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這條河的名字來自梵語Sindhu的拉丁拼寫,意思是“河”。在1947年印度分裂之前,印度河是這個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僅次於恒河。河流全長2900 ~ 3200公裏。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並定居社會的主要文明之壹。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的中國獅泉河,從東南向西北流經克什米爾,然後轉向西南流經巴基斯坦,在卡拉奇附近流入阿拉伯海。左側支流上遊大部分在印度境內,少數在中國境內,右側部分支流發源於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總面積654.38+0.34萬km2,幹流長度約2900km,多年平均徑流量2070億m3,年輸沙量約5.4-6.3億t,平均含沙量3 kg/m3。
印度河的主流發源於中國和西藏的喜馬拉雅山脈系統——卡伊拉斯峰的東北部。山峰平均海拔約5500米,終年積雪。在印度,河流基本上流向西北。這條河穿過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受許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在Bungi附近匯入吉爾吉特河,然後轉向西南。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幹流從其源頭上遊至卡拉巴赫,長度約為1368km。河流貫穿峽谷,河道狹窄,坡度大,灘陡多,流速高。大峽谷有兩段,壹段從斯卡都到邦吉,另壹段從阿托克到卡拉巴赫。卡拉巴赫至Hy-Derabad為下遊河段,河床比降小,河道寬,河流分支,流速慢,具有平原河流的特征。但在蘇庫爾和羅裏之間,河道狹窄,塞赫萬鎮附近出現了高約1.82m的拉希山陡壁。海得拉巴下面是河口段,也就是印度河三角洲。由於上遊多為冰川雪山,融雪帶來大量泥沙堆積在河床上,導致三角洲面積逐年擴大,河口每年向外延伸約11.8m。在三角洲的河流分支之間有三角洲瀉湖和牛軛湖。
[編輯本段]水系組成
印度河支流眾多,左岸有8條支流。Potwar高原上有3條支流,即Soan河、Haro河和Siran河,流量相對較小。旁遮普平原分布著5條支流,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拉維河、薩特累季河和比斯河。其中,傑赫勒姆河和拉維河是傑納布河的支流,比尤斯河是薩特累季河上遊的支流。
傑赫勒姆河從Muazffarabad到傑赫勒姆鎮,全長692公裏,流域面積63500平方公裏,主要流經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的邊界。傑赫勒姆河在Khushab上方相對較窄,寬度約3km在Khushab下方急轉向南,河床寬約19km,在Sahiwal下方寬24km。兩岸之間有許多彎曲的古河道。
Chenab河全長1030km,流域面積13.610,000 km2(包括傑赫勒姆河),發源於印度喜馬偕爾邦北部加朗以東40km處。這條河先向南流,然後轉向西北,流經克什米爾,在阿克努爾附近進入巴基斯坦。Geneb的河道起伏不定。除吉尼奧德以上河段外,河床壹般寬約6.5km。
拉維河,全長660km,流域面積1.1.6萬km2,發源於印度喜馬偕爾邦中部,從貝索利以南的馬德哈普爾流入巴基斯坦。河床寬度不足3km,但河道彎曲。
薩特累季河全長65,438+0,448 km,流域面積86,000 krn2(不包括Bias河)。它發源於中國西藏的秦朗藏布河,流經印度,在費羅茲省費羅茲波爾以北進入巴基斯坦。河床很寬。從Rupar到Ba-Hawalpur上方32km,河床寬度約為6-12km。從這裏到匯流處,河床寬度減小到約1,5km。
印度河右岸有六條支流,分別是喀布爾河(流域面積88,500 km2,長約510km)、科哈特的科哈托伊河、特裏托的特裏托裏河、古爾拉姆河、古馬爾河和巴勞河。前五條支流流經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的山地丘陵地區,全部由西向東流。喀布爾河、古拉姆河、科哈特托伊河和特裏托伊河都發源於阿富汗。前兩條支流水量大,後兩條支流是小河。巴倫河位於信德省,是印度河入海口接受的唯壹支流。是壹條常年有水的河流,對於巴基斯坦卡拉奇平原的灌溉意義重大。
盆地內國家所占面積為:中國52,920平方公裏,阿富汗66,000平方公裏,印度354,000平方公裏,巴基斯坦56平方公裏。65 438+0 000平方公裏。
[編輯本段]自然特征
