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姓李,諱世民。因為死後廟號“太宗”,謚曰“文皇帝”,所以史書上通常稱“唐太宗”,有時也叫做“文皇帝”。
我國歷史悠久,古代曾產生過許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但是,像唐太宗這樣傑出的代表人物,在歷代君王中還是不多的。他的言行事跡於文治武功,至今仍然引人矚目。
第壹,關於“貞觀之治”於隋末農民戰爭的關系。不少文章重點並補充了“讓步政策”論的觀點,認為唐太宗的實行的“讓步政策”。如輕徭薄賦等,是隋末農民戰爭的直接結果,是農民戰爭推動歷史前進在統治階級政策上的折現。但是。也有的文章不同意“被迫讓步”的說法,認為封建統治者會主動調整政策,以適應生產發展,緩和階級矛盾。因此,在有無“讓步政策”上,至今仍然存在分歧。還有的人提出新的見解:農民戰爭本身並不直接創造社會生產力和物質財富,而廣大農民在戰後努力參加生產,以其本身的勞動創造可物質財富,才是造成“貞光之治”的根本原因。唐初統治階級的政策,對“貞觀之治”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關於唐太宗的政治思想。有的文章認為:稍微減輕剝削和壓迫的方法,收攬民心,以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是唐太宗的政治思想的核心。而有的人說:唐太宗的政治理論的核心是儒家傳統思想中的“仁義”,是孟子以來所強調的“仁政”,是儒家的“君道”觀。還強調指出:唐太宗不僅是壹個在實踐上特別成功的政治家,而且是壹個在政治理論上有所建樹的理論家。至於對納諫與求諫的分析,文章尤多,壹致肯定其進步意義,同時註意不可把納諫與民主混為壹談,不可把唐太宗的“虛己納諫”現代化。
第三,關於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太宗之善於用人,這是古今所公認的事實。近幾年來,對唐太宗的用人特點與方略作了較多的探討。如有的人概括為:任人唯才,各盡其用。選賢任能,不屈壹格。隨才委任,宗室土庶並用。開科取士,廣攬俊彥。銓敘考核,黜濫陟賢。鼓勵致仕,崇獎禮讓等等。通過這些方略,任用了大量有才能的人,使各項政治措施得以順利實施,促進了“貞觀之治”。
第四,關於唐初立法思想與《唐律》。《唐律》是隋末階級鬥爭的產物。唐初統治者為了重建和鞏固封建政權,維護地主階級長治久安、“長守富貴”的根本利益,力求勵精圖治。統治者考慮到打亂之後亟需修養生息,安定秩序,發展生產,緩和矛盾,於是采取壹系列措施來予以保證,而《唐律》即是其中的重要手段。所謂“貞光之治”的出現,與《唐律》的制訂是分不開的。
第五,關於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壹般都取肯定的態度,如有的人指出:貞觀年間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較好的時代。以唐太宗為首的統治集團,順應歷史潮流,對民族問題作了妥當處理,促進了民族和睦團結,為國家統壹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歷史起了壹定的進步作用。貞觀時處理民族問題的做法的特點有:承認少數民族在國家中的合法存在,甚至給予壹定的照顧,相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如此等等。對於民族政策的局限性,評論上有壹定的分歧。有的人只說,唐太宗還存在著大漢族主義思想的劣根,貞觀之治政策遠遠未能擺脫大漢族主義思想的羈絆。而有的人則認為唐太宗實行的是“以漢族為正統,其它少數民族為附庸的大漢族主義的民族統治政策。”照此說來,當然不是什麽“未能擺脫”羈絆的問題了。
第六,關於唐太宗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千百年來,壹致傳誦著唐太宗“以古為鏡”的故事。具體地說,貞觀君臣采取了三種方式來總結歷史經驗:壹是以古頌今,二是以古喻今,三是以古諷今。這樣做,歸根結底是為了知封建統治階級之興,明封建統治階級之替,是為了鞏固李唐政權。然而,“以古為鏡”,仍不失為留給後世的壹條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