事,比如女媧造人,二郎扛起大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雨天或冬季月份,她家晚上總是擠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晁谷》。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的懷裏,認真地聽。母親的好插花受到全村人的敬仰,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媽媽的樣子,削壹個牡丹石榴,削壹條荷花魚。她家窮,買不起紙,就撿了許多梨葉放在家裏,用葉子代替紙來剪。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很多傳統圖案的裁剪。在父親的影響下,她根據古代傳說和民間故事剪了許多剪紙。除了前面提到的《二郎山追日》、《王翔臥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蘆花》、《牛郎織女》。她剪的花簡單、醇厚、粗獷、有力。她所切割的、猴食仙桃和牛的畫面,與陜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雕藝術非常接近,尤其是、猴食仙桃畫面中的樹的形狀,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圖案,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陜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事實上,這些樹的圖像與戰國時期青銅罐上的桑樹圖像相似。說明這些裝飾圖案是有壹定繼承性的。
“這裏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在原始、古代和秦漢時期最為濃厚。原因是這個地區曾經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之壹。其次是宋朝。元明清以後,這裏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在這裏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中都可以找到。”
樓下,那不是妳們山東,不管在哪裏,都是我們中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