1.地形:印度河流域位於北緯24度之間..~37。,東經66°左右。—82。東北部與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接壤,東南部與塔爾沙漠接壤,西北部與興都庫什山脈接壤,西南部與俾路支高原接壤,南部與阿拉伯灣接壤。幹流上遊和左岸支流上遊都在高山地區。幹流下遊和河口位於印度河平原。山地和平原之間是由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組成的復雜地形。平原區總面積約為58萬平方公裏。流經高山地區的河流山高谷深,人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之壹,面積約26.6萬km2,約占巴基斯坦國土面積的1/3。它從喜馬拉雅山麓延伸到阿拉伯海,平均東西寬約320公裏。最大寬度在龐謝溪平原約560km,最窄處為161km。這片肥沃的土地是巴基斯坦最富饒的地方。
印度河平原的東部是塔爾沙漠的延伸,分為北部和南部。北部沙漠叫Choliston沙漠,南部沙漠仍叫thar沙漠,面積約34,000 km2。印度河平原的西北部到達俾路支高原的蘇萊曼山脈。印度河平原分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北緯29 '。印度河上遊平原是五條河流(薩特累季河、拉維河、傑納布河、傑赫勒姆河和印度河)的匯合處,河間土地寬闊,壹般高出河床5 ~ 20m。河床不斷移動,洪水帶來的大量泥沙往往堆積成新的沖積物和淺灘。印度河下遊平原是壹個明顯的曲流帶和泛濫平原。沿印度河兩岸築堤,堤間距壹般為19-24km。印度河下遊平原的西部和南部是低窪地區,洪水經常泛濫。
印度河發源於西藏西南部,海拔約5500米(18000英尺)。它向西北方向流動約322公裏(200英裏),在海拔約4572米(15000英尺)處穿過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東南邊界。在拉達克山列城下遊不遠處,其第壹條支流紮斯卡河在左岸匯入。繼續朝同壹方向行駛241 km (150英裏)後,在右岸接受了其著名的支流Shyok河。與Shyork河匯合後,由喀喇昆侖山、南迦山高原和科希斯坦高原山坡上的巨大冰川補充,直至科希斯坦地區。Shyork、Higl、Gilgit等河流將冰川融水註入印度河。因為該地區目前的降水量不足以供給這些大型冰川,所以可以相當肯定的是,喀喇昆侖山脈的巨大冰川是喜馬拉雅山脈上壹次冰期的遺跡。
Higl河從Bertistanskadu附近的右岸流入印度河。吉爾吉特河是下遊右岸的另壹條支流,流入Bunji。下遊幾英裏處,左岸的壹條支流阿斯特河匯入。然後向西流,越過克什米爾邊界,再向南和西南轉向,進入巴基斯坦。在4572的深度?5182米(15000?17000英尺)和19?26公裏(12?16英裏)環繞南迦山高原邊緣(8126米[26660英尺])。小路從1,219蜿蜒在陡峭的山坡上?1.524m(4000m?5000英尺)俯瞰河流令人望而生畏。
印度河從這壹高海拔地區流出後,成為斯瓦特和哈紮拉之間的壹條湍急的山區河流,直到它到達塔爾貝拉大壩水庫。喀布爾河在阿托克河上遊流入印度河。在這壹段,印度河在海拔665,438+00米(2000英尺)的地方流淌,第壹座鐵路公路橋從頭頂飛過。最後,穿過卡拉巴赫的鹽脊,進入旁遮普平原。斯卡多和吉爾吉特河入口之間的印度河上遊。
來自東旁遮普平原的五條最著名的支流——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拉維河、比尤斯河和薩特累季河——使巴基斯坦和印度* * *擁有的土地得名旁遮普(“五河之邦”)。
印度河在接受了旁遮普的河水後變寬了,在洪水季節(7?九月)可以寬達數英裏。在海拔約79米(260英尺)的地方跑步。這壹段河道流速慢,導致河床泥沙堆積,高於這壹沙質平原的平面;事實上,信德省的大部分平原是由印度河廢棄的沖積沈積物形成的。大壩是為了防洪而建的,但偶爾也會坍塌,所以大面積被洪水摧毀。洪水發生在1947和1958。在洪水泛濫期間,河流有時會改道。
印度河在塔塔附近開始流入三角洲,分成幾條支流,在卡拉奇東南偏南的不同位置註入大海。三角洲覆蓋了7770平方公裏(3000平方英裏)以上的面積,沿著海岸延伸了大約209公裏(130英裏)。現有的和廢棄的水道使三角洲表面凹凸不平。海濱大約8?32公裏(5?20英裏)漲潮時被潮水淹沒。
2.氣候和水文: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但由於受東北高山的影響,氣候通常介於幹燥和幹旱、熱帶和亞熱帶之間。壹年分為四季:12-次年3月為東北季風季節,氣溫低,降水少,濕度低;7-9月是西南季風季節,降水多,雷雨多,濕度大,全年都是雨季。4-6月是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的過渡時期,也稱熱季,空氣幹燥,氣溫高;10-165438+10月是西南季風的撤退季節,即西南季風向東北季風的過渡季節,降雨量少,晝夜溫差大,但季節比較涼爽。盆地最高氣溫約46C,最低氣溫約零下15C。年平均降水量約為300毫米。
