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賢
西漢(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紙。在此之前,不可能有剪紙藝術。但當時人們用很薄的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方式制作工藝品,但早在紙出現之前就已經流行了,即通過雕、刻、挑、刻、剪的方式,在金箔、皮革、絲綢甚至樹葉上切割出圖案。《建通堤豐》在《史記》中記載,西周初年,將梧桐葉剪成“簋”獻給弟弟,封為唐侯。戰國時期使用的是皮雕,(湖北江陵壹號楚墓出土文物之壹)和銀箔雕(河南輝縣谷瑋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壹),都是和剪紙壹起拆除的,它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壹定的基礎
南北朝時,《木蘭詞》中有“鏡上畫黃”的詩句。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見於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公元386-581年)團化五幅剪紙。這些剪紙被反復折疊,圖像之間沒有相互覆蓋。
唐朝
剪紙在唐代壹直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亞行》詩中有“溫湯足我足,紙足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習俗已在當時民間流傳。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可見當時剪紙的手工藝術水平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了壹種天地之間的理想境界。流行於唐代,雕刻的花木圖案具有剪紙的特點。比如日本正倉醫院的“堆陽”圖案,就是典型的手工切割藝術表現形式。到了唐代,還出現了剪紙制作的雕版印刷。人們用厚紙把它刻成蠟紙,然後把染料印在布上,形成美麗的圖案。此外,敦煌莫高窟還出土了唐代和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寶塔和鹿塔等。,屬於“功德紙”範疇,主要用於供奉佛像和裝飾寺廟道場。其畫面構圖復雜,內容具體,還有《菩薩像》、《抱菩薩像》等水墨畫,是剪紙和繪畫的作品。
宋朝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職業藝術家。據宋人細心的《武林舊事》記載,此時杭州已有數百個“小經濟體”。其中,有專事“裁紋”的,有擅長裁“各家之字”的,也有專事裁“各色”的。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制品種類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例如,它可以作為民間禮品的“煙花”,貼在窗戶上的“窗花”,或作為燈籠和茶杯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用剪紙作為陶瓷的圖案,通過施釉和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也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在皮影戲中雕刻人物;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雕刻版,用油紙板雕刻成圖案,刮印的圖案用剪紙工藝制作,分陰陽刻。長隊應該被切斷,以區分事實和真相。
明清兩代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藝術成熟並達到頂峰。民間剪紙手工藝藝術的應用範圍更廣,比如民間燈籠上的花飾、扇子上的裝飾圖案、刺繡圖案,都是用剪紙作為裝飾進行再加工。中國更多的人經常把剪紙作為裝飾品來裝飾家居,美化家居環境。比如門垛、窗花、櫥櫃花、婚禮花、天花板花,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民間,但在清朝已經成為壹種民族藝術,甚至當時的皇室和國家都離不開剪紙。北京紫禁城的坤寧宮是清朝皇帝的婚禮洞房。按照滿族習俗,皇宮前後窗的窗紙都是貼在外面的。墻壁貼著壁紙,四角是黑色的“Xi”剪紙角花,天花板中央是黑色的龍鳳花剪紙。宮殿兩邊過道的墻上也貼著剪紙。從剪紙的圖案、材料、色彩來看,與普通農民的天花板花、墻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略大外,基本沒有區別。
摩登時代
