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和特點主要包括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才,準備投身事業,報效祖國,積極思考國家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角色,危機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在社會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下,壹些大學生在觀念和道德上出現錯位和傾斜,使青年學生的思想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心態發生逆轉,理想追求淡化。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社會對大學生寄予厚望,但部分大學生的文明素質令人擔憂。有的學生註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個人本位,其次是社會和集體;在物質和精神關系上,他們過於註重眼前的機遇和發展,而忽視崇高的理想和目標。許多人在生活追求中把實現較高的經濟收入和穩定的生活放在首位,強調物質利益,追求實用,從而淡化了社會責任感,甚至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坑;在需求與奉獻的關系上,壹味強調需求,認為個人貢獻應該等於社會需求。還有壹部分學生在價值取向上過於急功近利,事業心不強,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常。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希望盡快擺脫社會和成年人的監護,於是向社會發出“請相信我們”的號召。但由於他們辨別力弱、自制力差,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無法正確把握善惡、正義與偏袒、誠實與虛偽、高尚與卑劣、榮譽與恥辱的界限,進而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範等現象。在個人舉止方面,有些學生過分強調個人行為的隨意性。隨性和庸俗被少數同學視為壹種“瀟灑”,對道德和紀律的蔑視和反叛則被視為個性。在男女交往中,只註重情感體驗和身體要求,忽略了男女戀愛的義務和道德責任,甚至有些同學對學校嚴格禁止的婚前性行為無動於衷,認為這是個人自由。在維護公眾利益方面,很多學生對這種規範不太重視,這體現了大學生的責任感和文明程度,甚至表現異常:考試作弊、損壞公物、隨地吐痰、買菜塞餡等等。家庭教育缺失,溺愛過度。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也是基礎文明教育的起點。教育孩子成為壹個道德高尚的人,必須從家庭教育入手。然而,現實表明,家庭基本文明教育不容樂觀。壹方面,由於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教育普及不夠,家長文化程度低,決定了學生接受家庭基本文明教育水平低,不全面。另壹方面,70年代末出生的獨生子女已經開始進入大學,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經常被溺愛。很多同學已經習慣了以我為中心,“人人為我”想當然。至於“我為大家”,我不想想,也不想做。久而久之,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的觀念變得淡薄,養成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壞習慣。有些家長寧願吃苦,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舒舒服服、體面地上學,要什麽給什麽,很少甚至不問孩子的花銷,這無疑變相鼓勵了孩子的高消費,滋生了擺闊氣的惡習。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積極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使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培養取得成效,是我們的必然要求。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論述:(1)堅持以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做有德之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哲學、教育、歷史、經濟、文學、藝術、宗教和科學技術,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壹個跨越人類生存時空的概念,具有超越歷史階段的連續性特征。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寓意深刻,意境高遠,氣勢磅礴,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風貌和氣質,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追求,展現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色和人文價值。比如“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這些優秀的道德理論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堅持用本民族的傳統精神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培育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們德育工作者的責任。(2)加強公共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總的來說,當代大學生具有壹定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大多數青年學生能夠認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講究公共衛生、尊重他人、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識行為的體現中,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水平較低。在大學校園裏,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不文明的現象。在公共場合,勾肩搭背,摟抱抱;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抽煙喝酒;打架;在墻上亂塗亂畫等。這些不文明行為雖然只是部分人所為,但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社會公德是維持人類社會公共生活秩序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它是壹種公共服務行為規範,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因此這種不文明行為也影響著大學生公共道德意識的整體水平。鑒於此,加強大學生公德教育,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已成為德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要提高認識。社會道德所要求的文明範疇是最基本的文明行為。如果壹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連這些基本的文明行為都做不到,那將是教育的可悲衰落。因此,高校必須認識到,德育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合格的人才,人才的質量是衡量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誌之壹。因此,許多國家非常重視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教育。英國教育部發布的《道德教育大綱》明確規定,學校必須向學生傳授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權利、愛護他人財產的良好品質。而日本則以其良好的國民素質向世界展示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有知識,懂得做事,還要讓學生做人。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學生基本文明建設和社會公德教育作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德育工作的抓手,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大投入,並堅持下去。其次,註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公德教育不僅是喚醒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範和加強管理的教育,包括公德行為模式的選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加強管理是為了更好地育人,優良育人環境和優良校風校紀的形成,壹方面要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壹方面要靠壹定的管理措施。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是育人的壹個基本原則。只有思想教育,沒有具體措施,很容易變得空洞,培養文明習慣、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也不容易。學生知道怎麽做,但往往在行動上不做;只靠管理措施而不強調教育的培養,無法形成自覺的文明行為。學生雖然知道必須這樣做,但內心並不願意這樣做,甚至常常形成矛盾和逆反的心理。只有把養成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自覺的文明風尚和習慣。在日常管理服務中,要強調環境對培養人才的影響,在大力加強養成教育的同時加強管理。良好的文明行為會得到鞏固,強調管理也是教育,不是片面強調管理,而是在管理的過程中加強教育管理,特別是註意加強“養育”教育。教育是提高意識,管理是讓這種意識變成習慣,讓各種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到實處。只有形成文明習慣,才能形成社會公德。實踐證明,公德教育應從社會禮儀的常規教育入手,進行養成教育,讓大學生了解並遵守最基本的公德。這既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做人的最基本條件,決定著大學生能否作為文明人步入社會。
上一篇:歷史智慧故事精選 中國歷史故事精選下一篇:家長會小遊戲課適合家長和孩子的熱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