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以前的舊社會,南陽人就有靈魂不滅的思想。到了殷商時期,這壹觀念得到了豐富和強化。認為人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識密不可分,靈魂來自天庭,屬陽,掌管人的精神感知。神來自大地,屬陰,是掌管者的血肉。靈魂和諧的人生,分離的人死。兩者分離後,靈魂升天,精神落地,最後回歸天地靈。入天之後靈魂成神,入地之後腐爛成水,回歸泥土。靈魂有保護後代的作用,祖先的靈魂被後代無限崇拜。這是墓地出現在商代喪葬習俗中的直接原因。喪葬制度到殷代的第二個重大變化是貧富的極大分化。兩者的區別在於:第壹,墓的大小不同,從幾十平米的貴族到100多平米的平民。第二,棺材檔次不同。除了貴族用來埋葬屍體的棺木,棺木上還覆蓋著木棺。棺材上裝飾著精美的圖案,塗有多層顏料,甚至還附有亞麻布和絲綢來裝飾和保護棺材。平民的墳墓有棺材,甚至棺材也只是把屍體埋在墳墓裏。三是貴族墓葬隨葬,少則壹兩人,多則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平民墓葬不隨葬。第四,貴族墓葬中有大量的隨葬品,這些隨葬品高貴奢華,不僅有玉質陶器,還有青銅爵和鼎,而平民的隨葬品只是陶器或者日常工作中的壹些工具,比如鏟子、蚌類、鐮刀等。青銅陪葬品很罕見。至於奴隸的喪葬儀式,殷商時期仍沿用舊制,“厚友葬中田”。他們為別人辛苦了壹輩子,死後還經常被活人擡著遺棄在山溝裏。他們的身體被野獸撕裂,他們的骨頭被風雨擊打。
西周在喪葬方面,按照宗室合住的慣例,死後根據同壹個家族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地安排墳墓,每個家族都有壹個相對固定的埋葬地點。埋葬制度和埋葬習俗相對壹致,家族的各個分支通過結合遠近而體現為壹定的墓群。喪葬文化中規定的各種儀式和習俗,如墓地風水的選擇、喪期的禁忌、供品和鬼紙安排的區別等。西周時期相對穩定,深入人心,逐漸形成了國葬的文化心理。這壹思想體系對後世的喪葬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秋時期仍提倡厚葬之風,壹些喪葬禮儀對西周的疏漏做了相應的補充。這時的埋葬制度是根據死者生前的身份決定陪葬品的存在和數量。在埋葬時期,春秋也明確規定“天子葬於七日,七月;王子們在五月五日和五月下葬。醫生、學者和庶人於3月3日下葬。)。這是後人效仿的榜樣。戰國時期,由於冶鐵技術的空前發展,鐵被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因此鐵成為喪葬儀式中的重要陪葬品。另外,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奴隸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奴隸也誕生了。
南陽的喪葬習俗在秦漢時期空前發展,因為秦朝強大,使得秦朝的帝王陵墓越來越宏偉。因為秦朝提倡厚葬,作為壹種習俗,並沒有因為秦朝的滅亡而消失。它對漢代的喪葬習俗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當然,從表面上看,秦改漢的趨勢是統治階級現實倡導的結果,但實際上包含著豐富的經濟文化原因。經濟上,從秦到漢,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繁榮使奢侈生活成為可能。“死如生”,導致重葬在社會上迅速蔓延。“當今世界,奢侈品極其浪費,妳已經厭倦了。車、衣服、婚喪嫁娶都做了,人欲有效,而眠於俗。”“現在人們的死亡制度是奢侈的。生者無所擔,財源在墳。蠟無糟粕,牢為飲酒。”還有,多埋財寶,騎馬娃娃,到大冢,廣植松柏,崇奢。“人死了,就想盡辦法失去壹切。今天的人們驚嘆於墓葬的豐富和工藝的奢華。總的來說,漢代墓葬有以下幾個特點:石雕藝術在漢代有了很大的發展。漢代的富人家,屍體下葬後,不僅要建壹個大土堆,前面還要立壹個墓碑,刻上主人的身份、官職、身世。富人死後,不僅要立碑認主,還要立墓地、中立墓和人獸石像,象征主人的富貴和排場。此外,在墓地修建墳墓和祠堂供生者飲用祭品也很常見。在地面上,地下墓穴極其豪華。人死後,活著的人對逝者不能再享受人間的幸福深感痛心。為了讓逝者繼續享受幸福的生活,他們模仿墓中人的生活,建造了壹個陶瓷或石頭的庭院,並準備了成群的雞鴨豬狗等動物,以顯示壹種人文氣息。庭院的大小和陪葬品的多少取決於個人的財力。雕刻技藝不僅展示在地面石碑上,大量石刻也埋藏在墓葬中。如今,大量出土的中國畫和石刻成為研究漢代墓葬文化的珍貴資料。