從河源到河口,印度河地區年降雨量125?500毫米(5?20英寸)。除了巴基斯坦的山區,印度河流域是次大陸最幹旱的地區。冬季西風席卷印度河上遊河谷,帶來102?204 mm (4?8英寸)的降雨量——這對小麥和大麥的生長極其重要。降雪是盆地山區降水的主要形式。印度河的很大壹部分是由喀喇昆侖、興都庫什和喜馬拉雅山脈的融雪和冰川提供的。季風降雨(7?9月)提供剩余的水。印度河流域的氣候包括信德省和下旁遮普省的半沙漠氣候以及科希斯坦、罕薩、吉爾吉特、拉達克和西藏的嚴酷的高山氣候。在北部,6月5438+10月氣溫在冰點以下,而在信德省和旁遮普省,7月最高氣溫約為38℃(100 ℉)。雅各布阿巴德是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之壹,位於上信德省印度河以西,夏季最高氣溫經常記錄在49℃(120 ℉)。
印度河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頭。它的流量在壹年的不同時期變化很大: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發生,偶爾有毀滅性的山洪爆發。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所有水源都來自盆地上遊的山區。所以它們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入,但由於蒸發和滲漏損失了大量水分。另壹方面,在雨季過後的壹段時間裏,滲漏也會增加壹些水量。在印度河幹流,2月中旬至2月中旬水位最低。從那以後,河水開始上漲,起初速度很慢,但在三月底上漲速度加快了。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後河水急劇下降,直到10開始,水位開始平緩下降。印度河的年水量約為654.38+0.44億立方碼——略超過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壹半。傑赫勒姆河和傑納布河總水量約為1/4;拉維河、比斯河和薩特累季河的總水量構成了水系總水量的其余部分。
大量的地理和歷史證據表明,自從文明開始以來——至少從4000年前的摩亨佐-達羅時代開始——印度河就從南旁遮普改道流向海邊。
印度河的地表徑流壹部分來自山地融雪,壹部分來自季風降雨。前者變化不大,後者隨氣候變化,但年徑流量變化不大。根據1940-1975的統計,印度河(不包括薩特累季河)年徑流量為1959-650。徑流年內變化較大,4-9月雨季平均水量占全年的84%。
根據1924-1978實測資料,印度河幹流及支流已發生多次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1955,薩特累季河洪峰流量為16891m3/s,比斯河支流最大洪峰流量為146544。拉維河1955,洪峰流量19244 m3/s;1957 chenab河馬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 m3/s;1929傑赫勒姆河曼格拉站洪峰流量31120 m3/s;1942印河上洪峰流量為23122 m3/s;1973年,chenab河洪峰流量28300m3/s,印度河下遊洪峰流量30500m3/s,巴基斯坦淹沒土地360萬hm2,受災人口800萬。1976印度河下遊,蘇庫爾站洪峰流量33988m3/s,相當於50年壹遇洪水。1976洪水淹沒土地809萬公頃,沖毀房屋10多萬間,死亡425人。
3.動植物:印度河流域的氣候和植被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上信德省和旁遮普省,過度放牧和伐木取燃料導致了許多自然植被的破壞。此外,人類對自然水系的長期幹預和對Shiwaliks的濫伐導致地下水條件和植被明顯惡化。印度河中部地區在史前時期和早期歷史中似乎比現在樹木更多:關於亞歷山大大帝(325?公元前16世紀及以後,印度探險隊的記錄和繆爾狩獵隊的記錄表明,這裏有相當數量的森林生長。即使在今天,在離河不遠的印度河平原上,還有金合歡熱帶旱生植物、灌木和林下植物,如罌粟、巢菜、薊和繁縷。河邊有壹片片像蘆葦壹樣的高草。河道和運河兩岸常有檉柳,還有壹些茂密的灌木,但沒有天然林。印度河流域的北部盛產針葉樹。
印度河有適度的魚類資源。信德省的泰達、高特裏和蘇庫爾都是重要的漁業中心。養魚在堰壩水庫變得很重要。喀喇昆侖港附近建立了壹個現代化的漁港,提供冷藏和銷售服務。
[編輯此段]居民
生活在印度河上遊的民族(如藏族、拉達克族和巴爾特族)表現出與中亞而非南亞的密切關系。他們是亞裔,說藏語,信奉佛教(雖然巴爾特已經皈依伊斯蘭教)。畜牧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活動。
