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的武俠劇我們就忽略了吧。歷史劇出問題,有點可笑。今天查壹下各個朝代用劍的種類,供參考。
商朝-春秋
青銅劍:從出土文物來看,最早的劍產於商代,劍身較短,呈柳葉形或尖三角形。最初是用銅做的,沒有格子和短柄。只能算是防身武器。
商青銅劍
商朝
青銅短柄大刀:我國冶鐵發明於西周,制作鐵劍的技術最晚出現於春秋早期。但此時冶鐵和鋼劍的制造技術還沒有青銅鑄劍高。
商代短柄匕首
春秋晚期
國家壹級文物嶽銅劍於1965年冬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王山楚墓中出土。“越王之劍”是越王勾踐請教著名鑄劍師數年精心打造而成。因為劍身鍍了壹層含鉻金屬,千年不銹。
青銅劍始於商朝。當時,它的刀刃壹般很短,形狀像柳葉,制作粗糙。春秋後期以後,青銅劍的制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典型的青銅劍型。
春秋晚期越王的勾踐劍
青銅劍:秦朝可謂是青銅劍發展的又壹個高峰。此時的青銅劍長90cm,甚至140cm。長柄,可以雙手使用。氧化鉻被廣泛用作青銅劍的防銹保護層。
這是在公元前。700年發明,失傳2000多年。20世紀三五十年代,德國人和美國人又發明了它。
秦青銅劍不僅長,而且鋒利。壹些出土的劍沒有生銹,光潔如新,刀刃鋒利。測試後,18層紙可以壹次切透。
秦青銅劍
四面和八面鋼漢劍:漢初中期鋼劍長度達1.2m,廣泛使用青銅刀和鋼刀;戒指劍的樣子。鋼刀和鋼劍壹樣長。復合鋼的出現和淬火邊緣技術。
這個配方將成為2000年中國劍的獨特風格。反復鍛鋼的技術慢慢成熟。到了漢朝中期,已經成為著名的煉鋼技術。這種方法也將成為2000年中國劍的獨特風格。
四八把鋼漢刀
韓還手刀
西漢時期,隨著與匈奴的長期征戰,騎兵迅速發展,成為北方草原的主力軍。環刀的迅速普及與此密切相關。
但在先秦時期是青銅刀,刀長二三十厘米,壹般作為工具使用。到西漢時,其長度大幅增加,戰爭中使用的刀也越來越多,成為騎兵常用的武器。漢劍逐漸被環首劍取代。
韓環刀
勇6年鋼刀
東漢永初六年:刃窄,刀身直,環形刀頭。雖然自漢代以來,這種刀偶爾略有變化,但窄刃和直身的特點持續了幾乎1000年,才逐漸被更多彩的寬刃刀取代。
環型刀的類型不僅在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延續,而且流傳到了古代壹直以中國為師的日本。自漢朝以來,中原的皇帝給日本國王大量的禮物,它成為日本人的對象
吳地刀,現藏湖北鄂州博物館。
有刀刃和鎬制成的刀形。首先從印度和中東國家運來的烏茨大馬士革是最早建造的武器。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更先進的澆鋼法。南朝齊梁的陶弘景最早記載了澆鋼的方法,北魏齊的齊懷文用這種方法制作了非常鋒利的永久性鐵刀。用這種方法制成的謝平武器堅韌鋒利。
兵角林仙,隋刀,聖太子佩刀,現藏天奴甲。
唐刀,唐軍裝備的制式刀,唐玄宗發起張九齡編刀劍錄。卷十六,唐六典,記載唐刀的分類,“刀分四種:壹為儀刀,二為圭刀,三為橫刀,四為陌刀。”
除了環首器械刀,國內沒有出土實物“唐刀”。從許多記載和海外收藏中可以知道“唐刀”的形制和風格。
黑唐刀,金,銅,黑漆,唐刀櫃,日本鹿島神社收藏。
1991年,陜西省長安縣南裏王村鬥角墓出土了唐煥壽。
宋朝的戰爭形勢更加多樣化,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也增多了。宋代兵器種類繁多。圖文並茂的編法描述了宋代軍隊的武器裝備。其中僅刀就有手刀、彎刀、墜刀、鐘刀、遮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等。這是不同的,並顯示出無數的變化。由於政府對民間兵器的限制,壹種可以拆卸當工具刀,裝上長桿的簡易刀更受歡迎。
長刃短柄的劍
刀是主流,劍更傾向於收藏和裝飾。
宋健
元朝
因為蒙古人的控制,可以說元朝刀對中國刀的影響是壹場革命。因為元代的大刀普遍註重彎曲,這種彎曲程度非常適合打馬。
事實上,刀的曲率越大,其切割深度越淺,這意味著像劍這樣的武器只能深深地切入壹個物體。
但刀的曲率較大,力量釋放比直兵器強很多。而像劍這樣的武器用在鬥馬上,雖然割東西很深,但是很容易斷。
總之,元代的刀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毛焰刀、清代的燕陵刀以及現在中國軍隊的指揮刀。
明代刀的形制基本延續到宋代,但由於火器的廣泛使用,明代刀的品種比宋代少。
明初中期的手刀形制與宋代相同。直到戚繼光改進武備,借鑒了日本刀的形制,但齊的刀大多是單手的,不是雙手的,也有超大號的斬馬刀。
柳葉刀
鋼劍
卷草飾野翅腰刀銀八寶
腰刀
清代刀的種類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多的。有改革的,有自制的,有致敬的,也有很多造型。行軍最重要的必備武器是刀和劍,其余的只用於練習和防身。
還有統壹的軍標,如大刀和短刀,如順刀、獵刀、小刀等。現在中國各種武術中廣泛使用的武道和八卦刀,都是由清末民國時期官方或民間制作的牛尾刀發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