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是明末流行於江南民間的壹種器樂形式。它結合了各種樂器,輪流演奏幾首曲子。十是數字,數字是時間,十次就是重復播放多次的內容。不同地方的樊氏由於樂器組合不同,演奏的音樂不同,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從形式上來說,被稱為“文學上的樊氏”、“武俠上的樊氏”,從內容上來說,也被稱為內容和地域。遂昌樊氏被稱為“遂昌樊氏昆曲”,在《牡丹亭》、《紫釵記》、《柯南記》、《邯鄲記》、《長生殿》、《浣紗記》等十大傳統名劇中獨樹壹幟。明朝萬歷年間,湯顯祖擔任遂昌知府五年。這壹時期,湯顯祖將昆曲帶到遂昌,民間形成了唱昆曲的傳統。清末民國時期,遂昌民間的昆腔班、坐唱班、鑼鼓和十大表演特別繁榮。縣城、大哲、石蓮、虎山有十個隊,女子大班、小班也有十個隊。它的表演主要是廟會和春節燈會上的遊行,以及節日大廳和節日的表演。50年代廟會停辦,昆曲沈寂了幾十年,瀕臨失傳。
1984年,遂昌縣文化館進行民俗普查時,在虎山鄉逸仙村恢復了樊氏隊參加建國35周年全縣文藝匯演。縣文化館將傳統劇目《牡丹亭》改編成器樂合奏《田軍新樂》,並在省樂舞匯演中獲獎。之後,由於主辦方的種種原因,樊氏再次被禁賽。
2000年冬天,縣文化館的同誌下鄉調研,在石練鎮石坑口村找到五六個七八十歲的老藝術家,找到了樊氏的作品譜,發動村裏的年輕人傳承樊氏。2001年8月,石坑口樊氏團隊參加了在遂昌縣舉行的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的陳述演出,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媒體的關註。遂昌昆曲被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報道。2004年和2005年,中央電視臺兩次來到遂昌拍攝昆曲十個專題節目。2004年,縣文化部門在虎山鄉義山村對虎山進行了十次修復。
石蓮石,以笙、笛、雲鑼、梅管、提琴、平鼓、雙清、三弦等弦樂器為主要組合,演奏《牡丹亭》等傳統名劇,格調高雅,俗稱“文”。湖山樊氏由三弦、雙清、雲蘿、笙、梅關、小提琴、先鋒、嗩吶、鑼、鼓等管弦樂和打擊樂器組成,演奏福字八仙、蟠桃八仙、通天河?《出魚》等劇的曲譜風格比較粗放,俗稱“吳世璠”。
2004年3月。遂昌樊氏昆曲被列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項目支持項目。縣政府宣布石蓮石坑口村為樊氏昆曲基地,並在縣實驗小學和石蓮鎮小學成立了樊氏昆曲傳承學校。縣文化館有十個隊,石訓女也有十個隊。2006年6月,遂昌縣被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昆曲十迷)”。9月,《昆曲十回》參加“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文化節暨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型開幕演出。古老而獨特的《昆曲十回》贏得了現場觀眾和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65438+2月,“昆曲樊氏”被遂昌縣、麗水市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6月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遂昌樊氏是十個地方中最奇特的壹個。齊樂曲的合奏既不是民間小曲,也不是敲鑼打鼓,而是以湯顯祖的《四夢》尤其是《牡丹亭》中的昆曲曲牌為主要曲目的古樸典雅的“南北詞曲”。
數百年來,遂昌十大民間藝人循著轉寫,以湯顯祖《牡丹亭》的鄭坤宮池譜作為他們演唱和演奏昆曲的開篇譜。2001年,在遂昌召開的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上,壹經演出,便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廣泛關註。
遂昌位於麗水和衢州之間,東臨松陽高腔,北接衢州Xi岸高腔和後陽高腔。明清以來,這裏壹直是傳統的高亢、濫、草坤之地。昆曲能夠深入民間,研究者普遍認為是湯顯祖推動了昆曲在遂昌的傳播。
湯顯祖不止壹次稱遂昌為“獻縣”,自稱“獻陵”。天性熱愛自然的湯顯祖遊遍全城。
明朝第四年,進士龍圖多次到遂昌看望湯顯祖,還遊覽了獨山。他壹面走,壹面經過村口的南橋樓,停在村口的葉牌坊前,這牌坊是明朝年間,遂昌縣令遲毓德為的父親所建。
劇作家屠龍有自己的昆曲班,湯顯祖也能審曲。他們曾經在晚上壹起閱讀和討論西廂記。雖然湯顯祖和屠隆對“愛”的看法不同,但《西廂記》的精髓就是“愛”字。對於湯顯祖創作《牡丹亭》來說,夢出於情,夢成了戲,給了杜麗娘虛幻和真實的情感,壹個代代相傳的奇夢由此誕生。
湯顯祖並非生於遂昌,而是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和他的《牡丹亭》被譽為世界文學巨著,遂昌作為湯顯祖主政和《牡丹亭》創作的地方,壹直是中外“唐學”專家學者前來尋訪舊址、搜集史料、實地調查研究的地方。
從65438年到0995年,遂昌修建的湯顯祖紀念館現已發展成為中國傳播和普及湯顯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湯顯祖紀念館在保護和培育石蓮樊氏這壹原生態民間昆曲文化的同時,成立了昆曲培訓中心,依托“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代表作、昆曲世界文化遺產”三大文化品牌學習和演出《牡丹亭》,使湯顯祖文化形成了地域民間十迷、內涵高雅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