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各種典籍記載的歷史故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經典。歷史關於智慧的故事也有很多,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歷史智慧故事精選,希望對您有幫助!
歷史智慧故事精選篇壹:從未聽過的事壹天,國王覺得無聊,派人找來了阿凡提。
國王對阿凡提說:?如果妳能給我講壹個我從未聽說過的故事,我會賞給妳壹百枚金幣。?
好啊,壹言為定!?阿凡提說。 壹言為定!?國王說。阿凡提開始胡吹了起來:?從前,我家有壹頭騾子。壹天,它掙斷繩子逃了出去。我四處尋找,哪兒都沒有找到。過了幾天,我從集市上買來壹個大西瓜,拿回家切開壹看,我那頭逃出去的騾子躲在西瓜裏,正在給王後補破鞋子呢。?
國王聽後,笑了笑說道:?這種故事我聽得多了,並不新鮮。妳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妻子說成了王後而已。?
這天,阿凡提又開始給國王講述新的故事:?有壹天,我和父親乘船在大海上航行。突然,遇到了壹條海盜船。海盜追上了我們的船,我搶過了舵輪,把船開進了壹條大鯨魚的肚子裏。海盜船也跟著追進了鯨魚的肚子裏。我悄悄對鯨魚說:?我們這條船大,妳消化不了,那條海盜船小,妳完全可以消化。?鯨魚聽了我的話覺得有理,就把海盜船吃掉,把我們的船給吐出來了。?
這種吹牛的話我也聽過不少,請妳講壹個我從未聽過的吧!?國王說道。 好吧,那我就給您講壹件真實的事。有壹天,我在先父留下的壹本書裏,發現了壹張字據。那字據是您亡故的父親親筆寫的。您的父親曾經借了先父壹萬枚銀幣。您的父親原來應該把借先父的壹萬枚銀幣還給先父的。?阿凡提從容地說。 阿凡提,妳這是胡說八道!我可從來沒聽說過有這種事。?國王惱怒地喊道。 對了,我講的就是您從來未聽說過的事。請您賞給我壹百枚金幣吧!?阿凡提笑了笑說道。國王氣得不得了,但又不能食言。只好把壹百枚金幣給了阿凡提。
歷史智慧故事精選篇二:許綰的智慧魏王決定建造壹座很高很高的臺閣,它的高度恰好是天與地之間距離的壹半,並將這座高臺起名叫?中天臺?。很多人知道魏王這個決定後,都覺得很荒唐,於是紛紛前來勸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氣,他傳下命令說:?誰要再來反對我的決定,壹律殺頭!?這樣,大家都不敢再說什麽了,只是在心裏著急。
壹天,有個叫許綰(wan)的人背著筐,拿著鐵鍬到王宮來求見魏王。他對魏王說:?聽說大王要建壹座?中天臺?,我願前來助大王壹臂之力。?
見到這個前來幫助建造高臺的第壹人,魏王感到很高興。魏王問他:?妳有什麽力量能夠幫助我呢?
許綰說:?我沒什麽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幫助大王您商量建臺的計劃。?
魏王連忙高興地問他說:?妳有什麽高見?快講來我聽。?
許綰不慌不忙地說:?大王您在建造高臺之前,先得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魏王很不理解地說:?妳這是什麽意思?
許綰說:?請大王聽我分析。我聽說天地間相距15000裏,中天臺的高度是它的壹半,那就是7500裏,要建7500裏高的臺,那麽臺基就得方圓8000裏。現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遠遠不夠做臺基的。古時堯、舜建立的諸侯國,土地壹***才方圓5000裏。大王要建中天臺,首先就得出兵討伐各諸侯國,將各諸侯國的土地全部占領。這還不夠,還得再去攻打四面邊遠的國家,得到方圓8000裏的土地之後,才算湊齊了做臺基的土地。另外,造臺所需的材料、人力,造臺的人需要吃的糧食,這些都要以億萬為單位才能計算;同時,在方圓8000裏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種莊稼,要供應數目龐大的建臺人吃飯,不知道還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夠用呢。所有這些,都必須先準備好了,才能動工造高臺。所以,您應該先去大規模地打仗。?
