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北京除了白雲觀還有其他道觀嗎?

北京除了白雲觀還有其他道觀嗎?

北京的道教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顏地產生了早期道教的雛形,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方士。道教在中原形成並傳入北京後,經歷了壹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它在金代中期受到尊崇,但在元代仍然非常流行。明代道教壹度活躍,太祖、成祖、世宗都信奉道教。清朝統治者重視佛教,道教相對被忽視,導致衰落。民國時期,道教還在衰落。建國初期,北京只有65座各種類型的道觀。

白雲寺位於西便門外的濱河路,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築群。關初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年),原名天長關,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改名太極宮,金泰和三年(1203)。太極宮毀於大火。元初,長春真人丘處機,被元祖成吉思汗任命主管全國道教,故改名長春宮。金天會五年(1127),丘處機去世,弟子在宮東建立道觀,取名白雲觀。元末,長春宮等建築被士兵毀壞,白雲寺僅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正統年間大規模改建和增建了第二大殿及部分附屬建築,使觀景的規定更加完善。明朝末年,觀復毀於大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改建擴建,白雲寺的總體布局和主要寺規就在此時形成。後來到了乾隆、光緒年間,又有修繕和少量增補。民國時期,由於年久失修,觀內建築大多破敗不堪。解放後,政府撥款1956進行修繕,1957被定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文革”期間,該寺又遭破壞,1981年全面修繕對外開放。1979年,關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雲寺坐北朝南,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後院四部分,占地1多公頃。主要殿堂位於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舊法殿、秋祖殿、三清閣等建築。附屬大廳和走廊位於中軸線的兩側。在山門前的陸深路的前端,有壹個邢星門,它是壹個四柱七層的木牌樓。主樓有額,前有“洞天”書,後有“瓊林元朗”書。山門建於明代,三間寬大的房間,單檐琉璃瓦歇山頂,雕有漢白玉拱門和石門,屋檐下刻有“建白雲寺”字樣。門前有石獅,華表等物。邢星門外有壹面磚墻,墻心嵌有刻有“長春藤”字樣的玻璃雕花磚。山門內為靈官殿,原為四將殿,三室壹寬壹深,內有王靈官像。靈官廟東西兩側有鐘鼓樓,為方形二層建築,東有鼓樓,西有鐘樓,與其他寺廟相反。其次是玉皇殿,坐落在高高的“凸”字形橋臺上,殿寬五間,前有三個平臺,灰瓦擱在山頂上,殿內為玉帝塑像。現在萬歷年間鑄在兩邊的銅像都挪到別處去了。舊法殿,原名七真殿,位於玉皇殿後,是寺內道教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寬三間,連樓出臺。大殿正中供奉著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弟子的塑像,殿梁上懸掛著康熙禦書“郎鑒真亭”的橫匾。寺外平臺右側,騎著壹匹青銅騾,原屬東嶽廟,後遷於此。秋祖堂是壹座前排建築,舊法堂後面有自己的庭院。它建於金正大五年(1128),名順堂。清康熙年間改為甄姬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為現名。是全真龍派傳人祭拜丘處機的殿堂。大廳有三個房間寬,灰色的瓷磚坐落在山頂上。三清閣和於斯廳是秋祖廳所在院落的主要房間,共兩層,上層為三清閣,下層為於斯廳。它們寬五間,有前廊,是白雲觀中路北端的尖頂建築。三清閣供奉道教最高神靈玉清原始佛、上清靈寶佛、太清道德佛,四禦殿供奉仙界四大皇帝的塑像。亭兩側有角翼相連,東面有藏經樓,原藏有明正統道藏和萬歷連續道藏,後移交北京圖書館。西翼樓是朝天樓或滿月樓。三清閣後是聚園,聚園是白雲寺的後院,也是最北的建築。紀昀花園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戒臺寺和紀昀山房是園中的主要建築。此外,雲華仙閣、遊和閣、妙香閣、閉關樓等建築點綴著園林。山房三間,四周回廊;戒臺寺,位於南、北,是傳道授業的地方,兩側有遊廊,後面是假山。整個後院布局精致,風景優美。關東路上原有的建築,如南極殿、真武殿、火神廟、齋堂殿等,由於其神位早遭破壞,都變成了寮屋作為居住區。東路上有壹座保存完好的雍正年間修建的羅功塔,三級八角塔,磚石結構,雕刻精美,古樸。西路建築有呂祖堂、八仙堂、袁俊堂、陳元堂、祠堂等。祠堂在南端,是供奉白雲寺方丈的地方。袁俊寺又名娘娘廟,建於乾隆二十壹年(1756),寬三間,歇息於山頂,中間為畢夏袁俊,左右為後人和顯靈尼姑,左右各有壹座懸山,山下有生娃娘娘和天花娘娘的塑像。寺廟以前是朝南的,現在是朝南的,是視圖中唯壹壹個倒置的寺廟。呂祖堂位於袁俊堂西側,建於嘉慶十三年(1808),為獨立院落。庭院分前後明堂,均為三間房寬,兩側有回廊;前廳是八仙廳,八仙的雕像是沿著大廳裏的兩座山雕刻的。穿過八仙廳是魯祖廳,這是獻給呂洞賓的特別大廳,綠色琉璃瓦屋頂,是視野中唯壹的壹個;陳元寺位於三清閣西側,又稱六十甲子寺。是供奉六十甲子星辰雕像的地方。這座寺廟有五個房間寬,坐落在山頂上,有灰色的瓦片。寺內六十甲子像在文革中被毀,現已重建1984,老穆像在中央作為主人使用。

