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山東加工貿易的區域地位和格局演變
山東加工貿易的發展源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環境優越,投資合作條件良好。由於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的特點,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物流成本低,加上加工貿易發展初期給予沿海地區的諸多優惠政策,外資首先流向這些地區。它反映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結構,這種結構壹直延續至今。雖然近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投資條件的改善和政策的引導,加工貿易項目的數量不斷增加,但這種不平衡並沒有被打破。加工貿易尚未在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之間形成有效的轉移機制和合理的產業階梯,山東省的加工貿易仍然集中在魏青艷地區。從加工貿易總額來看,2010年,青島加工貿易進出口229.6億美元,煙臺2410億美元,威海79億美元,三地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554.7億美元,占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近83%,其他14市僅占6552011年發生了變化。1至10月,青島加工貿易進出口15504億美元,煙臺19978萬美元,威海58.32億美元,三地加工貿易進出口合計465438+。在加工貿易的質量上,高端產業和大項目大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對東部地區仍然情有獨鐘,所以在工業增加值率和利潤水平上,東部地區也比西部地區好很多,形成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不平衡局面。隨著加工貿易的深入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多變,這種不平衡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東西部經濟差距不斷拉大,導致產業流通不暢,東部出現大量低端飽和產業。加工貿易的過度集中使得東部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土地、資源、環境和勞動力的巨大壓力。西部地區落後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加了外部支持和財政負擔,影響了山東向經濟文化強省邁進的步伐。因此,加快山東加工貿易從“區域不平衡”向“區域協調”發展也是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
二、山東加工貿易區域梯度轉移的制約因素
由於山東東部沿海開放較早,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工業基礎設施完備,物流條件良好,加工配套能力強,這些都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同時,山東東部毗鄰日韓,交通便利,為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便利。但是,受地理位置、歷史因素和政策的限制,魯西地區尚未完全具備承接轉移的條件,因此魯東地區與魯西地區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加工貿易轉移和承接機制。
1.思想解放不夠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壹般規律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思想意識互為因果。魯東重商的齊文化,魯西重“禮”的魯文化,儒家文化和現代商業文化所強調的創新進取精神,導致不同地域的人的態度和行為是不同的。魯西地區經濟基礎比較差,人比較封閉,傳統觀念和意識比較強,但商品經濟意識很弱,缺乏大膽開拓創新意識,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在經濟領域,主要體現在政府的服務環境、人文環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如政府行政改革思想解放不夠,在創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方面凝聚力不強,市場主體的法治意識和信用意識不強,農民思想觀念強,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意識不強等。這些意識極大地制約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山東省西部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雖然主要表現在經濟上,但重要根源在於思想意識,特別是經濟發展的戰略眼光,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創新和風險意識、開拓創新能力,缺乏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新思想、觀念、新意識、新管理模式等無形資源。
2.缺乏全省範圍的產業布局規劃
目前,山東在推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和優惠政策還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對山東加工貿易特別是產業投資整體發展的戰略研究,對全省產業布局缺乏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戰略構想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招商引資是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必然途徑,但山東尚未建立明確的區域間分工合作和相應的產業定位。在強調產業集群的今天,可以避免內耗,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為轉移機制的建立奠定基礎。相互有利可圖、盲目招商的招商方式,對山東加工貿易梯度轉移肯定會產生滯後效應。
3.產業支撐能力弱。
貿易成本會影響跨國公司的外包選擇,包括運費、時間、貿易壁壘、信息和合同執行。因此,為了降低貿易成本,加工組裝活動集中在具備必要產業配套能力的國家或地區,這將是跨國公司投資的首選。在山東省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許多產業支撐程度高的加工貿易產業集群,企業大部分零部件可以在當地完成,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采購成本和物流成本,吸引了國際產業的加速轉移。但是,魯西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水平低,導致加工貿易大多處於“壹進壹出、壹次加工”階段,產品加工程度不深,加工技術水平低,企業配套生產和產品質量達不到跨國公司和沿海大型企業的配套要求;產業布局處於低、小、散狀態,缺乏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合作企業。產業鏈短,對上遊零部件產業和下遊物流產業的延伸往往不夠。很多轉移企業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配套企業,當地的壹些產品或原材料往往達不到轉移企業的要求,這無疑增加了加工貿易產業向西部轉移的風險和難度。
4.系統成本很高
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經濟觀念相對落後,導致魯西地區政府作為創造投資軟環境的主體,並沒有改變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工作重心也沒有放在如何培育市場體系、搞好社會管理、規劃和組織公共產品的提供上。魯西地區的幹部在觀念、思維方式和態度上受到制約,經常被各種“內耗”搞得精疲力竭,因此政府行動的效率相對較低;而東部地區則相反,大家都在想盡辦法尋找經濟發展的機會,工作作風和行政效率的效果完全不同。山東區域經濟差異是自然、歷史、政策等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東部沿海地區在解放思想、經濟活動方式、要素配置和使用、產業選擇等方面更快適應市場機制。,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制度創新、市場機制、思維方式上獲得先發優勢和累積效應。近年來,魯西政府已經意識到提高工作效率是改善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提出了“壹站式”服務體系,以減少部門分割帶來的障礙。但層層審批仍是主流,行政效率相比東部沿海地區並未得到根本提升。