有壹些農業群體生活在北印度平原,他們說旁遮普語和相關方言,成為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民族。語言、種族和部落組織在區分群體方面起著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顯的主要特征是種姓,但沒有印度教體系的宗教和儀式意義。信奉伊斯蘭教的賈特人和拉傑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
居住在印度河下遊的壹些農業民族信奉德語和相關方言。這個地區的許多文化特征似乎都有相當古老的習俗,信德人以自己地區的獨特性為榮。卡拉奇雖然在信德省,但主要是講烏爾都語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陸分裂後到達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編輯本段]經濟
(1)灌溉。自古以來,印第安河灌溉壹直是成功農業的基礎。現代灌溉工程始於1850左右,龐大的灌溉渠系由英國行政機構修建。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的許多舊渠道和泄洪道已經修復和現代化;於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渠網建立了。在1947的劃分過程中,印度和西巴基斯坦的國際邊界將原設計的灌溉網和薩特累季河谷項目分為兩部分。它的源頭工程在印度,灌溉運河流經巴基斯坦。這導致巴基斯坦部分地區供水中斷。持續數年的爭端通過世界銀行的調解得以解決,巴基斯坦和印度簽署了《印度河條約》(1960)。根據這壹條約,印度河流域西部的三條河流----印度河、傑赫勒姆河和傑納布河(除少量用於克什米爾)的水量由巴基斯坦使用,而東部的三條河流----拉維河、拜斯河和薩特累季河的總水量則全部供應給印度。
印度次大陸和其他地方的經驗表明,除非小心控制,否則運河灌溉會對耕地造成大量破壞。未鋪路面的灌溉渠裏的水滲入土壤,擡高了水位,使土壤變得澇漬不堪,無法耕種。由於印度河及其支流的運河灌溉面積擴大,壹些地區的地下水已經上升到地表,形成淺湖。在其他地方,水在夏季的高溫下蒸發,留下層層鹽分,使得農作物無法生產。已采取措施提供足夠的排水系統,以避免積水和積鹽。
(2)航運。直到大約1880年,印度河和旁遮普的壹些河流都可以通航,但在鐵路興起和灌溉工程擴大後,只有船只可以在信德省的印度河下遊往返。印度河下遊有漁船。在第壹個鐵路大門之上,河流和運河的上遊現在被用來從克什米爾的山麓小丘流放木材。
[編輯本段]治理和發展
1.灌溉: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的狹窄地區就發展了分洪灌溉。到了第五和第六世紀,它發展成為建設引水灌溉渠道。1605修建了第壹條永久性灌溉渠,長80公裏..拉維河被送往拉合爾以西約40公裏的Sheikhupura。在1850處,修建了上巴累多阿布運河以分流拉維河。1870年,修建塞爾漢德運河,從薩特累季河取水。1887年,馬拉拉水閘在拉維河上建成,進入丁尤壩引水階段。1905-1915修建了該廠第壹個跨流域引水工程,開挖了上傑赫勒姆河渡槽(運河)和上傑納布河渡槽(運河),將傑赫勒姆河的水調至傑納布河,將傑納布河的水調至拉維河。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規模已經非常大了。在幹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水閘,每個水閘的上遊都有幾條引水渠或連接渠(渠),在河間土地上開發了壹大片灌溉區。如印度河幹流上的蘇庫爾水閘,建於1932,閘長1440m,閘流量42450m3/s(原設計為31130m3/s),兩側引出7條幹渠,最大分流流量188。
1947年,印巴獨立分治後,印度河及其五條支流的上遊劃給印度,下遊劃給巴基斯坦,由此引發兩國用水糾紛,矛盾日益激烈。經過13年的磋商談判,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兩國政府於1960年簽署了《印度河條約》,並同時成立了印度河常設委員會。根據條約,巴基斯坦可從西三條河流(即印度幹流、傑赫勒姆河和傑納布河)取水,年地表徑流量為6543.8+0665億m3,約占印度河徑流量的80%。印度可從東三條河流(拉維河、薩特累季河和比尤斯河)分水,年地表徑流量407億m3,占印度河徑流量的19.7%。