漢代的隨葬品除了傳統物件外,還開始在墓葬中埋藏金銀和藝術品。隨著粘土磚燒制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磚不僅可以讓人建造房屋,還開始用磚塊和石頭來建造墳墓,以保護棺材。在壹個富裕的家庭,磚墓只作為外棺,木棺仍用於蓋棺,更耐用。西漢中期以前,由於夫妻死亡日期不同,采用了分葬的新習俗。為了解決他們死亡日期不同的矛盾,禮俗中出現了“錯”的概念。暗示,地點,別埋了。也就是說,先把死人放在壹邊,然後壹起埋了。這個習俗沿襲了幾千年,直到現在,人們還有錯葬的意思。措施的實質是長葬長葬,是厚葬之風的重要體現。墓葬的裝飾有以下特點:南陽漢代墓葬多以石、磚、磚石混合材料建造,石、磚上刻有繪畫。隨著時代和人們觀念的變化,漢畫的內容也在變化。漢代貴族官僚的住宅、寺廟、墳墓的墻壁上都出現了繪畫。南陽早期漢墓多以建築為題材,墓門、正室門的主柱、門上刻有畫像。現實生活中的建築被雕刻成圖畫來象征客廳。南陽趙宅漢墓,只在墓主體和門上雕刻了雙闕和大殿。漢武帝以後,儒家家族占主導地位,“三綱五常”的儒家倫理觀念也影響了南陽漢畫的內容。漢墓中出現了“伯樂愛馬”、“狗咬趙盾”、“兩桃殺三士”等智慧、勇氣和忠誠的肖像。如唐河針織廠石墓出土的歷史故事畫像,約占畫像總數的20%。漢代的占蔔迷信也影響了漢畫的內容。陽關寺的石墓中,開始出現白虎、雙龍腳、持鈸人的畫像,意在辟邪、促仙。還有反映墓主生前生活的畫面,如騎馬狩獵、騎馬騎馬、雜技舞蹈、墓中舞蹈、宴飲等。這些畫面往往布置在墓前室的周圍,墓主室的兩側。墓門上有壹圈第壹個標題,壹個兇猛的老虎形象,打算用在鎮墓上。門上還有壹只吉祥的朱砂鳥,象征死後吉祥如意。墓蓋頂部刻有太陽齒輪和滿月,刻在太陽上的三足烏鴉,刻在月亮上的蟾蜍,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長虹和28世紀天宮圖等天文圖表,都有占蔔的意義。每個星座和占星術象征壹個社會人。同時還有伏羲、女媧的畫像,主室兩側雕有柱子。這是人們對繁衍的崇拜,希望在冥界繼續繁衍。
漢朝的時候,漢武帝之前,秦朝和陰陽五行都是傳承下來的,神仙方術很受眾生歡迎。崇拜鬼神,為修德做貢獻,從而通過鬼神的啟示獲得永生。所以建國之初,高祖“重祠祀”。作為壹個巫女,他充當國家官員,掌管祭祀,國家重大決策,經常在新浪微博上找吳占蔔。因此,在西漢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社會生活中,鬼神氛圍濃厚,崇神重巫,巫成為人神溝通中不可或缺的壹環。在人們的生活中,由於統治者的倡導,出現了兩大奇觀:壹是巫術,“範生於晉,故晉祠有巫”。蜀留劉在後,所以有壹個。劉順著大梁,於是有了。後豐,豐於荊,所以有。“寺廟興旺。文帝時,趙新元平“談乞神”,在未央建無棣廟。當梁武帝征服南越時,他“命令吳越建立朱越廟,天壇和崇拜鬼神”。),導致“街上有巫,街上有願”,鬼神觀念深入人心,上至壹國之君,下至庶人。在他們心中,與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緊密凝聚,願意盡壹切努力營造地下生活環境。到了武帝時,董仲舒“棄百家而獨尊儒術”的訓誡被武帝采納,其“天人合壹”、“天為神王”、“天子為天命”等核心內容被奉為正統,極大地神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萬民思想的法律工具。三綱五常已經成為人們行為和道德的規範。君權和夫權,因為儒家詮釋的微妙含義,與之前的神權並駕齊驅,被世人膜拜。在未來的長期發展中,喪葬的直接後果就是喪葬禮儀的瑣碎。
南陽歷史上的亂世,從漢末到三國,再到南北朝。當時戰亂不斷,經濟蕭條,官匪世家,貧民百姓,盜墓賊成群,統治階級不穩。這樣,人們在安葬已故親人時,自然就抑制了漢代的重葬之風。統治者身先士卒,走了壹步薄葬,史書上壹直有評論。從三國到明清南陽喪葬習俗,東漢中期以後,封建王朝即將完成壹個王朝的創建、興盛、衰落、滅亡的循環。政治倒錯讓戰爭頻繁,世界冰冷,人心年輕。外來佛教乘勢而上,迅速占領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其永恒的靈魂,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想法很快被人們接受。另外,東漢中期道教開始興起,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道士。他們參與民間祭祀活動,主張加強對通過符咒自由交流的鬼神的管理。儒釋道三家,在意識形態領域長期鬥爭後,取長補短,逐漸趨同。從三教對人們喪葬意識的影響來看,儒家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而在人們的行為意識中起主導作用,而道家和佛教只是強化了人們的喪葬意識。