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屬於什麽文化?

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屬於什麽文化?

17世紀,荷蘭徹底擺脫了天主教會和西班牙的殘酷統治,成為人類歷史上第壹個商業資本主義國家。海上貿易的持續發展和金融資本的自由流通使荷蘭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新的政治制度使人們第壹次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他們的宗教信仰變得自由開放,這吸引了歐洲其他專制地區的逃亡者帶著他們的技能、財富和智慧湧向荷蘭。荷蘭在17世紀成為歐洲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國家。寬松的文化和學術氛圍吸引了大量受迫害的外國學者在荷蘭生活和工作,很快荷蘭就建立了六所大學,尊重知識和人才,使荷蘭成為最具科學性和探索性的社會。17世紀是荷蘭發展的“黃金時代”——政治民主、信仰自由、文化寬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為荷蘭繪畫藝術的空前繁榮創造了條件,荷蘭繪畫藝術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具體來說,荷蘭繪畫藝術的繁榮不僅得益於藝術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還得益於新教加爾文派反對偶像崇拜的教義。此外,它繼承了強調真理、反映現實生活的民族藝術傳統,使荷蘭的繪畫藝術徹底擺脫了天主教會、宮廷和貴族的壟斷,抹去了過去神秘高貴的光環,真正融入了荷蘭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可以自由買賣的大眾消費商品。17荷蘭繪畫藝術體現了大眾消費和大眾審美的特征,這不僅使其成為世界藝術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也為現代大眾藝術觀念和現代藝術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研究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的流行審美特征,不僅有其學術價值,而且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也有啟示和借鑒意義。壹、17荷蘭繪畫藝術大眾審美特征產生的原因1。加爾文主義反對偶像崇拜的藝術主張是荷蘭繪畫藝術繁榮的契機,由於天主教會向普通教區居民收取各種年稅,教區居民苦不堪言,這也助長了天主教會的奢侈和腐敗,天主教的愚昧和虛偽日益暴露。教區居民的不滿和抵制,壹些帶有人文色彩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勇敢地站出來,批評教會的腐敗行為,要求宗教改革。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最終導致了新教的出現。16世紀中期,歐洲大片地區處於新教精神的影響之下,後期新教加爾文主義滲透到荷蘭北部省份,並被廣泛接受。卡爾的文化和教育的壹個主要特點是他反對偶像崇拜。嚴格的教規禁止加爾文教徒在教堂中使用圖像,因為他們認為那些用豪華圖像裝飾的教堂是天主教會腐敗的壹大證據。帶著對天主教會和西班牙統治的仇恨,1566年荷蘭爆發了最著名的聖像被毀運動。狂熱的加爾文主義者破壞並焚燒了教堂裏的藝術品,過去所有宏偉的教堂都換成了幹凈的白墻。塞恩·內丹的作品《聖馬爾沃·哈勒姆教堂內部》(1637,木質油畫,70.4× 54.8 cm)可以印證這個結果。隨著荷蘭天主教的衰落,藝術失去了靠山,藝術家不得不謀生。加爾文主義拒絕教會圖像的教義改變了荷蘭藝術的發展方向,使繪畫遠離了教會,走進了市民的生活。富裕的公民從此成為繪畫藝術的最大買家,用繪畫裝飾房間成為壹種新的生活方式,藝術品開始出現在商品交易市場上。這種情況對藝術主題產生了重大影響,莊嚴的宗教藝術讓位於適合裝點家庭生活場景的藝術,具有大眾審美趣味的繪畫藝術發展迅速。真是“舊社會,王謝了唐,飛入尋常百姓家。”2.發達的商品經濟為繪畫藝術開辟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專制的天主教國家,宏偉的教堂和宮殿成了大型雕塑和繪畫的庇護所。在加爾文主義盛行的荷蘭,在壹個以節儉、簡樸、實用為宗教精神和生活準則的社會裏,即使是大型市政建築也裝飾得簡潔大方。資產階級沒有留下放置大型雕塑的空間,只有適合裝飾房屋的小規模且價格低廉的畫作成為17世紀荷蘭藝術的“寵兒”。寬松的環境,鼓鼓的口袋,追求生活樂趣的欲望,讓繪畫藝術成為17世紀荷蘭最受歡迎的商品之壹。巨大的市場需求成為繪畫藝術發展的契機,繪畫藝術的普及程度從未如此之高,繪畫也從未如此廣泛的普及。短短半個世紀,荷蘭湧現出30多位真正傑出的繪畫大師。巨大的市場需求使得繪畫藝術在商品交易市場異常活躍。交易有利潤,資本投資有利潤,資本投資刺激了繪畫收藏和投機市場的發展,進而培育了畫家的不斷成長,使畫家這壹職業成為17世紀荷蘭最受歡迎的職業之壹。