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度工作》
字數1957|閱讀8分鐘
兩天的全國省區會議圓滿結束,在回家的地鐵上想到這個主題靈感。過往我們在針對醫藥第三終端市場團隊的穩定性做了非常多的討論,因為大多數團隊都不穩定,影響的因素也很多樣,但也存在著行業的***性問題。
本次會議改變了以往會議形式,采用討論的形式,針對壹些市場的痛點問題做了細致討論,通過南北方市場的省區經理對於市場的剖析和自己的親身體會,也捋清了思路。
做壹件事,清晰運作思路很重要,我在前幾天的文章分享過關於團隊價值觀的問題,就是做為省區經理,妳要打造的是什麽樣的團隊?然後再塑造價值觀。
最重要的事是找對人,做對事,按照妳所建立的價值觀去尋找人,而不是不加選擇的,什麽人都可以,因為招人→選人→育人→留人,這幾個環節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妳在選人環節上不加定位,育人的環節就會出現問題。
常見的問題是第壹培養不出來,培養周期成本非常長;第二是與崗位工作不匹配,員工努力度沒問題,就是幹不好這個活。這個時候做為管理者,妳會很糾結,用吧發工資沒有產生太大作用,不用吧,員工確實很努力,從人性上考量貌似不太合適。
前壹段時間閱讀壹篇網文,是關於阿裏巴巴用人的標準的,其中提到了壹點拒絕“小白兔員工”,就是看起來人畜無害,但是平庸沒有人效的員工。
當然互聯網行業屬於創業行業,追求“專註、極致、口碑、快”,想要效率高,必須要解放生產力。
而對於我們傳統醫藥第三終端行業,我們需要的是人海戰術,因此在人這個問題上哪個環節都重要,有句話可能很絕對,我覺得又有點推翻我在上段文字的闡述,就是“沒有不合適的員工,只有不懂管理的領導”。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我們要根據員工的特點去安排崗位,而不是把壹個擅長做銷售口才極好的員工招來做內勤,把壹個認真但不善於言談的員工招來做銷售。這麽做的結果可想而知,對於員工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會很痛苦,而對於領導者可能還覺得員工的工作沒有達到預期。
第壹:直接在選人招人這個環節上用力,花心思去設計招聘方案,找到和崗位匹配度最高的那個人。包括招聘渠道、招聘方法、崗位薪資設置、挖優秀的人進來方案等等。
第二:招和崗位匹配度高的專業畢業生,做為團隊人才儲備,這壹點修正藥業做的挺好,值得學習和借鑒經驗。因為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壹張白紙號好畫畫,可塑性強。
優點就是用人成本低,聽話執行,照做的能力不差,缺點是需要周期人才培養,短時間是投入的階段,不能產生太大的價值。
但這非常考驗省區經理的管理能力,如果不具備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最直接有效的是高薪挖墻角,尋找這個行業優秀的人加入團隊。壹般這種情況,好多省區經理又達不到,舍不得給錢,而壹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是知道自己所處行業中的薪酬標準的。
因此價值觀的不對稱導致招人的成本增加和流失率的升高,如果新人頻繁流失,這個時候就要考慮是否直接找行內專業的人進來了。
醫藥第三終端市場的大多數省區都是從基層的壹線上來的,體會到市場的殘酷,同時也經受過市場的洗禮,每壹分錢裏都有自己辛苦打拼的痕跡,因此在市場投入上算賬情有可原。
但對於壹些優秀的經理人來講,優秀的操盤經驗就是在這個行業的價值籌碼,所以是等價交換的,妳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有方法,妳缺乏管理經驗和體系,而我能給妳打造,應該是這樣的壹個邏輯。
市場在開發的過程中,投入的成本是必須要考慮的,但是如何把每壹分錢花在刀刃上貌似我們有的省區管理者不太在意。所以團隊始終處在不穩定的邊緣。
同時很容易在人才的引進上和市場支持上計較,節流的工作要做,但是不開源就不會有規模化運作,行不成規模運作就達不到太好的銷量增加,達不到銷量,就產生不了高收益,產生不了高收益,就掙不到錢,掙不到錢就不舍得花錢,最後結果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市場已經進入了非常理性的階段,四兩撥千斤,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存在,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況且現在大環境瞬息萬變,根基不穩,壹點風吹草動就容易對團隊產生致命影響。
所以很直白的壹句話,如何要操作省區,自己具備管理和運作經驗的就自己管理;辛苦點,把市場部完善然後盯住市場的不同節點,跟進節奏,不管是開會還是動銷,保證頻次才能有效果。
如果自己不具備管理運作能力的,就找合夥人或者高薪挖行內專業的人,找專職副總,別舍不得花錢投入,不要用自己的經驗主義去懷疑人才,物品壹分價錢壹分貨,人才也壹樣。
最差的做法是自己又不提升管理能力,又不找專業的人入夥,結局就是越幹越累,本來做個地區縣區還能掙點錢,現在幹個省幹的懷疑人生,所以省區經理這個角色給自己壹個清晰的定位真的很重要。
還是那句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end~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