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雕漆 北京雕漆和壹般的漆器不同。壹般所說的漆器,主要的表現手法是把漆塗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後再塗壹層漆,也有的是鑲上或用漆色畫上圖案、花紋等,產品的品種主要是室內家具。北京雕漆則不然,它是以雕刻見長。在漆胎上塗幾十層到幾百層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進行雕刻,故稱"雕漆"。在史書上雕漆又可稱為"剔紅",這是習慣性的稱法,因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紅、綠顏色為主。 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藝術壹樣,有其自身的發展和風格演變過程。史料記載,北京雕漆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據我國目前僅存的壹部歷史漆書,明代名漆工黃成著、楊明作註釋的《髹飾錄》記載:我國唐代已有"剔紅"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當時"剔紅"是主要的品種。此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於雕漆範疇,只是所塗顏色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到。元代有名漆工張成、楊茂兩家的作品,我國現有珍藏。他們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風格的代表,並對後代雕漆藝術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宋、元的雕漆壹般為錫胎和金銀胎,品種以盒為主。刀法靈巧,刀口圓滑,花卉圖案多為"死地花"(即不雕刻錦紋圖案的花卉),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給人以渾厚古樸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我國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傳,如張成之子張德剛,楊茂的後代楊塤,都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匠。明朝統治者為了享樂,於明永樂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是當時宮廷制造雕漆工藝品的大型官辦手工業作坊,制作出的工藝品供宮廷使用,生產的數量很大,技藝制作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當時的雕漆制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沈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制胎則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金銀胎。在圖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這與元代花卉、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暢,藏鋒清楚,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象生動。這壹時期的優秀作品在北京故宮、上海和南京博物館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園廠,集中了全國各地雕漆藝人,為雕漆工藝在北京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此,北京雕漆作為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種興盛起來。據考證,除當時的果園廠官辦雕漆生產外,民間的雕漆制作行業也有所發展,有的已作為壹般商品在民間出售和流傳。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制。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制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致,富於變化,顏色也增多,並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註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致、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 但是,繁榮壹時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後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後由於清宮內需要修理雕漆工藝品,北京的民間雕漆又興起。當時有油漆彩畫藝人蕭興達、李茂隆等,他們從清宮內需要修理的破損雕漆品上得到啟發,並合作創辦了雕漆作坊,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開業,取名"繼古齋雕漆商會"。"繼古齋"的意思就是要繼續中斷了的古老的雕漆事業。他們自己動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並招收徒弟,經過幾年的努力,將清代雕漆的風格繼承下來,並有了壹些提高,其技藝超過了乾隆時期,並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題材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吉祥圖案為多。蕭興達、蕭樂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壽"大圍屏,曾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壹等獎,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從此,北京雕漆揚名國內外,壹度又出現繁榮的局面。對於北京雕漆的恢復,清末時期的"繼古齋"在雕漆歷史上占有壹定地位,並對近代北京雕漆技藝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國時期,北京雕漆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920~1934年之間,雕漆作坊發展到幾十家,大都設在崇文門、前門及朝陽門壹帶。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產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規矩、漆色鮮艷、雕刻精細、錦紋多樣而著稱。當時有代表性的較大作坊仍是"繼古齋"。"繼古齋"的發展是從招收第壹批徒弟開始的,接著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壹批徒弟是"永"字輩,第二批是"寶"字輩,第三批是"增"字輩。由於"繼古齋"的生意興隆,相繼又發展起來壹些別的字號,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壹時從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專門制作仿明產品,使雕漆工藝更加豐富起來。 從清末到民國,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藝人,大都是由"繼古齋"雕漆作坊學出來的。"繼古齋"開始是工商業經濟,後來發展到專搞生產,依靠國內商行推銷給外商。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興商行"、"華真洋行"以及專門經銷古玩的"青山居"等。由於工商分開,壹時促進了雕漆生產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員也不斷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藝人覺得自己單幹更合適,就成了專給商號或作坊做"包活"的獨立勞動者。所以,"繼古齋"雖然壹度發展很快,但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廠,最興盛時也不過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來個人,有的三五個人。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業勞動者組成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由於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隨著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雕漆工藝品出口數量也逐漸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正式轉為北京雕漆廠,職工人數由原來的40多人發展到512人。 為了不斷滿足市場需要,近幾年來,雕漆產品逐步創新,逐漸使工藝美術品日用化和日用品工藝美術化。設計人員積極地創作了實用的雕漆品,受到外商的歡迎,也為雕漆工藝品的出口擴大了銷路。像雕漆"圍棋盒",外表古雅莊重,紋樣嚴謹,雕工精細,保持了北京雕漆的傳統特點,並由於采用脫胎和特別漆料作裏,既富有彈性,又無響聲,投取棋子方便,很受棋界歡迎,產品大量銷往日本。又如雕象繡墩,看上去真似壹只恬靜的小象,形象莊重,性情溫順,仿佛時刻等待人們來騎乘。這是壹件工藝品與實用品相結合的產品,可以把它擺在門前騎坐,也可以陳列在房間裏觀賞。它有木胎、脫胎兩種,小象的眼睛和牙,都引用鑲嵌工藝。這種產品頗受商業部門的歡迎,1980年試產20只全部售完,1981年又接受訂貨1000只。 雕漆"墻壁畫",也是解放後雕漆工藝的壹項創新發展,它是為裝飾高級建築物室內墻壁而設計制作的新產品。在制作上采用木胎,似壹扇扇屏風,雕刻完成後,鑲進墻壁,乍看去,酷似建築物本身原有的壹個自然裝飾部分,所以稱之雕漆墻壁。它的圖案選擇可根據用戶要求而異,有山水、花鳥、盆景,也可設計傳統的中國歷史故事圖案。這是雕漆藝術為現代化建築配套服務邁出的可喜的壹步。此外,雕漆產品近年來生產了大量的實用品,為國家擴大了出口,增加了外匯的收入。