自1960年《印度河條約》簽訂以來,印巴兩國根據條約對印度河資源進行了綜合開發利用。自此,印度河的治理和開發進入了壹個新階段。也就是說,包括高壩和大型水庫在內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將建在幹支流上。這些水利工程除了灌溉外,還有防洪和發電的效益。巴基斯坦已經完成了龐大的西氣東輸工程,將東三條河灌溉的654.38+0.5萬公頃耕地變成了西兩條河。該工程包括三部分:①塔貝拉水庫建在印度河幹流上,最大壩高143m,總庫容137億m3,有效庫容115億m3;在傑赫勒姆河上修建曼格拉水庫,石石壩最大壩高138m,總庫容1,654.38+0.8億m3,有效庫容66億m3。(2)Xi洱河取水口、引水渠線、河流交匯處已建6座水閘,總長度5km,總泄洪量約65438+24萬m3/s,取水口3000 m3/s;⑧開挖了8條相互連通的連接引水渠(渠),改建了部分原有閘門、連接渠和灌溉渠。西氣東輸工程年均調水量約為21.77億m3:印度在東三條河流和兩條河流之間的輸水渠道上修建了壹些高壩和大型水庫,也就是西氣東輸工程,引水灌溉印度的耕地。該項目包括:① 9座高壩和水電站:薩特累季河上的Bhakla大壩和Naenpajakri水電站;Bias河上的Pong大壩和Pandoh大壩;拉維河上的登水壩和查莫拉級和1級水電站;Chinab河上的Salal大壩和Durhasti水電站。②兩條調水線路:拉維河至比斯河調水工程和比斯河至薩特累季河調水工程。後者包括Pam—doh Baggi隧道,直徑7.62m,長13.11km;Sundarnagar航道,長11.8km;Sundarnagar—Sutlej隧道,直徑8.53m,長度1±2.35km,輸水能力255m3/s
印度河有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積大於654.38+0.5萬hm2或主要灌溉渠流量大於Loom 3/s)和印度河十條支流上已建或在建的大型多目標工程(水庫)。參見印度河流域人工灌溉項目表和印度河流域大型多目標項目表。
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由於漫灌和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漸上升,土地鹽堿化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1959開始,巴基斯坦政府大力實施SCARP,即鹽度控制和改造[項目]。規劃的基本內容是建設以抽水管井為主,明溝和地下管道相結合的排水系統。經過10多年的推廣,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它不僅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內澇,控制鹽漬化,還可以增加灌溉用水量。印度河幹流和支流平均含沙量為2.38 ~ 3.30 kg/m3,伊卡布爾河平均含沙量為1.03kg/m3。
2.防洪:印度河流域的防洪主要靠堤防。僅巴基斯坦就有各種各樣的堤壩,長度約5400公裏。,其中印度河的幹流超過3000公裏。主要支流的堤防長度為:傑赫勒姆河95km,傑納布河1052km,拉維河398km,薩特累季河356km。堤防加固後,壹般以防禦歷史最高洪水位為目標,重現期50年左右。設計水位高於歷史洪水位0,665,438+0m,路堤超高為1.22m
對於印度河幹流上的壹些灌溉水閘,原來的防洪標準只有20-40年壹遇,將重建和提高泄洪能力,使標準達到200-300年壹遇。如古渡水閘由31130m3/s增加到42450 m3/s;蘇庫爾水閘從25470立方米/秒增加到42450立方米/秒;科特裏水閘從24762立方米/秒增加到35575立方米/秒
建在主要支流上的大型水庫,雖然主要任務是灌溉,在山區沒有留下專門的防洪庫容,但結合汛期蓄水,可以起到壹定的防洪作用。如曼格拉水庫,1973年最大入庫洪峰流量14546m3/s,削峰5179m3/s,占35.6%。1976洪峰最大來水量27791m3/s,削峰11122m3/s,占40%。因此,這些大型多目標水庫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印度河流域的防洪形勢。此外,巴基斯坦還非常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
3.發電:除部分大型水電站外,計劃在印度河幹流上建設卡拉巴赫水電站(裝機容量240-300萬千瓦),上遊建設巴薩大壩(壩高200米,裝機容量366萬千瓦);Hitter壹級(30萬千瓦)和二級水電站(39萬千瓦)將建在Jinab河上;西布拉水電站(30萬千瓦)將建在拉維河上;科爾多水電站(60萬千瓦)和卡焦姆王拓水電站(60萬千瓦)將建在巴克拉大壩上遊的薩特累季河。流域內已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15萬kW,在建或在研裝機容量15萬kW以上,合計3000萬kW以上。中國和西藏的支流落差大,需要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