20世紀初,在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先進知識分子的倡導下,五四新文化運動奠定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獻資料,同時也盡量收集民間藝術作品,包括民間剪紙。20世紀30年代,藝術家陳誌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和創作。他以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的大量風土人情,如街頭小販、作坊工匠、大排檔和采茶工、集市和廟會、市場裏的閑人。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後,延安陸毅藝術家陳書良、張定、李群、顧源、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民間剪紙,創作了大量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和戰鬥的新剪紙。作品采用傳統的民間風格,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促進了大眾剪紙的產生和發展,革新了傳統的民間剪紙。1944期間,西北民間新剪紙作品首次在陜甘寧邊區展出,拉開了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發展的序幕。可以說,延安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物的新剪紙,開辟了剪紙創作的道路,豐富了我國民間裝飾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兒童、體育、雜技、歌舞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從未中斷過。它豐富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俗歷史文化中最豐富的藝術形式之壹。
剪紙的使用形式
從具體用途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壹是用於張貼,即直接貼在門、窗、墻上、燈籠、彩帶上進行裝飾。如窗花、壁花、天花板花、香煙格子、燈籠花、紙紮花、門簽;
二是用於裝飾,即用於裝飾禮品、嫁妝、祭品和供品。如花、花、煙花、燭臺花、香花、重陽旗;
第三,刺繡圖案用於服裝、鞋帽、枕頭。如鞋花、枕花、帽花、圍兜花、袖花、吊帶花;
四、印染,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子、窗簾、包、圍兜、頭巾等。
用於窗戶裝飾的剪紙
窗貼上裝飾用的剪紙。壹般來說,在北方,大多數農家的窗戶都是木格窗,豎格、方格或幾何格子,上面貼壹層白色的“皮紙”。逢年過節,更換窗花紙,貼上新的窗花,表示舊的拆了,新的歡迎。窗花的形式有裝飾窗格四角的角花、折枝花、動物、花卉、人物等各種自由適配的圖案,也有連續套的戲曲或傳奇故事窗花。總之,不同形狀的窗格排列方式不同。有壹種特殊的排列方式,就是窗格間的窗花,山東民間稱之為“過窗”。
西華
婚禮和喜慶時尚點各種器皿和用品和剪紙室內擺設。剪紙壹般放在茶具、皂盒、盆等日常用品上。,有的貼在梳妝鏡上。愛花圖案的主題大多強調吉祥、幸福的寓意。顏色鮮紅,外觀樣式有圓形、方形、菱形、桃形、石榴形等。飾有龍鳳、鴛鴦、喜鵲、花卉、牡丹等各種吉祥圖案。構圖布局有“花中花”的方法。
煙花,煙火
剪紙貼在蛋糕、面條、雞蛋等禮品上。在廣東潮州被稱為“餅花”、“果花”,在浙江平陽被稱為“圈盆花”。煙花的主題多采用吉祥喜慶的圖案。在山東,剪紙貼在“快樂的雞蛋”上,以慶祝孩子的出生,或者將雞蛋染成紅色,露出白色圖案。在福建的農村地區,互相贈送烏龜圖案,作為長壽的象征。有龜形蛋糕,也有龜形剪紙。
謝華
剪紙用作布鞋鞋面的繡花底樣。壹般有三種形式:壹種是剪成小花或散花繡在趾上,稱為“趾花”;另壹種是根據鞋幫的形狀把它們剪成月牙形,稱為“鞋面花”;而第三種是從趾花兩端向鞋面延伸,稱為“鞋面花”。還有壹種叫“鞋底花”,舊時用於“長壽鞋”。或者繡在布襪子的底部。鞋花的布局壹般比較稀疏,題材有花、鳥等。有些鞋花是局部剪而不鏤空,稱為“暗刀”,是刺繡時改變針色的依據。
門尖
又稱“掛鈔”、“掛錢”、“紅鈔”、“喜鈔”、“門彩”、“齋蝶”。壹般用在過梁或大廳的第二根梁上。其樣式多為三角旗形,頭大邊寬,下有流蘇。大部分是用紅紙雕刻的,但也有其他顏色或色彩的。圖案多為幾何圖案或嵌有人物、花卉、龍鳳、吉祥文字,如“慶天下”、“國富民強”、“風調雨順”、“從此幸福美滿”、“喜鵲訪梅”、“福壽、福壽、福財”、“五業興旺”等。發帖時,無論是壹個字,還是壹段內容,都是成套掛的。壹般貼五張。貼門墊不僅有印春除舊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有祈福驅邪的意義。
豆香花
壹種彩色編碼的剪紙多用於傳統民俗活動中的裝飾,如祭祀祖先和神靈。剪紙的題材多為戲曲、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卉、人物等吉祥圖案。配色壹般由金色、紅色、粉色、綠色、藍色、橙色、淺黃色、黑色等蠟紙組成,色彩豐富,效果強烈。剪紙需要用七層蠟紙和壹層皺皮金紙按照統壹的圖案刻花。雕刻完成後,根據剪紙藝術家的靈感,將每壹朵雕刻好的花的不同部分拼湊起來,然後再次粘貼在壹張白紙上。最後將白紙雕刻成同樣的圖案。所以壹套香花可以做出8張圖案相同顏色不同的剪紙。
剪紙橫幅
剪紙在民間活動中用來剪成旗幟。比如民間重陽節,彩紙剪成錦旗,插在重陽糕上,非常好看。在宋代,浙江有壹個古老的習俗,如果有病人,巫婆就舉著剪紙龍虎旗辟邪消災。在葬禮中,用於葬禮的“花條幅”也是用普通紙剪成的。剪紙花條幅與佛教中引路的佛手持的條幅有關;此外,還有剪紙“招魂紙條幅”和“稀稀落落”掛在快餐裏的祈年殿橫梁上(形狀也與條幅相似),紀念逝者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