大高軒殿,位於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是明清時期供奉“三清”的皇家道觀。該寺建於明嘉靖二十壹年(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毀於火,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建。清代改名為“大高遠殿”,後為避諱康熙皇帝而改名為“大高殿”。於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壹年(1746)、嘉慶二十三年(1818)及以後重修。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該寺損毀嚴重,後被修復。民國時期,廟前部分建築被拆改。解放初期,政府修復了廟前的木牌樓和西裏亭。1956景山前街改造時,拆除了兩座牌樓、兩座亭子、北門及兩側房屋。1957年,該寺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坐北朝南,南北長264米,東西寬57米。占地面積近1.5公頃,現存古建築約1.6萬平方米,基本保持原有建築風格。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主要建築有大高玄門、大高玄殿、九天萬發譚磊、甘源亭等。,左右布置附屬大廳、鐘鼓樓、值房等建築。殿前有兩扇琉璃門,皆系三孔券,以石籬護之。玻璃門內有壹個很大很高的玄關門,三面寬大的門面,中間是壹條皇家大道。總寬16.20m,透深8.80m,黃琉璃瓦歇山頂調脊,五步踏單面鬥。門內有鐘鼓樓,都是兩層的方平面。黃琉璃瓦歇山頂,其內鐘鼓也在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丟失。有七個大廳,總寬度34米,穿透深度16.5米。大殿屋頂鋪著黃色琉璃瓦,上檐用單梃覆蓋,下檐用重梃覆蓋。有彩繪的金龍和海豹。前檐與二檐之間有四門,兩端之間有檻窗。大雄寶殿位於須彌山的基座上,四周是漢白玉欄桿。前有平臺,前有三級臺階,中間有石雕禦道,禦道上刻有雲龍、雲峰、鶴等圖案。殿前有東、西五殿,都是綠琉璃瓦歇息山頂,引出走廊,壹桶兩升的麻葉,壹個金色彩繪的紡紗機。九天萬法雷壇位於正殿後方,五間寬,總寬15米,穿透深度10米。它有壹個單檐屋頂,綠色琉璃瓦和黃色裝飾,並有五個臺階。屋檐下有畫著漩渦的金色畫。大殿前有漢白玉護欄環繞的平臺,中間有壹條禦道。殿內東西各有房間,各有九間開間,總寬37.40米,進深9.60米。綠琉璃瓦歇山頂,調脊。大高軒殿的最北部是壹個兩層的亭子。上層稱為“甘源亭”,是壹個由八根柱子組成的圓形金字塔屋頂,覆蓋著紫色的琉璃瓦。亭子立在平座上,四周有走廊,有木欄桿。下層名“坤振宇”,呈方形,腰檐黃色琉璃瓦,單上翹單提鬥,井口天花,彩繪金龍;亭子建在橋臺上,有漢白玉護欄,正面中間有圖章,石雕護路。

都城隍廟位於西城區成賢街33號。這是壹座供奉首都城隍的廟宇。1984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於元七年(1270),原名陵迎勝寺。元二年(1329),城隍廟被封為護國保家之王,妻子為公主。明代永樂年間重建,改名為大圍嶺寺。後來又進行了重建或明清重建。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三個原有的門,分別是廟門、順德門、瞻尾門,都是三個,左邊壹個,右邊壹個。此外,還有鐘鼓樓、大圍嶺寺、臥佛寺、二廟、三祭處、敬亭、蓼廬、北亭等。,只剩下寢殿了。五間臥室,寬24.8米,進深17米,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黃琉璃瓦剪黑邊歇山頂調脊,親獸,滴水從山,五步提桶,配旋工彩畫,五斜門窗,堂中井口天花板,前後加金柱,壹桶三升。寺前有三亭,總寬17.80米,進深7米。在亭子裏,有壹個金桶。寺內至今仍有明英宗、清世宗和高慶·於宗的石碑。

