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84歲老皮匠自創“天衣無縫“修補術 是什麽情況?

84歲老皮匠自創“天衣無縫“修補術 是什麽情況?

84歲的老皮匠肖德林自創了壹套“天衣無縫”修補術,挽救了壹件件皮衣。兩天前,壹位金發碧眼的老外走進蘇州同德裏牌樓旁邊的壹家箱包皮革廠,拿出壹件破損的皮衣,比劃著請店裏的老師傅看看能不能修好。看著老師傅自信的眼神,老外有些將信將疑。昨日,老外再次來到店裏取貨時,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皮衣上的大口子仿佛被擦掉了壹般,連陽光下也看不出絲毫修補過的痕跡。

具體如下:84歲的老皮匠肖德林自創了壹套“天衣無縫”修補術,挽救了壹件件皮衣。

兩天前,壹位金發碧眼的老外走進蘇州同德裏牌樓旁邊的壹家箱包皮革廠,拿出壹件破損的皮衣,比劃著請店裏的老師傅看看能不能修好。看著老師傅自信的眼神,老外有些將信將疑。昨日,老外再次來到店裏取貨時,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皮衣上的大口子仿佛被擦掉了壹般,連陽光下也看不出絲毫修補過的痕跡。

這位老皮匠名叫肖德林,今年已84歲高齡,他自創了壹套“天衣無縫”修補術,壹件件破損的皮具在他手中“起死回生”。

陰差陽錯裁縫當皮匠

“趕鴨子上架”學的手藝竟幹了半個世紀

采訪中,老外表示,這件皮衣價值10萬元,是他的心愛之物。可惜壹次意外,皮衣被扯開了壹道將近半尺的大口子,著實令他痛心不已。經人介紹,老外抱著試壹試的心情,找到了位於蘇州五卅路同德裏牌樓旁這家不起眼的小門面。沒想到肖德林“妙手回春”,手藝讓老外連連點贊。

彌漫著皮革味道的小小門面位於蘇州市雙塔街道錦帆路社區,記者在這裏見到了肖德林,老人精神很好,反應相當敏捷。很多人並不知道,肖德林最初學的是裁縫的手藝。

14歲那年,肖德林從老家泰興來到蘇州閶門附近的專諸巷,拜壹個遠房親戚為師學起了裁縫。“有時候裁縫鋪裏的生意好,我要做到淩晨兩三點鐘才可以睡覺。”回憶起學手藝時的艱辛,肖德林直搖頭。

建國後,肖師傅和師兄弟們進了位於西中市的紅旗服裝廠上班,在廠裏做中山裝。上世紀60年代,他又轉到了位於察院場的輕工門市部,從此“陰差陽錯”做起了皮匠。“輕工門市部是前店後廠的格局,當時被分入生產車間,負責制作皮包。雖然裁縫和皮匠隔得不算太遠,壹開始還真有點蒙圈。在老同事的幫助下,慢慢學會了做皮包和皮衣。”回憶起這段經歷,肖德林說,沒想到當初“趕鴨子上架”學會的皮匠手藝,竟然壹幹就是半個世紀。

40多年來門面地址沒變過

幾十年間自己琢磨出“天衣無縫”修補術

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肖德林帶著五六位當年壹起學藝的師兄弟,在五卅路207號開了家小門面的同德箱包皮革廠,算是當時比較時髦的“個體戶”。肖德林告訴記者,40多年來門面地址壹直沒變過,樓下壹層將近30平方是用來加工和銷售皮衣、皮包的工作間,樓上壹層則是全家人的起居室。

“訂單最多的時候,壹天就要做100個皮包,白天來不及,晚上接著幹。10多年前,師兄弟們因為年齡原因陸續離開了這裏,現在就剩下我壹個人還守著老門面。”肖德林告訴記者,現在來鋪子裏找他修補的基本上都是打過很多年交道的老客戶,老客戶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這些老客戶。

記者註意到,在肖德林工作臺的旁邊,掛著壹長溜二三十件破損的舊皮衣,這些都是客戶送來請肖德林修理的。由於這幾年皮革原材料的價格越來越高,加之老人的體力也不如從前,最近幾年他接的皮衣、皮包訂單越來越少,主要做些修修補補的活,拿著破損皮具找上門的顧客都是沖著他的名氣和手藝來的。“把破損的皮具修到幾乎 天衣無縫 ,這門手藝很見功夫,沒有師傅教我,完全是我幾十年間自己琢磨出來的。”說起自己這門絕活,肖德林壹臉自豪。“要把皮具修得壹丁點也看不出來,非但要註意 補丁 的顏色、皮質,還要註意上面的紋理。修皮具不同於衣物織補,更像是書畫裝裱,操作起來需要更多的經驗和耐心。”

修補皮具耗時耗力,精巧老手藝面臨失傳

“壹件價值十幾萬元的皮衣,壹旦破了就不能再穿了,丟了豈不可惜,我可以讓它 起死回生 。”肖德林說,修壹件皮衣收個兩三百塊錢,工序卻不簡單,要把整件皮衣拆開了重新組裝,壹來壹去至少花掉壹兩天時間,有人覺得不值得,但肖德林不想讓顧客失望。肖德林始終堅持每天早上八點準時開門營業,壹直忙到晚上八點打烊,逢年過節也不例外。

“幹皮匠這行五十年,帶出的徒弟也不下二三十人,可是會修補皮具的只有壹個,現在他去了香港發展。趁著現在還幹得動,我想在蘇州再培養壹個徒弟,把我修皮衣的絕活教給他。”談到自己這門手藝的前景,肖師傅又搖起了頭。他感慨道,皮匠行當又累又苦,收入也不高,現在的年輕人願意學的真不多,恐怕將來自己的手藝真有失傳的危險。

  • 上一篇:十大紫砂壺器型名稱
  • 下一篇:如何設計和裝修牙科診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