由此可見,雕漆工藝只有越來越向實用綜合工藝發展,才能表現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廣闊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藝上也有新的發展。過去壹般是平雕,現出現了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用漆的顏色也比過去大為豐富;雕漆花籃盤"是壹件用浮雕、鏤雕、立雕技術相結合而制成的新型產品,它不僅進壹步表現出雕漆手法,也擴展了新的內容。它是模擬竹編花籃形象浮雕而成,籃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葉、花枝相間交錯,姿色萬千,是通過立雕、鏤雕而成的,仔細觀賞,整個花籃突破畫面,有很好的立體感,宛如壹簇盛開的鮮花。這件作品是雕漆技藝進壹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藝美術界高度的評價,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優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說是北京雕漆新工藝、新造型的體現。它是用多種漆的顏色套雕的多層漆球,層層都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球的每壹層都可以靈活地轉動。 雕漆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多數產品從設計到出廠要半年時間,高檔產品則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這是由於在雕刻以前,需將調配好的漆料反復多層地塗在胎型上,待漆半幹時(由液體變成固體),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種圖案、紋樣,並襯托以各種精美的錦紋,使漆層具有浮雕效果。由於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別有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之稱。兩種或三種色漆以壹定厚度交替塗在胎型上,然後按壹定的角度刻出雲頭或回紋等圖案,在刀口的斷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層的叫剔犀。目前,北京雕漆以剔紅、剔黑為主,其他如紅底黑花、黑底紅花、黃底紅花、綠底紅花以及黃、綠、紅三色的剔彩也常見。雕漆產品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技藝是: 1.設計 根據客戶需要或設計師的創作進行。具體設計又分兩種:壹是造型設計,如瓶、罐、盒、盤等,現在又發展了實用品,如家具、立體獸類等。二是圖案紋樣設計,根據造型特點,設計出山水人物、花鳥、龍鳳等外觀圖案。 2.制胎 根據造型設計制成胎型,稱為制胎。解放前的北京雕漆,繼承明、清兩代的傳統工藝,壹般都用木胎、錫胎和脫胎。解放後北京的雕漆多以銅為胎,內壁用琺瑯釉作裏。家具和立體獸用木胎或脫胎,而且用黑退光漆作裏。這樣不僅美觀,而且可防止胎型受潮和變質。 3.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復塗上漆層,稱為光漆。第壹層漆塗上陰幹後,再塗第二層,如此反復,達到工藝所需要的厚度為止。壹般產品塗漆數層,厚約6毫米。 4.畫工 將設計好的圖案和紋樣畫在光漆後的胎型上,稱為畫工。畫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筆,畫時要求線條流暢,圖案清晰,力求符合設計原樣。較大批量的產品采用制版復印的辦法,但還需進行補畫才行。 5.雕刻 圖案紋樣畫好後就可以按照所畫圖案進行雕刻。雕刻是制作雕漆產品的壹個重要環節,雕漆產品的藝術性是通過雕刻技藝體現出來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很復雜,它不像畫家的筆那"龍飛鳳舞",潑墨撒彩,揮毫自如。雕刻必須做到:層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線要規矩,錦紋均勻,壹絲不茍。 6.烘幹、磨光 將雕刻後的器皿放入幹燥室內烘幹,使其堅固。磨光要求色澤光潤,藏刀不露。經過磨光,壹件完整的雕漆工藝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種有上千種,主要有瓶、罐、盒、盤、煙具、茶具、酒具、家具、燈具、文具、掛屏、圍屏、插屏、壁畫、爐、鼎、熏、壺,以及立體鳥、獸、佛、仕女、現代人,還有小件首飾、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風格是:雕工細膩,造型別致,古雅大方,品種豐富多彩,富有變化。它在表現人物形象、室內室外景物的層次深度上,都有獨特的效果。 景泰藍 我國特種工藝品之壹,用紫銅做成器物的胎,把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在銅胎上,填上去琺瑯彩釉,然後燒成。明代景泰年間在北京開始大量制造,琺瑯彩釉多用藍色,所以叫景泰藍。 景泰藍作為壹種美術工藝品,其制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瑯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壹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鐘愛,所有禦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制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歷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壹世,都沒能復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麽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制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沈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制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 景泰藍是壹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制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景泰藍制作 要制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壹、型制作(制胎):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藥,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二、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三、點藍:焊好絲的胎體經酸洗、平活、整絲後便可上釉了。所謂點藍就是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瑯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經過8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這樣就使器皿披上了華麗典雅、五彩繽紛的漂亮外衣。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復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五、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汙、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鐘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幹燥處理後,壹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壹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壹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裏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壹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於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出珠光寶氣。 景泰藍的鑒別 景泰藍以明代的制品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而大綠壹色,其透亮則更比他色更為厲害。它的性能與玻璃略同,它的顏色象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於藍腚,白色類似凝脂,淺綠色發藍,黃色與姜中擰出的漿汁略摻黃米相同,其絲胎皆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發磁,因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不再見到了。所以它的絲胎多是紅銅,它的鍍金亦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幹,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後來仿制的,多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乾隆時的幹黃色不相似。乾隆的白色也最難仿制,其中原故有二點:壹因其白色與東渠石色沒有差異,仿者須用六品頂珠制成,然而頂珠不易得到,壹因其白色白而且幹,後之作料家雖亦發明壹種幹料,但燒時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別厲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器物極易受傷。
上一篇:鎵嬫妱鍫辩礄鐨勫収瀹瑰皪浜妵澹圭煡鍗婅В下一篇:在天上等,妳怎麽過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