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裏的和尚是“六不凈”?
?在我們普通人的心目中,和尚壹直是與佛教的莊嚴神聖聯系在壹起的嚴肅形象,但在受戒中,卻與世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斬斷了無盡的情緣和纏綿的痕跡。在那個江南水鄉,和尚和普通人沒什麽區別。他的家鄉不叫“出家”,叫“出家”。這其實不是皈依佛門,而是做生意。不能簡單的以行為來劃分和尚是好人還是壞人,這也正是王老想傳達給讀者的信息: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有血有肉,會說話會笑,也有“六不潔”的欲望,吃肉娶妻,都和常人沒什麽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文中提到的五個和尚:老和尚、仁善、仁海、仁度,還有主角“明海”的小和尚。老和尚看起來禁律更嚴,更死板,很適合他60多歲的年齡設定,但過年也會端肉。下壹代三僧中,“仁善,即明子之叔,掌管。”其實明海在文章中被點名是因為家裏的土地只夠三兄弟種地,所以明海就跟著叔叔吃這碗飯。我舅舅好像是“掌門人”,在寺裏做的都是財務工作,如文中所述:
由此可見,世俗化的僧人其實已經成為江南水鄉的壹種謀生職業。家裏沒有足夠的土地,就會被拉出去當和尚。畢竟正文開頭已經解釋過“出家也需要通過關系和幫助。”出家也被列為三教九流的飯碗。
文中提到仁海,直接來了壹句“他有老婆”。這句話淡淡的,卻讓人觸目驚心。和尚怎麽會有老婆?真的有,而且是那麽自然,那麽理所應當。這句簡單的話似乎在告訴讀者,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而是司空見慣。更可笑的是,明海的小和尚還大方地稱仁海的媳婦為“師母”。如果他沒有完全把出家當成謀生的工作,怎麽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些世俗的話說得那麽順口?
況且,仁都現在是個美少年,年輕,二十出頭,有壹群女粉絲而且大多更年輕。三師父仁度不僅打牌總是贏錢,而且“從古到今無所不知”,相當於和尚界壹個專業素質高、專業技能好的和尚。更奇特的是,他會唱歌,如果歌詞大膽開放,他也能唱。當他放上聖火的時候,“仁都可以唱壹夜不重來”,長得好看,年輕,會唱歌。難怪“他不止壹個情人。”
當妳讀到這裏時,不要驚慌。作者無意向讀者傳遞“歪門邪道”和“六不潔”。有時候,想要看懂壹篇文章,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和他自己的文學立場。師從沈從文的汪曾祺走的是“京派”道路。這個學校不同於“左聯”。京派作家很少關註“大背景”,不願意挖掘“亂世”主題的深度。他們壹直關註農村生活、農村勞動力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像沈從文說的,他想“建壹座希臘小廟,裏面供奉著人性”。以張愛玲為代表的京派、海派作家,以劉吶鷗、穆時英為代表的新感覺派作家,都與“左聯”的主流有些格格不入,政治意識比較淡薄。所以在汪曾祺的文章裏,我們很少看到偉大的時代,即使看到,也是很隱晦的。王老寫的更多的是人民,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圖景,是市場上各種風格的風俗畫。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和尚會成為壹種職業,它消解了自身的嚴肅感和信仰感。與豬(即閹割豬的睪丸或卵巢,是閹割手術)、編席子、箍圈、彈棉花、畫師並列。在王老的作品裏,沒有宗教的枷鎖,沒有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對人們心靈的毒害。那裏的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是行走在世間的眾生。王老對“異己”持不同於傳統觀念的包容和放任態度。他不會“喊打打殺”吃肉嫁人的和尚,也不會對有肉欲的普羅大眾嗤之以鼻。在他眼裏,這些只是真實的生活,生活的真相,他最關心的人性的體現。所以在汪曾祺的小說中,他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氣息。
02 ?安昭莊與世外桃源
