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飽和度”和“色度”,即顏色的亮度。純度越高,顏色越亮;反之,越灰。灰色和純凈是相反的。純度低的顏色是非常灰的顏色。壹般光線越好,離我們越近的物體純度越高,這和之前《美術知識》的素描中討論的“虛擬現實”現象類似。
在配色中,為了降低某種顏色的純度,盡可能少地影響其色調,可以加入補色調和。比如紅、黃、藍三原色對應的補色分別是綠、紫、橙。在紅色中加入壹點互補色綠色可以得到純度降低的紅色。加入黑色也可以降低純度,但是這種情況也降低了它的亮度,也就是加深了顏色。加白則相反,降低純度,提高顏色的亮度。
實施例1,
這是夏爾丹的經典粉彩作品,壹個女人的肖像。(如圖)臉部受光部分明顯是橘黃色和黃色,暗部相對是灰橙色和相對有繪畫感的藍紫色(也降低了壹些純度)。
實施例2,
這是宮崎駿其人動畫中《龍貓》的截圖(如圖)。宮崎駿其人的動畫背景畫師很厲害,效果甚至接近油畫。以這幅畫的黃色為分析,有三個明顯的黃色。左上角的黃泥,姐姐草墻梅的黃帽子,還有黃色的花。高純度的黃色是壹種美麗的顏色,自然界中除了花和日出,很少有物體或動物有這樣的處理。然而,美麗的顏色不應該被濫用。如果這三個地方的黃色純度高,就會混淆,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我們分不清空間(土的遠,用的灰黃色),或者分不清主次(如果到處都是高純度的黃色,花就不那麽好看了)。其實右下角的杯子也巧妙的塗上了灰黃色,雖然離我們很近。這是因為無論是位置(右下角)還是性質(簡單的杯子)都不應該強到打動主角的帽子。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使用灰色是有明確目的的。
高級灰:
這個詞在國內提的比較多,也不知道和應試藝術有沒有直接關系,在西班牙沒聽說過,也沒在美術書上看到過。最近嘗試用西班牙語找這個詞,找到了壹個勉強可以算是“高級灰”的詞。在谷歌搜索只能找到壹些使用這個詞的服裝廣告。
我在國內接受的短暫的應試美術教育,曾經給我的感覺是灰色比較好,鮮艷的畫不好。所以後來我看了貝拉斯克斯的油畫和福圖尼的作品,立刻認定貝拉斯克斯更好。為什麽?因為前者比後者灰。
事實上,使用灰色是壹種方法,而不是目的,就像上面例子中解釋的在宮崎駿其人動畫中使用灰色壹樣。降低色彩的純度,用灰色,因為有必要;不是說沒用,只要是灰的就行,更不是說越灰越高級。
我記得達芬奇、安吉爾等大師也說過類似的話,說顏色不要太鮮艷。我覺得這個觀點有他的道理,我想到幾種解釋。其中壹種解釋是,對於學繪畫的人,尤其是初學者來說更安全。因為這樣避免了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不混色,用太鮮艷的顏色;也避免了高純度色彩的使用,使得畫面的色調更加平衡,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高級灰”和“不要太亮”不是完全壹樣的概念。而且應試美術教育特別喜歡規律的東西,和大師們的出發點完全不壹樣。
即明暗程度在《美術知識》的素描中已經討論過,色彩也是如此。因此不再贅述。
即人眼可以分辨的顏色和色調。這個概念包括明度和純度,因為明度和純度的變化會影響色彩;同時這個概念可以獨立成立,比如天藍色,檸檬黃。這兩種顏色的純度和亮度差不多,但色相完全不同。
在生活中,我們對顏色的描述是非常籠統的。據說人眼能分辨多達七百萬種顏色。給每種顏色都起名字是不現實的。在美學中,我們用色彩傾向來描述色彩。
實施例1,
混色時,在壹種天藍色中加入白色,可以說得到壹種“亮藍”/“淺藍”。這個過程是由明度的變化主導的。
實施例2,
將紅色逐漸加入到壹種藍色中,直至幾乎變成紅色,變化過程大致如下:藍色→紫藍色(此時紅色含量較少)→紫色→紫紅色(此時以紅色為主)。這個過程是由色調的變化主導的。
實施例3,
把它的補色綠色逐漸加到壹種紅色上,直到幾乎變成綠色:紅色→灰紅色→灰色(此時既看不到紅色也看不到綠色)→幾乎綠色(此時綠色的含量遠大於紅色)。這個過程由純度和色調的變化所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