三、山東加工貿易區域梯度轉移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產業向中國轉移的增加,山東將有更多地區參與加工貿易。今後,在鞏固和擴大山東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成果的同時,應進壹步拓寬視野,以東西部合作為重點,推動山東東西部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1.加強觀念意識的對接和提升
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經濟效益在轉出地和轉入地是不同的。事實上,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轉移企業與西部地區的動態博弈。西部要想在博弈中取得優勢,必須進行觀念創新和思想解放,彌補區位和要素上的不足。壹方面,要進壹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和計劃經濟觀念向現代市場經濟觀念轉變,樹立市場經濟的開放、競爭、效率、信用和經濟全球化觀念,堅持資源和企業的市場配置原則,完成與東部發達地區的思想對接,為魯西開放開發和東部承接產業轉移奠定思想基礎。另壹方面,要加強加工貿易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加大對加工貿易促進山東省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意義的宣傳力度,提高各部門、各地區對加工貿易的認識,使各地區、各部門準確把握加工貿易發展形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促進加工貿易的承接和發展。
2.加大對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產業轉移是壹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充當“橋梁”和“紐帶”,提供組織協調和政策支持。壹方面,要成立東西部產業對接和轉移協調機構,加強在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合作發展、產業轉移對接、聯合投資開發、重大項目等方面的協調溝通,建立穩定高效的運行協調機制,推進產業對接,使產業對接和承接轉移的成本更低、代價更小、周期更短、效果更好。另壹方面,要借鑒廣東、江蘇等省促進加工貿易協調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建立較為完善的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政策體系,從基礎實施、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魯西欠發達地區大力支持,發揮西部地區優勢, 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鼓勵山東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聯合開發土地資源。
3.建立加工貿易區域合作機制。
魯東沿海產業向西部轉移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導。在承接加工貿易轉移過程中,要堅持市場、互補、互利、規範的原則,形成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和合力。政府應出臺有利於魯東中西協調發展、向西部傾斜的產業轉移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和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和優化,從目標、組織、內容等方面協調區域、貿易、外資和產業政策,提高政策的統壹性、兼容性和協調性,形成政策合力,促進區域間加工貿易協調發展。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立區域協商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協調平衡區域經濟利益,建設區域統壹市場,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和聯合建設,促進山東東西部加工貿易轉移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壹體化。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商會、行業協會、報關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作用,與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系。
4.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建設
建立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企業被動無序地從山東沿海地區向西部欠發達地區“搬家”,變政府引導下的有序“轉”。通過建立壹批功能完善、設施配套、機制靈活、政策優惠、特色鮮明的加工貿易轉移發展園區,大力招商引資,引進主導產業項目和上下遊配套項目,發揮異地工業園區作為加工貿易轉移發展最佳載體和平臺的作用,形成“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新模式。第壹,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應發展成為加工貿易企業集群。通過異地工業園區的集群化發展,延長產業鏈,完善產業設施。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將大量魯西本土企業納入加工貿易引發的國際分工體系,壯大西部地區產業和國民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二是要分類指導不同類型的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具有功能完善、設施配套、機制靈活、政策優惠等優勢,是發展加工貿易的重要平臺。要加強園區分類指導,發揮各類園區優勢,明確不同園區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園區,實現“錯位”發展;要加強園區規劃管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園區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服務創新,改善園區發展環境,增強園區吸引力和承載功能。三是要對加工貿易轉移工業園進行產業轉移規劃。立足現有優勢,找準魯東西部加工貿易轉移的接觸點,做好產業承接規劃,加快產業配套能力建設,優化政策服務環境,搭建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和通道,充分發揮加工貿易作為產業轉移重點領域的作用,促進加工貿易跨越式發展;要明確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方向和重點,優化加工貿易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加強對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指導和引導。
5.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加快制度環境對接,為外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是魯西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的重要任務。首先是制度環境的對接。魯西要進壹步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步伐,縮小魯西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為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二是政策環境的對接。山東西部地區應制定和實施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完善招商引資的投融資法規和政策,落實促進本地區產業轉移的政策措施。第三是政府環境的對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服務,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推行“首問責任制”、“聯審大廳”、“壹站式服務”,提高政府服務透明度和效率。四是社會信用法律制度的對接。提高和維護各級政府信用,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以個人信用為基礎,以企業信用和中介信用為重點,逐步建立和完善對企業、中介組織和個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提高違約者的違約成本,切實提高社會信用和全社會的法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