故事發生在壹個叫“趙安莊”的地方。這個地方有壹個寺廟叫“菩提寺”,但是叫“壹水壹水壹水寺”。頗有壹種山上有山,山上有廟的感覺。文中說明了菱角庵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
並承認尼姑庵中僧侶的生活:
看了這個,不禁覺得這不是修行苦修的和尚。這分明是天下神仙才子的悠閑生活。有吃有喝,環境優美,東西少錢多,多美好啊!也許只有在作者的筆下才會有這樣的場景,讓人眼前壹亮。這簡直就是劉長卿的“廟裏,竹林深處,晚鐘低鳴”。?朝聖者的帽子帶著夕陽,在青山下越來越遠。“透過文字,仿佛感受到了山寺四周甘甜涼爽的空氣,甘甜的泉水,仿佛聽到了偶爾的啼聲,飄過樹梢,刮掉了幾片樹葉。這樣即使是寺廟也不會覺得太嚴肅,反而從外面看起來像蓬萊。
更值得壹提的是文中對小英壹家的描述:
小英的父母趙大爺和趙阿姨的描述,給人壹種健康的美感:夫妻二人都“精力驚人”,身體健壯,壹個是肯吃苦的“搖錢樹”,壹個是勤勤懇懇做家務的“聚寶盆”。
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世外桃源,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否則。沒有那麽多臟亂差的東西,只有日夜流淌的清澈河流,香甜涼爽的空氣,綠色的菜芽...其實,文中的這兩個環境描寫恰如其分地契合了作者所要描寫的人性之美,以世外桃源的大環境和淳樸的民風,構築了壹個溫馨人情的溫床。
03 ?年輕僧侶和女孩的純真
這是正文最重要的部分:男女主人公,小和尚明海和少女英子。兩人七八歲時相識。他們是青梅竹馬,他們是無辜的。他們會壹起“玩王”,壹起看水車,壹起看夜場。“他們並肩坐在壹個石蠍子上,聽青蛙打鼓,聽寒蛇唱歌——”,這樣的日子在現代城市裏是找不到的,是城市人僅憑想象和記憶就能感知到的舒適和自由。
明海和英子長大後,會有朦朧的少男少女的感情。
而英子“她總是故意光著腳踩明子的腳”。這種幹凈純粹的感覺,就是少年時愛的種子的感覺,讓我想起少年時不太懂喜歡,只知道有好感的人會想盡辦法創造接近的機會。現在想來,那個年代的感情真的很不成熟,很純粹。
那麽這段萌動感情的男女主角應該是什麽樣的性格才不會顯得不聽話呢?我們來看看王老在作品中是如何處理瑛子和明海的形象的。
首先,明海將被任命。小英把明海用船送到了殷珊寺,然後自己壹個人遊覽了這座“全縣最大的寺廟”的裏裏外外。走的時候,“她又去廟裏,看見和尚在吃粥。好大的‘飯堂’,能坐800個和尚...很奇怪這麽多和尚吃粥都不出聲!他看到秋子也坐在裏面,很難跟他打招呼。想了想,他喊道:‘我要走了!’她看到秋子微微點頭,不顧很多人看著自己,大搖大擺地走了。"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英子的性格有著同齡女娃娃的“闖勁”和天真精神。壹開始她還在猶豫要不要當著眾人的面給明海打電話,但後來女孩的大膽讓英子對“不出聲”置之不理。此時的明海其實比小時候有更多的顧慮。註意,明海的動作是“微微點頭”,身在寺廟的明海還是明白“不得越矩”的。這也說明,象征世俗禮儀和規則的殷珊寺,不同於澇庵,是壹個束縛人性的地方。
我們來看明海受戒後英子接他的壹段對話。
英子在這裏也不害羞,而是直接去問明海要不要嫁給她。女孩的無知讓她看起來很魯莽,但不得不說魯莽很可愛。如果英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太成熟,不夠大膽,那就沒有表現出英子純真無邪的內心,反而成了壹種曖昧和故作姿態。不過值得註意的是,英子也是先埋下伏筆,終於鼓起勇氣直接表白了。她明智地先說了壹句“妳不想當方丈”“不想當沙彌”,明知兩人都不能公開結婚。
這時,明海在殷珊寺的正殿裏完全失去了他的謹慎,而是壹個混球喊了壹聲“是”。男生女生對愛情、喜歡、老婆、婚姻的理解,有時候看起來是那麽的幼稚,其實是那麽的簡單純粹。課文中的這段發生在壹個無人駕駛的蘆葦秋千上。遠離所謂的“俗世”,相當於壹個短暫的世外桃源,在這裏妳可以自然地解放自己的天性,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自己最純粹最幼稚的沖動。這種安排只能不著痕跡地顯示出來,充其量也不過如此。
文中,明海和瑛子從小相識,壹起長大,漸漸相愛。這種純情的農村少男少女,是王老筆下乃至北京作家筆下常見的形象。他們的出現無疑代表了人性的純潔與美好,無需掩飾。大概是文字之外很難找到但人們壹直向往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