東嶽廟,位於朝外大街141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正統道教寺廟。該寺由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石天)的第38代傳人張留孫建造。他死後,由他的弟子吳全傑完成。該寺始建於元祐六年(1319),完成於至正三年(1323)。它被命名為東嶽仁壽宮,作為東嶽皇帝的宮殿。泰二年(1325),魯大公爵長公主出資修建後殿,作為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建於田麗元年(1328),名昭德殿。明十二年(1447),明英宗在舊址改擴建,寺院更名為東嶽廟,岱嶽廟為正殿,育德殿為後殿。萬歷三年(1575),明神宗和母親李太後捐資重修東嶽廟,次年鐘鼓樓建成。萬歷二十五年(1592),東嶽廟再次修繕,增加了東西太子殿和後蓋樓。萬歷三十五年(1607),宮中太監捐資修建殿前玻璃牌坊。至此,東嶽廟主院基本完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寺毀於火,康熙四十壹年復建。乾隆年間,又對Maio進行了修復。道光年間,寺內道士馬壹麟重修寺院,擴建東西道觀,東嶽廟基本格局趨於完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東嶽廟被日軍占領,損毀嚴重。民國時期,該寺日漸衰落,直到解放前夕,寺內只有9名道士。解放後,寺廟被機關和學校占用。1957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廟裏的文物全毀了。後來由於道路擴建,山門和門前的兩座過街木牌樓被拆除。1995年底,東嶽廟中路移交朝陽區文物局,作為北京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1996,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坐北朝南,占地約6公頃,大殿600余間,分為中路主院和東西道院三部分。其建築雖在明清時期進行了改擴建,但中軸線上的建築格局、殿宇的鬥法、木材的更替,仍保持了元代建築的形制和特點,布局整齊,規則宏偉。中路現存建築主要有玻璃牌坊、星門樓、薊門、岱嶽殿、育德殿,其他建築均勻、規則、對稱地分布在兩側,形成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六進院落。薊門,又名瞻代門,寬五間,明式三廳,明式三廳。前面有壹尊道士護體哼哈左右的提示,後面是壹尊十太保。在薊門對面,有壹條60米長、近1米高的甬路連接著寺廟的主殿——岱嶽殿。雍路兩側有鐘鼓樓,均為方形,有兩層,綠琉璃瓦歇於山頂,兩檐之間懸有明代的陡匾。西邊的鐘樓是“鯨聲”,東邊的鼓樓是“苗聲”。岱嶽廟位於平臺上,長25米,寬19米。它有五個房間寬,十壹個檁條深,殿頂有灰色瓷磚和綠色玻璃裝飾。房檐單斜三面,正面坐龍頂,畫篆畫。殿前殿後有阿寶府,殿前有棚頂,三間寬,八檁深;再往後就是四敖懸山的屋頂,面很寬。岱嶽殿兩側,東西回廊引回連接東西花廳和附廳,環繞薊門兩側。東多寺叫三毛君寺,西多寺叫淩冰宮,東附殿是福彩殿,西附殿是廣寺,都是三間房寬,灰瓦綠玻璃修剪在山頂歇息,兩個附殿屋檐下的壹角是壹鬥鴛鴦,至今還保持著宋元時期的建築特色。育德殿與岱嶽殿由壹殿相連,殿寬五間,殿頂灰瓦綠玻鑲邊,正面三間房寬,棚頂封閉。岱嶽殿和育德殿整體格局如“我”字,是典型的宋元建築形式。在戟門的左右兩側和北面,有壹座為地獄第七十六師而建的環繞廟。灰瓦綠玻璃修整掛在山上調脊,前後檐有明顯的元代特色。中路主院後面是後蓋樓,兩層,懸山大脊,前廊,三面七十四樹。有皇後殿、鬥姆殿、關帝殿、竈王爺殿、靈官殿、真武殿等。樓下有三間禦室,是清末皇帝來廟裏祭典或去東陵時專用的。東院由妖帝殿、江東殿、丫髻山九後殿等六個小院組成。大部分是花園,點綴著奇花異草和奇形怪狀的回廊怪石,景色宜人。西院有壹些零散的寺廟,格局不是很規則。供奉的神大多是民間神,如王耀廟、魯班廟、月老廟等。目前東、西屋仍有單位居住,部分建築因重建已拆除。

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位於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77號,198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傳說,這座寺廟建於元朝。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在元代寺廟原址上重建,將寺廟改建為琉璃瓦屋頂,建有重亭。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這座廟朝南,有壹扇門朝東。東山門內外有牌樓,門外有旗桿等物。門寬三間房,黃釉管瓦,綠剪歇山頂。大門內有壹座鐘鼓樓。門內是前廳,叫靈官殿,三間房寬,灰瓦綠琉璃瓦鑲邊。二樓有三個大廳,相互連通。前面是堅硬的山箍嶺,後面是歇山頂,藍色琉璃瓦,綠色修邊瓦頂。三層大廳兩層,硬山大脊,青瓦琉璃瓦,綠邊瓦頂。四層大殿為二樓,名為萬壽凈明寶閣,琉璃瓦黃,山硬脊大。東西附樓兩層,山硬脊大,灰筒瓦綠琉璃瓦鑲邊。寺後有亭,俯瞰什剎海。