許綰說到這裏,魏王目瞪口呆,壹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魏王當然是放棄了造中天臺的想法。
許綰勸說魏王,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臺?只不過是毫無客觀基礎的盲目蠻幹,它當然不可能實現。
歷史智慧故事精選篇三:燭光填屋從前,有壹個富商有三個兒子。富商經常去很遠的地方經商,但是每次他只帶壹個兒子壹起去。
富商又要出門了,這壹次,他要去京城。三個兒子都想跟著去,但是他們知道,父親只可能帶他們中的壹人去,他們就都跑去求富商。富商給了兒子們每人五兩銀子,對他們說:?院子裏有三間空屋子,妳們壹人壹間,各自去買東西把屋子裝滿,誰做得最好,我就帶誰去京城。?
第二天壹早,大兒子和二兒子就出門了。快到中午的時候,大兒子買回來好幾車的木頭,他氣喘籲籲、汗流浹背地幹了大半天,終於堆滿了壹間屋子。這可把他累得夠嗆。
二兒子買回來好幾車的稻草,他氣喘籲籲、大汗淋漓地幹了小半天,也把壹間屋子堆得滿滿的。他也累得夠嗆。
小兒子卻壹直沒有動靜,他上午到那間屋子裏看了看後,很快就出來了。屋子的門緊緊地關著。
天快黑的時候,父親從商鋪裏回來。他看到大兒子的屋子裏裝滿了木頭;二兒子的屋子裏裝滿了稻草;當他走進小兒子空洞洞的屋子裏時,小兒子不慌不忙地點燃壹支蠟燭,蠟燭小小的火光立刻把滿屋子照得亮堂起來。
父親表揚了小兒子。自然,這次跟父親壹塊兒上京城的也就是小兒子了。
歷史智慧故事精選篇四:長孫皇後的智慧故事長孫皇後的智慧是壹種大智慧。
玄武門?兵變之前,李世民在與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明爭暗鬥中壹直處於劣勢,雖然李世民比李建成有能力,但唐高祖李淵為了維護長子繼位的宗法傳統,必須站在李建成這邊。而當時的後宮形勢,對李世民也極為不利,後宮中的萬貴妃,因為替親戚向李世民求官遭拒,壹直對李世民懷恨在心,李淵最為寵愛的兩個女人尹德妃和張婕妤,也被李建成爭取過去,成為他的內應。這三個女人壹有機會就在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李淵對李世民當然是越看越不順眼。看到丈夫如此被動,長孫氏出場了,史書上記載她?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有人說這是李世民特別授意的,因為這壹方面可以穩住父親的情緒,另壹方面也可以積極探聽太子黨及朝廷的風向。
即使李世民沒有半點暗示,長孫氏也會這樣做。她清楚,溫柔和低調永遠是女人最有效的武器。柏楊先生把後宮比作魔窟,說每壹個美女被投到後宮,她自己就會變成蛇蠍,最終難免被另外的蛇蠍咬死。就是在最危險的地方,長孫氏遊刃有余,光有溫柔沒有智慧是寸步難行的。
她對高祖的孝順是那般自然、周到,多多少少抵消了尹德妃、張婕妤等人詆毀丈夫的不利影響。而?恭順妃嬪?應該有兩方面的意思:壹方面,即使是對尹德妃、張婕妤等丈夫的反對派,她也笑臉相迎;另壹方面也表明她在努力搞好與其他妃嬪的關系。
當然,起初她?盡力彌縫?的目的,只是想改善李世民劍拔弩張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並沒有長遠到為李世民奪嫡做內應的地步。長孫皇後自小受到詩書禮儀的教化,父子反目、兄弟殘殺的局面,是她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她努力化解危局。
縱使妳有再高的智慧,並不是每壹場危局都能化解。
利益的沖突,將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置於?不是妳死就是我亡?的獨木橋上,當她明白所有的和解都是徒勞,壹場血雨腥風的戰鬥不可避免的時候,並沒有迂腐地固守禮法,勸丈夫放棄奪嫡之爭,而是該出手時則出手,跨上戰馬,到玄武門,親臨第壹線慰問準備與李建成、李元吉決壹死戰的將士。
