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歷史上有過幾次反對中醫的爭論。

歷史上有過幾次反對中醫的爭論。

三次

20世紀前的“傑出”

追溯中醫的歷史,恐怕要從古代說起。早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某些食物可以消除疾病;使用石器時,創造了砭石針和骨針療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灸療法。

在隨後的幾千年裏,從《黃帝內經》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中華民族瑰寶的中醫在繁榮中發展,形成了“壹統天下”的局面。

但俗話說,鴉片戰爭後,尤其是20世紀,西醫大規模進入後,隨著國人對西醫的態度由懷疑轉為深信,中醫正式面臨嚴峻挑戰。

第壹場辯論:中醫敗了

1912,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當時政府以“中西醫兼收”為由,在新頒布的學制和校規中只提倡西醫專科學校,將中醫拒之門外,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遺漏中醫案”。

消息壹出,引起軒然大波。揚州中西醫研究會創始人袁貴生率先表態:“教育部有規定,中醫學校的課程中刪除中醫科目是可以容忍的。”從此開始了中西醫的第壹次論戰。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王大燮再次公開提出廢除中醫。隨後,教育部頒布的《教育條例》將中醫全部拋棄在教育系統之外。

於是,上海市“神州藥學會”會長余等來自全國19省市的中醫,以及同仁堂、年堂等醫藥界人士,組織了壹個“醫救請願團”,要求將中醫納入醫事部門。在壓力下,政府只好支支吾吾地說不會落實廢除中醫藥的政策,同時仍然拒絕將中醫藥納入教育計劃。中醫領域的第壹次鬥爭就這樣失敗了。

西醫誤診梁啟超

梁啟超在第壹次中西醫論戰中站在了西醫壹邊。但在1926,他的病成為中醫支持者對西醫發起反擊的有力武器。

3月8日,梁啟超因尿毒癥住進北京協和醫院。經過x光檢查,醫生診斷為癌癥。梁啟超的弟弟梁中策問醫生:“不壹定是癌癥吧?”醫生回答:“不壹定是癌癥。”又問:“怎麽治?”再答:“全部剪掉。”手術後解剖腎臟,果然有櫻桃大小的黑點,但不是癌。不幸的是,病人的尿液中仍然有血,無法找到病源。

如果只是普通的醫療事故,再重提這個舊案意義不大。很多人關註這個案例,是想把“中醫和西醫孰優孰劣”這個爭議多年的問題付諸表決。所以,梁啟超“被西醫斷絕”的事件壹經傳出,西醫立刻成為眾矢之的。原來,梁啟超入院前,曾請京師“四大名醫”之壹的蕭龍友把脈,診斷為“非急癥”,即尿中有血,“任其流二三十年,無所不能”西醫切掉壹個腎,結論也是“無故出血”。

梁中策的《醫院筆記》對西醫略有微詞:“中醫的理想雖不足以服人,西醫又怎能獨斷專行?”而徐誌摩在《生病了怎麽辦?:西醫所謂的“科學精神”原來是“拿病人當標本。妳去看妳的眼睛。壹個醫生檢查完出去了,然後兩三個醫生過來看誰管這個病。妳得繞個彎才能發現。”

有壹次發表了兩篇《東引西學》,惹惱了魯迅。7月5日,魯迅壹下子就把日記發表了,開頭就把矛頭指向了徐誌摩等人:“自從西醫割了梁啟超的壹個腎以後,責難的聲音就壹直在湧動,連對腎沒有多少研究的作家都在‘發聲’。與此同時,‘中醫不能說’應運而生;腎有病,為什麽不收黃偉?怎麽了?為什麽不吃鹿茸?”但當時輿論對西醫的譴責和抨擊,鋪天蓋地。

1929“廢除舊病歷”

俗話說“要麽東風壓倒西風,要麽西風壓倒東風。”五四運動後,中西醫之爭愈演愈烈。在地質學家丁文江的書中,有這樣壹對:爬山吃肉罵中醫,歲月不老心不老;寫、喝、說普通話都很難。可見,“罵中醫”已經成為西化知識分子的“飯後運動”。

1929年,民國政府廢除舊病歷,終於引發了第二次中西醫論戰。這場爭論直接關系到中醫的生死存亡。

1929年2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第壹屆中央衛生委員會。圍繞“廢中醫”問題,余雲岫、褚敏毅等人先後提出了四項議案,列舉了限制中醫執業、禁止辦學的辦法。考慮到提議過於激進,中央衛生會議權衡再三,最終通過了《老醫師註冊原則》,實施辦法也緩和了不少。規定了廢除中醫的三個原則:“A:老醫師註冊以民國19年為限;b:禁止老醫學院;c:剩下的,比如禁止新聞雜誌等非科學的醫學宣傳材料,在報紙上介紹老醫生,衛生部會盡量去做。”

法案壹旦實施,中醫被廢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提案壹公布,首先遭到了上海中醫界的抵制。3月1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81名代表在上海召開全國醫療組織代表大會,成立全國醫療組織聯合會,組成請願團,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該法案。輿論也支持中醫領域,提出了“取締中醫就是讓人死”等口號。

主張廢除中醫的余雲岫和胡定安都曾在各大報紙上發表過廢除中醫的言論,回應了對中醫的批評。爭論火藥味十足,上升到政治意識形態層面。

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不願意因為壹些不重要的事件,引起大的社會動蕩。時任衛生部部長的薛杜比更是急於盡快平息這場風波。他曾多次公開表示無意廢除中醫。並當面向請願者作出聲明:“我當壹天部長,絕不允許這個提案實施。”不久,請願團接到國民政府文官部的指示,撤銷壹切禁錮中醫的法令。第二次辯論以中醫藥領域的勝利而告終,該領域也將3月17日定為“中國民族醫藥節”。

建國後的第三次論戰

建國之初,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拉開了中西醫第三次大辯論的帷幕。1950年,民國時期廢除中醫學派的代表人物余雲岫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壹份題為《改革老醫生的實施步驟》的草案。草案將“廢”改為“改”,“棄中醫於其都,塞其源”。

在這次會議上,針對解放前落後的醫療衛生條件,黨中央制定了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方針,其中之壹就是“中西醫結合”。遺憾的是,中西醫結合的政策,在實施初期,被理解為把中醫改革變成西醫。政府舉辦的中醫繼續教育學校學習現代醫學;年輕的中醫也被選送到西醫學院深造。這壹系列原因讓中醫再次陷入困境。

上世紀50年代,中央發現“中西醫結合”政策被錯誤執行後,立即展開了自上而下的研究,糾正各級領導和醫務工作者對中醫的偏見。

但在“文革”期間,由於各種錯誤的導向,全國大部分老中醫都受到了批判和迫害。很多中醫古籍被作為“四舊”送到造紙廠的紙漿池。有人用對聯來形容中醫的處境。第壹部分:悲慘,無知,破了四舊,還有文革,老中醫被滅;第二部:悲傷、內疚、三家學派、廢話、中西醫結合、小醫生被毒死;橫批:中醫危在旦夕。

“文革”後,中醫從浩劫中重獲生機。直到1982年頒布的憲法提出“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學和中醫”。這就給了中醫和西醫同等的地位。

壹個世紀過去了,但中西醫的沖突仍未平息。中醫的大起大落什麽時候才能停止?中醫應該如何在西醫和西醫的夾縫中生存?我們拭目以待。

  • 上一篇:單霽翔: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 下一篇:發散思維的三個特征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