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行業外技術的吸收和借鑒,油氣行業從上遊到下遊的“拿來主義”做法數不勝數。比如地球物理勘探用衛星遙感技術,納米技術用鉆井液,三次采油用聚合物技術。但隨著“引進技術”在石油行業的逐漸深入研究和應用,這些技術進壹步“反哺”其他行業的潛力逐漸體現,實現了技術引進和技術輸出的同步發展。
當然,這種技術輸出不僅限於“引進技術”,還包括石油行業的“本土技術”。
石油工業和醫藥
油藏建模技術在現代油氣工業中已經成功應用了30多年,自然被認為是油氣工業中的壹項獨特技術。挪威政府最近資助了壹項研究,試圖將這項技術引入醫療領域,以提高醫生對磁共振成像結果的理解,從而挽救生命。
研究專家認為,儲層建模技術可以增強我們對核磁共振成像結果的理解。這個想法是基於人腦和油藏的相似性,因為兩者都是雙重多孔介質。研究人員認為,石油工業中的油藏建模技術可能會給醫學領域帶來突破。該項目耗資165438+萬美元,由擁有20多年油藏建模經驗的斯塔萬格國際研究院牽頭。這種油氣行業與醫學的跨界應用,源於“泵與管道”組織,這是壹個成立於美國休斯敦的國際技術專家組織,旨在探索油氣行業與醫療行業的協同模式。
光纖技術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並且被認為是世界通信網絡的核心。長期以來,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使用光纖技術來監測油井的生產性能,如壓力變化。
總部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的Opsens是最早進行光纖技術研究的公司之壹。最近又改進了光纖傳感器,可以用在人體上。目前,醫學版光纖技術已被批準用於測量影響心臟功能的動脈中的血壓,可以幫助醫生快速評估血管堵塞的嚴重程度,並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血管成形術或微創治療。
石油工業和地球科學
20世紀70年代,隨著數字有線遙測地震儀的發展,無纜地震儀應運而生,大致可分為自主節點地震儀和無線地震儀兩種。最初為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無纜地震儀現在已成為地震學家的新工具。其“無電纜”的特點簡化了地震監測的後勤保障(無需運輸或埋設電纜),可壹次監測大面積地震活動數周。
2014的壹次地震研究,使用了900多個無纜地震節點來監測美國華盛頓聖海倫斯山的震情。研究人員表示,節點陣列將地震監測的效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二戰期間,美國發明了航磁勘測來搜索潛艇。事實上,科學家在二戰結束前就意識到了它的地球物理價值。在1946期間,航磁測量首次應用於石油和天然氣工業,以評估阿拉斯加北坡的石油地質儲量。隨後,作為壹種尖端的勘探工具,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對這項技術進行了升級,並取得了壹些重要的發現,其中包括壹項對古生物學產生了巨大影響的發現。1978年,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在近海進行航磁調查時首次發現了著名的奇克蘇魯伯隕石坑,直徑為93英裏,是由壹顆直徑為50英裏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形成的。基於這壹發現,古生物學家首次提出655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是由這壹撞擊造成的。
ROV的早期研究工作也是由富有想象力的軍事科學家提出的,但真正具有作戰能力的ROV也應該歸功於石油工業。20世紀70年代,石油工業推動了遙控潛水器的真正應用,並為其配備了機械臂,也稱為機械手。與以前的ROV相比,它除了簡單的觀察海底環境外,還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水下打撈、水下施工等。
研究人員隨後看到了工作級遙控潛水器的潛力,他們多年來壹直用它來搜索沈船和發現新的海洋物種。SERPENT項目是這種技術轉移的最好例子。SERPENT是海洋學家和包括BP、Shell、Chevron和Petrobras在內的能源公司之間的合作項目。利用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提供的遙控潛水器,科學家可以對深海進行更詳細的探索。自2002年以來,SERPENT項目對深海海洋生物進行了超過65 438+000次研究,其中大部分是在鉆井船或海上石油生產設施上進行的。
石油工業和航空航天
鑒於類似的環境因素,如高壓,無論是潛入深海還是太空探索,石油工業的深海技術也被應用於航天探索。
在ROV出現之前,油氣行業只能通過人工深潛來安裝或維修水下設備,因此油氣行業在人工深潛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國際海洋工程公司是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潛水的先驅,35年來壹直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載人航天計劃提供專利技術。
他們之間的合作始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通過借鑒國際海洋工程公司的高壓潛水服原理為載人航天計劃制造宇航服,而該公司的主要貢獻是為宇航服開發了壹套泄漏檢測系統。此外,該公司還為休斯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中性浮力實驗室提供日常運行和維護。這個實驗室是模擬太空失重的水下訓練設施,宇航員可以在這裏模擬艙外活動。目前,它是所有現代美國太空任務的基石,包括國際空間站的模塊組裝和太空行走。
3400萬英裏外的火星也有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技術應用於太空探索的成功案例。2013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利用沖擊鉆井技術在這顆紅色星球上鉆出了第壹口井。雖然總深度只有2.5英寸,但這次鉆探行動帶來了壹個重要發現,即火星上的地球化學條件曾經可以支持生命。
為了更多地了解火星上是否真的存在生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後續的載人任務中可能需要鉆更深的井,這需要更強大的鉆井系統來改善或小型化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現有的商業技術。可能使用的技術包括高壓井下流體取樣、井眼成像、現場流體分析、連續油管和防噴器。
石油工業和可再生及可持續能源
長期以來,地熱資源的開發過程類似於油田的勘探、開發和生產過程,從最初的勘探、鉆井和完井到最終的生產。壹般來說,目的層的水源或巖石溫度越高,地熱井的熱能越高。涉及到壹些高溫地熱項目的開發利用,普通的鉆完井系統很難滿足施工要求,需要依靠油氣行業先進的高溫高壓鉆完井技術和技術體系。
以地熱王國冰島的壹個地熱項目為例,由於目的層溫度過高,傳統的滲透和泥漿體系無法承受高溫,導致作業失敗。2017年,項目組利用油服公司貝克休斯專門設計的鉆頭和泥漿系統,成功鉆出第二口井。這種新型鉆完井系統的極限工作溫度高達299攝氏度,是普通井下設備額定值的兩倍。項目組計劃今年鉆第三口井。本次鉆井將測試鉆井時測量設備的適用性。如果成功,現有地熱井的能效可提高5 ~ 10倍。
油氣行業的跨界整合還包括二氧化碳的捕獲和應用。二氧化碳的捕獲有利於減少全球碳排放,但如何處理二氧化碳是個大問題。石油人的做法是向地下幾千米的驅油處註入二氧化碳,提高石油采收率。目前,國內外各大石油公司都在繼續投資這壹領域。從註入系統到建模軟件,工程師開發的二氧化碳捕獲和存儲所需的許多技術越來越成熟。埋藏的油氣資源創造了豐富廉價的能源時代,但隨著老油田的逐漸枯竭,地下儲層的空間可以被重新利用來儲存二氧化碳,這為環保產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目前,與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相關的技術產出已涵蓋地球和生命科學、太空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或許在未來,壹大批石油公司、油服公司、油田設備制造企業,會依托過去積累的科技成果,華麗轉身,進入各個惠及民生的領域。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