儒家思想主導人們的意識形態兩千多年,重葬之風和繁文縟節在漢代以後的歷代都有表現,屢禁不止,充分證明了這壹點。因為儒家的禮教制約了人們薄葬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所以在漢代,成千上萬的人願意把財富埋在地下,不管他們的家財是否雄厚。喪事方面,由於財力有限,只有喪事數量上的區別,沒有重葬觀念上的區別。從貴族富商到普通百姓,他們在重葬問題上的觀點出奇的壹致。從某種意義上說,封建社會的厚葬已經成為人們自立的標尺。如果我們敢做壹些標新立異、徇私枉法的事情,那簡直就是對這個世界的極大批判。隨著南陽喪葬文化的延續,重葬之風形成了很大的慣性。在跨越不同朝代的歷史進程中,其內涵中的政治、宗教、文化因素被時間所吸收,使恒生不朽、永恒,成為人們喪葬活動的鮮明主題。這是曹操的註:天下尚未定,未隨上古。安葬之後,所有的士兵都出去工作了,離開戰車的都沒有離開戰車部。各部門各司其職,與時俱進。沒有隱藏的寶藏。並要求他的繼任者按照他的意願去做。此後,南陽民間對厚葬的崇拜略有收斂。
隋唐時期南陽民間喪葬與以往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墓內放置彩陶俑,墓壁繪龍、白虎,墓頂繪日月星辰。宋元墓多采用仿木結構的磚墓,燒紙葬俗盛行。制作紙俑和陪葬品,在去葬禮的路上燒掉或者堆在墳墓上。與過去將大量財產埋在地下相比,這種習俗真的很節儉。19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結束了元末動蕩的政治生活。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社會產品日益豐富,中期資本主義萌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催生了南陽人的享樂意識。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將西方文化引入中國,極大地開闊了明人的視野,並導致了反對理學、強調個性解放的社會思潮的產生。人們對金錢和享受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各行各業都充滿了追求金錢的冒險精神。這壹時期浮躁的社會心態,躁動不安的社會情緒,對情欲、肉欲、物欲的貪婪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傲慢,都猛烈沖擊著傳統喪葬習俗中的封建教條。這個世界輕佻奢華,活著的人只想今天開心,不考慮身後的壹切。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在地下埋藏大量的金銀財寶,這就導致墓葬的內容越來越簡單,隨葬品大多被象征性的物品所取代。但由於身份、地位、禮儀的制約和影響,貴族富家的墓葬還是比較豪華的。當然,要辯證看待明代薄葬的問題。此時的薄葬與魏晉時期有很大不同。明代薄葬只是不想把錢埋在地下,並不代表不想在殯葬上多花錢。事實上,奢侈品的跨界趨勢對葬禮也有很大影響。每當有喪事,喪主總要盡力大擺宴席,犒賞賓客酒肉,大排齋戒,搭起戲臺演戲。他根本不在乎死者。鄧州府“有棺衣食,哭喪,掛飲敬家。”如夫之宴,歌者之樂,僧者之告白,越獄,印心日,隨葬品滿靈道,中國觀為樂。"
明清以後,喪葬習俗經歷了多次改革和演變,改變了傳統喪葬的弊端,具有壹定的移風易俗的意義,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思想認識的提高。但由於喪葬並不是壹個簡單的禮儀制度,其所蘊含的信仰和觀念的改變比禮儀的改變更為艱難和緩慢,喪葬習俗的傳承也使得周秦以來長期沿襲的傳統喪葬禮儀難以被全新的喪葬禮儀所取代。更何況在同姓的南陽,祠堂戒備森嚴。即使是願意改變舊禮儀的人,也會在強大習慣勢力的圍攻和責難下,遵從自己的意誌,以免被指責不孝不義。所以,在廣大的民間土地上,喪葬儀式仍然是壹種禮遇,世人對傳統喪葬中壹些陋習的危害可能並沒有清醒的認識。這就是為什麽傳統的喪葬習俗仍然流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的喪葬禮儀制度變化較大,而民間喪葬習俗變化不大,基本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到了近代,民間喪葬習俗壹般有以下程序:喪、設喪、擇墓、發財、辭喪、報廟、葬、送市、出殯、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