這是壹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長孫氏沈毅的目光與親切的問候,在決戰之前死壹般的沈寂裏,如同甘霖,註入將士們焦灼緊張的心。
當時,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作為?玄武門事變?的策劃人之壹,早早就帶人埋伏在玄武門,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也將囚犯放出來,發給他們武器,前來助戰了。當東宮和齊王府的兵將與李世民的部下在玄武門激戰的時候,丈夫、哥哥、舅舅和自己就那樣堅定地綁在壹起,面對生死存亡,這樣壹場戰爭,就像熊熊燃燒的熔爐,將長孫氏映照得更加美麗燦爛。
不是戰爭不讓女人走開,而是女人不願從至愛的人身邊走開。
李世民勝了,但是卻背上了弒兄殺弟的沈重的道德包袱,又是長孫氏,以女人特有的溫柔和善解人意的心靈,來化解李世民心中的焦慮、內疚與不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相當壹段時間,長孫皇後肯定充當著?心理按摩師?的角色,為唐太宗療傷。
長孫皇後死時年僅36歲,如此匆忙謝世,除了自身的病痛外,還應該加上心理疾病這壹條。
壹直以來,長孫皇後都活得很累,雖然她始終堅持牝雞不司晨,婦人不預聞政事,但對於關鍵事情還是要提意見的。到她哥哥長孫無忌逐漸為丈夫所重用的時候,她的憂懼與日俱增,某種不祥的預感,如大石頭壹般重重壓在她的心上。
長孫皇後生前總是擔心外戚幹政,因為歷史上外戚弄權,最後身敗名裂的例子太多了。漢高祖死後,呂後、呂祿專權,漢宣帝時霍山、霍禹專權,要麽被就地處決,要麽被秋後算賬,結局沒有不悲慘的。
所以,長孫皇後壹直不想讓她的家族卷進政治漩渦的核心,她甚至對於自己都不放心!
有壹次,唐太宗病重,她就在身上帶了毒藥,壹旦唐太宗駕崩,她就馬上追隨其後服毒自殺。因為她不想重蹈漢代呂後的覆轍,所以就打算提前了斷。這樣壹個理智、賢惠、隱忍、善良的人,都擔心自己會被魔鬼似的權力所誘,做出身不由己的事情來。對於哥哥長孫無忌,她就更沒有把握了。
和她壹樣,長孫無忌也經歷了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而童年的苦難既可以成為壹種發奮向上的動力,也可以成為野心和欲望膨脹的淵源。
而唐太宗重用長孫無忌,不說長孫無忌是皇後哥哥這壹條,他也有十分充足的光明正大的理由,他和長孫無忌是布衣之交,兩人壹起出生入死,?玄武門事變?中,長孫無忌立下汗馬功勞等。因此,在是否重用長孫無忌這個問題上,夫妻倆第壹次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唐太宗原本幾次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卻奏稱:?妾備住椒房,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執國政。?這是《資治通鑒》上的原話,有人認為當時長孫皇後把話說得很明白,說:?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壹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
依照長孫皇後含蓄的性格,她不可能如此坦率地大談外戚幹政的可怕,萬壹引起唐太宗的防範和猜忌,長孫無忌的處境可就大大不妙了。她的本意,是讓長孫無忌最好能擔任壹個閑職,有虛名無實權的那種最好,可是唐太宗不幹,還是讓長孫無忌做了尚書右仆射。長孫無忌再三辭官,但不被允許。實際上,長孫無忌的動作,並非完全迫於長孫皇後的?壓力?做出的壹番表演。早年的他,自知根基尚淺,初涉仕途,謹慎壹點,總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