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海外華人的愛國故事

海外華人的愛國故事

復旦大學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出生於福建同安,父母是南洋群島華僑。1873年夏生於爪哇,1887年轉赴新加坡留學,1891年赴美留學。1897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參與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在孫先生的幫助和鼓勵下,他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於1905年回國,與同學顏惠卿在上海創辦了“全球中國學生聯合會”,參加了曾為反對美帝國主義虐待華僑和華工而發起的抵制美貨運動,並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曾將他介紹給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項伯)時,他擔任復旦的總教師(現為教務長),並在中國書院任教。1907年,清政府在江南招生,曾聘他為考官。辛亥革命時期,他還擔任英文報紙* * *的主編,進行國際宣傳。辛亥革命爆發時,武漢軍政府總司令李邀請他當外交部長。他婉拒了,因為他“不能做官”,仍在上海主持復旦教務。1913年,復旦大學督學馬(相當於今天的校長)晚年退休,校董會主席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1917年,復旦學院擴建為復旦大學。

1905年回國後,李登輝從事教育工作,主持復旦大學四十年,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他的孩子中年夭折,然後他守寡,就以學校為家。國民黨政府多次邀請他做“立委”,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專心致力於教育事業。1947年11月病逝於虎峪,享年75歲。

陳嘉庚

1874 10 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鎮壹個普通的商人家庭。早年隨父赴南陽經營工商,先後興辦工廠30余家,店鋪100余家,栽培橡膠、菠蘿果園10000余畝,從業人員數萬人,可謂家財萬貫。但是,雖然生活在海外,他從來沒有忘記他的祖國。早在年輕時,陳嘉庚就決心獻身於為國家服務和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1910年入團,剪掉了長辮子,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籌集了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使勞動群眾脫離水火,於是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開辦了許多學校,如中小學、師範、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1921年創辦廈門大學,是當時福建省唯壹的大學。在1921至1937的16年間,他支付了廈大高達400萬元的開辦費和經常性開支。生前在國內存款300多萬,全部捐給國家,用於發展教育事業。他壹生捐給教育的錢,有相當壹部分是他經濟困難時資助的。當他的公司被迫倒閉時,他仍然向銀行貸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稱贊他為“海外華人的旗幟和民族的榮耀”。

清朝末年,有壹位愛國華僑,名叫張振勛。他曾聽法國人說,瓜分中國後要在山東煙臺建酒廠,因為那裏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想:為什麽中國人不能利用中國的土地和產品?後來,他去了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生產了20多種紅、白葡萄酒,非常醇香可口,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海外。在1915世博會上,張裕公司以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榮獲金獎。

海外華人愛國愛鄉的記錄

六十年是壹個孩子。60年後,當年咿呀學語的嬰兒,滿身中國毛;當年弱小的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而我們的國家,* * *,也完成了從滿目瘡痍、壹無所有到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的滄桑巨變。在新中國60華誕之際,包括僑領在內的全球華僑華人都在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的深情。

本報記者陳發自上海

日前,本報記者從國務院僑辦獲悉,本月底,2000多名海外僑胞將應中國政府邀請赴北京參加國慶慶典。10月1日,他們將登上天安門觀景臺,觀看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遊行。這些華僑華人代表來自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未建交國家和地區的僑領。

目前,生活在海外的華僑有數千萬人,由於名額限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無法登上天安門觀景臺。但是,他們沒有錯過新中國的生日慶典,他們在用各種方式表達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愛。

據悉,國慶節前,數十萬海外僑胞將自發組團回國參加國慶60周年慶祝活動。他們中的壹些人將與家人壹起回國,壹些人將坐著輪椅被推回中國參加慶祝活動。目前北美、南美等海外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國慶前去北京的機票已經非常緊張。此外,在國慶前的半個月,海外華人準備的各種慶祝活動也將在海外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舉行。

如果把全球華人比作壹片竹林,每壹個華人就像壹棵直指蒼穹的竹子——雖然枝幹挺立,但根須盤根錯節,密不可分。壹株竹子的力量雖弱,但茂密的竹林足以承受風風雨雨。目前,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為新中國的生日舉行的各種慶祝活動,正是在表達綠葉對根的感情——它們的枝葉在國外,根卻深深地紮根在中國的土地上。

“她,

這是我的祖國!"

十年前,在洛杉磯數萬華人慶祝中國人民國慶的莊嚴儀式上,壹個大鼻子大眼睛的男人含著眼淚舉起了五星紅旗冉冉。

他就是美國熊集團董事長、美國華商聯合總會會長。日前,在第五屆全球華文媒體論壇上,本報記者有幸聆聽了熊德龍的故事,他深情地談到了他的養父母和中國。他告訴記者:“雖然我長得像外國人,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百分百的中國心,百分百的客家情懷。”

熊德龍,印尼傳奇華人,1947年出生於印尼,擁有荷蘭和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在孤兒院。在他快兩歲的時候,居住在印尼梅縣的客家華僑熊如丹和黃收養了他。

熊夫婦對傾註了全部的深情和厚望,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激勵他,培養他,培養他。熊德龍也以極大的熱情用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開創了壹番事業,並上升到印尼商界,從而建立了遍布全球的雄獅企業王國。目前,他的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以及中國港澳地區,擁有美國大興銀行、雄獅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等數十家知名企業。

身在海外、眷戀父國的熊德龍,頻頻以百分百的中國心表現出愛國愛鄉情結,熱心家鄉和家鄉的公益事業,成為享譽國際的著名愛國僑領。

因為從小深受父母的中國傳統影響,“愛我中華”在他心中紮下了根。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懷著報答養父母恩情,回到梅州老家的願望,他和妻子第壹次踏上了中國這片陌生而又善良的土地。壹踏上這個國家,他就忍不住流下眼淚說:“這是我養父母的祖國,現在我終於回來了!”她是我的祖國!"

熊德龍回到養父母的故鄉梅州,拜訪了家鄉的親戚和當地官員,受到了當地政府和村民的熱情接待。從此,他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客家親情。看到山區人民生活艱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內心很不安,他決定為家鄉的經濟、文化等建設事業發展做貢獻。

熊德龍深知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過去上學和接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希望通過自己的投資來彌補。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捐資為養父所在的梅江區三交鎮潘坑小學和水柏中學修建校舍,改善家鄉中小學教學條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嘉應學院(現嘉應大學)。得知此事後,他捐資265438+萬元,修建了壹座現代化的德隆堂。在接下來的30年裏,他盡最大努力在中國內地持續投資,撥款數億元支持內地的教育事業,並將近3000名中國基層幹部派往國外培訓。

熊德龍也非常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從1979至今,他已經為梅州的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款2000多萬元。

熊先生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協助僑務工作,廣泛接觸,溝通僑情,增進友誼。從1986開始,他分批邀請海外華人、美籍華人代表團回國參觀考察,牽線搭橋,引進資金和項目。同時,邀請祖國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分批出國學習考察。

當有人問他這些年在中國投資這麽多賺了多少錢時,熊德龍說,我去中國不是為了做生意,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兌現我的承諾,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還我“家”。我希望中國能很快富裕起來。

“我是祖國。

忠誠的兒子!"

  • 上一篇:醫療合作協議
  • 下一篇:汽車用的非金屬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