藝術品成為商品後,不僅刺激了繪畫創作,也鼓勵了繪畫貿易。看似皆大歡喜,但金錢的誘惑也導致了繪畫藝術的庸俗化,為17年底荷蘭繪畫的衰落埋下了禍根。3.尼德蘭忠實描繪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在17荷蘭繪畫中得到繼承和發揚。受荷蘭文化精神和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思想的影響,荷蘭藝術強調真實描述現實生活的傳統由來已久。從15世紀楊·凡·艾克的風俗畫《阿諾菲尼夫婦的畫像》到貢丹·馬西斯的風俗畫《稱量金幣的夫婦》,再到16世紀荷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彼得·布魯格爾的不朽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藝術發展方向是建立在藝術傳統和關註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的。17世紀,荷蘭壹分為二,北方各省獨立,荷蘭成立。南方各省當時還在天主教和西班牙的統治下,南北藝術風格完全不同。佛蘭德畫派表現出濃厚的宮廷趣味和巴洛克風格,而荷蘭畫派則繼續沿著現實主義藝術的方向發展,荷蘭繪畫藝術的許多大師,如哈爾斯、倫勃朗、維米爾、雷斯塔等,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延續了荷蘭繪畫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第二,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大眾審美特征在創作中的具體表現是實用性,重視現實生活體驗和感受的價值取向,使荷蘭人民關註現實本身和有血有肉的生活,絕不是赤裸裸的、神話的、宗教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英雄。可見荷蘭藝術的目的不是改變現實,美化現實,編造幻想,而是表現現實。藝術家應該用同情的力量讓現實看起來很美。人民的願望是畫家追求的理想。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壹句話,很清楚地解釋了荷蘭畫家的藝術觀:“天、地、海、動物、好人、惡人,都是我們練習繪畫的對象。平原、山丘、溪流和樹木給藝術家足夠的工作去做。城市、市場、教堂和千千的自然財富都在召喚我們:來吧,渴望知識的人們,觀察我們,吸引我們。妳在祖國找到了那麽多心愛的,愉快的,有價值的東西。只要妳去嘗試,就會覺得太短了,無法真實地反映這壹切。”這個概念正好呼應了荷蘭的壹句著名諺語:“上帝創造了世界,荷蘭人創造了荷蘭。”荷蘭人,荷蘭畫家熱愛並珍惜他們所擁有的壹切!有了這種觀念,荷蘭繪畫藝術在肖像(包括個人和集體肖像和自畫像)、風俗畫(包括街巷風俗和家庭風俗)、風景畫(包括城市風光和自然風光)、靜物畫(包括樂器、器皿、植物、食物和水果)等方面取得了豐富多彩的美麗成就也就不足為奇了。荷蘭繪畫藝術的境界涵蓋了整個社會、自然、生活,每個人都能在繪畫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對現實的熱愛滲透在每個荷蘭人的精神中。就像壹個快樂的荷蘭人面對他的妻子,他喜歡她出生的方式,不僅因為他愛她是因為意氣相投,還因為他對他的感情已經成為壹種不可改變的習慣。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的大眾審美趣味滲透在人們的頭腦中,表現為藝術家創作的大眾化和自然化。第三,研究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啟示。“中國現在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面轉型的時期,國力不斷增強。商業化趨勢不僅在經濟生活中洶湧澎湃,而且對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回避的影響。隨著西方文化藝術的傳播和壓力越來越大,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在這兩個方面,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現狀與17世紀的荷蘭非常相似。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導中國文化藝術發展既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避免過渡性商業化的潛在危機,是文化藝術研究部門和藝術家必須解決的課題。過去的教訓是未來的教訓。研究17世紀荷蘭繪畫藝術與大眾審美趣味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 上一篇:剪紙與傳統圖案的結合
  • 下一篇:歷史:如何在100字內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