呂祖閣,位於西城區新碧街41號,明光胡同6號,是壹座供奉呂燕的道觀。亭始建於清初,1984,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亭子坐北朝南,山門拆了建。現存的主要建築有鐘鼓樓、前殿、中殿、後殿和各種附屬廳堂。鐘鼓樓都是方形的,寬5.20米。重檐瓦頂倚山,大脊,壹磚吻垂獸,五小獸,上有障板。前廳三間,寬度12.85米,進深9.30米。硬邦邦的山,大脊瓦頂,五只小動物在親親熱熱地滴著水。大殿前有壹對高約2米的石獅子。中殿三間,寬12.85米,深9.30米。硬山配大脊瓦頂,五只小動物在親親滴。堂前有三間形制相似的廳堂,硬山上有三間箍頭脊房。後殿寬五間,寬20.55米,深9.75米。黃色琉璃瓦鑲綠邊硬山調大脊,掛獸五小獸親,滴水自山,前廊畫漩渦。大廳前面有壹個講臺。東西大殿五間,寬18.3米,深6.25米,廂房三間。

宣仁寺位於北池子街2、4號。建於雍正六年(1728)供奉風神,俗稱風神寺。嘉慶九年(1804)重修該廟。殿面向南,外墻門朝東。主要建築有影壁、山門、鐘鼓樓、前殿、中殿、後殿。影壁用琉璃瓦砌成,綠琉璃瓦歇在山頂上有壹個大脊,金邊有壹個花心,下面有壹個石頭須彌。鐘鼓樓呈方形,黃色琉璃瓦,綠色鑲邊,重檐歇山頂。山門三座,黃琉璃瓦歇山頂調脊,屋檐下掛“宣仁殿”石額,東西兩面八字墻。前廳是獻給風伯的。它有三個房間,寬度為10米,深度為6.2米。上面畫著五顏六色的漩渦。中殿是寺廟的主體建築,寬三間,寬14.4米,進深11.8米,殿內盤龍井口處有天花,繪有印章,中梁上懸掛雍正帝禦書“謝赫昭泰”匾額。後殿是拜八風的地方。它有五個房間,寬度為18.5米,深度為8.5米。上面畫著五顏六色的漩渦。所有的大廳都是用黃色琉璃瓦和綠色剪刀建成的。198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醫院占用。

寧和殿,位於北池子大街46號,建於雍正八年(1730),供奉雲神,俗稱雲殿。作為民國時期的學校,現為北池子小學,198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廟街的大門朝西,而大廳朝南。原有建築包括影壁、鐘鼓樓、四層大殿,而現存的大殿和後殿。正殿三間,寬14.4米,深11.8米。黃琉璃瓦削歇山頂調脊,五步踏鬥,漆印,盤龍井口頂棚,六格玻璃門窗。後殿五間,寬18.4米,深8.5米。黃色琉璃瓦鑲綠邊,歇於山頂,調脊。後堂兩側各三間,平體六間,下四間,格玻璃門窗六間。內檐單斜三鬥,井口天花。

招賢寺位於西城區北長街71號。建於雍正十年(1732)供奉雷神,俗稱雷公廟。民國時期,北京教育會在此成立。3月1925日至4月15日,全國會議促進會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198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殿面向南,外墻門朝東。中軸線上原有的影壁、山門、前堂、中堂、後堂等建築,現在只剩下影壁和後堂。影壁長約22米,高3.5米,厚2米,綠琉璃瓦硬調脊。後殿五間,寬18.5米,深8.45米。黃琉璃瓦削歇山頂調脊,單面鬥上三步,畫印。

除此之外,北京比較知名的道觀還有東城區的大慈延福宮、西城區鼓樓西街149號的關悅廟、復興門北順城街13號、15號的呂祖閣、宣武區白紙坊東街的三交廟、順義牛欄山的盛遠宮、海澱區藍靛廠的立馬關帝廟、宣武區的萬壽寺等。崇文區花市的火神廟、東曉街道的王耀廟、海澱區黑龍潭的龍王廟、朝陽區的九天玄女娘娘廟、朝外街道的天仙宮、豐臺區南苑的鐘鼎廟、長辛店的火神廟、房山區黃山店鄉的玉虛宮、大南峪區的呂祖廟、官道鄉的關帝廟、雲觀、瑞雲寺、劉立河鄉的密雲。

  • 上一篇:初中語文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 下一篇:南陽人喝辣椒湯。妳覺得南陽市區哪裏的辣椒湯最好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