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壹人稱敘事法 2、第三人稱敘事法 3、順敘法
4、倒敘法
5、插敘法
6、補敘法 7、分敘法
8、詳敘法 9、略敘法 10、直接抒情法
11、間接抒情法
12、先敘後議法 13、先議後敘法 14、夾敘夾議法
15、以物為線索 16、以人為線索
17、以思想變化為線索
18、以中暢事件為線索 19、寫生法
20、轉動法 21、剝筍法
22、擬人法 23、化動法 24、說明法
25、運用“五覺”法 26、借物抒情法 27、托物言誌法
28、物品自述法
29、遠眺近看法 30、內外結合法
31、移步換形法 32、說明介紹法 33、環境襯托法
34、彩筆描繪法 35、遠近結合法
36、時序變換法
37、生長變化法 38、展開聯想法 39、突出重點法
40、對照比較法 41、贊美頌揚法 42、靜態素描法 43、總分結合法
44、特征舉例法
45、特征說明法 46、重點突出法
47、成長變化法 48、實驗證明法 49、群體描寫法 51、擬人法 52、動物自述法
53、議論抒情法
54、景物襯托法 55、季節特征法 56、隨時變化法 57、日內變化法 58、定點換景法 59、定景換點法
60、移步換景法 61、圍繞中心法
62、分類描寫法
問題二:什麽是敘事風格 敘事風格是:指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使文藝作品呈現出這樣或那樣特色的藝術方法的傾向性。
“敘事”又稱“敘述”,是中國文化最早就有的術語;簡而言之,敘事就是講故事;“講故事”是“敘事”這種文化活動中的壹個核心功能。在敘事的過程中,因作者選擇的表現角度、運用的藝術方法等等存在差別,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敘事風格。比如:余華的著名小說《活著》,采用了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的雙重敘事風格――在悲觀主義的敘事下,不同的人物以死亡的形式,展示了大時代下人物的渺小與無力;在樂觀主義的敘事風格下,人間溫情成為好好活著的動力。張藝謀拍攝的影片,從《紅高粱》到《十面埋伏》經歷了戲劇性的浪漫傳奇、故事性的理性紀實、影像性的虛幻詩意的嬗變過程,壹步壹步從中國電影傳統的敘事風格邁向目前世界具有現代性的電影敘事風格;張藝謀在變化中逐漸強化了以影像語言為敘事元素的地位,同時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體的回歸。
問題三:記敘文的敘事順序有哪些,各自特點 記敘的順序
記敘的順序有三種:順敘.倒敘和插敘 。
順敘法
特點 順敘是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敘述事情,這就跟事情發生發展的實際情況相壹致,所以易於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運用順敘,要註意剪裁得當,重點突出。否則,容易出現羅列現象,犯平鋪直敘的毛病,像壹本流水帳,使人讀了索然無味。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楚,有較強的時空層次性。
倒敘法
特點倒敘並不是把整個事件都倒過來敘述,而是除了把某個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順敘的方法。采用倒敘的情況壹般有三種:壹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三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倒敘時要交代清楚起點。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還要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做到自然銜接。特別要註意,不要無目的地顛來倒去,反反復復,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增加敘事波瀾;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可讀性和感染力。
插敘法
特點 插敘是為了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時是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故事情節的追敘;有時是對出場人物的情節作註釋、說明。使用插敘壹定要服從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節外生枝,不喧賓奪主。在插入敘述的時候,還要註意文章的過渡、照應和銜接,不能有斷裂的痕跡。
作用 幫助展開主要事件,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對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簡要介紹,或詮釋某壹細節;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讀性增強。
問題四:記敘文的敘事方式和各自特點有哪些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壹種文體。如小說.散文.寓言.童話.故事.通訊.遊記.傳記.回憶錄等。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人、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記敘文的主要特點是以記敘為主,采取綜合表達的方法,包括記敘中的描寫.記敘中的說明.記敘中的議論和抒情等。
記敘的要素
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記敘的順序 記敘的順序有三種:順敘.倒敘和插敘 。
記敘文的線索
(1) 以時間為線索. (2) 以事件為線索.
(3) 以某物為線索. (4) 以某人為線索.
(5) 以見聞為線索. (6) 以地點的轉換為線索.
(7) 以感情為線索.
記敘文的分類:
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
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
1.寫人的記敘文。不壹定有完整的故事,但壹定要有集中的人物。
2.敘事的記敘文。不壹定有集中的人物,但壹定要有完整的事件。(記事的六要素壹定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
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觀察逼真、繪景絢麗、語言優美。
4、狀物的記敘文:沒有完整的事件和集中的人物。但是它們知識性強,內容新鮮,描寫生動,富有兒童情趣
問題五:故事的敘事特點有哪些 1.情境性
課程故事的情境性表現為它總是向讀者展示故事不斷展開的“場景”與“情節”.“場景”指的是課程故事發生的環境.壹般來說,課程故事中所描述的環境分為物理的環境和文化社會的環境,前者通常指教室布置,桌椅擺放等,後者則把班級、課堂喻為“小社會”、“文化群體”.但是杜威認為,“環境不僅表示圍繞個體的周圍事物,還表示周圍事物和個體自己的主動趨勢的特殊的連續性.”據此,他提出:“真環境”的概念,其意指與個體相交作用的事物,並使得“壹個人的活動跟著事物而變異”,課程故事中描述的“場景”並不只是故事的展開提供―個“空間”,而是“場景”成為引發促進或阻礙課程故事發生發展的因素以及支持或挫敗教育教學的條件.“場景”在壹定程度上,支持、滋養、教育了故事中的人.在第二個故事中,“講臺”“同學們”都是“我”和那個羞怯的男生所處的故事場景.“講臺”“課堂”“同學們”是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與故事的主角相互作用.男孩走上講臺,使出現了故事中的尷尬局面.同學們的哄笑,“課堂死寂壹片”使“我”陷入教學困境.“我”背對講臺,成為應對困境、推動故事發展的方式.背對講臺的“我”體會到保護學生自信的意義.站在講臺上的男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不再怯懦恐懼.課程故事的價值在於“情節”打動人、感染人、教育人,而不全是以“理”服人.在課程故事中,“失誤”“誤解”“悔恨”“沖突”等等是經常映入眼簾的“情節”.它常常引人人勝、感人至深.在“情節”中,故事的主角經歷的情感的震動,使得教師意識到自身思想的誤區,便拋棄陳見,轉變教育觀念.尼爾斯(Nias,f.)指出,教師轉變觀念的過程是壹場情感的經歷.只有當教師心中的職業形象在經歷長期的混亂、困惑、痛苦後,觀念的轉變才真正得到實現.再者,課程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廣大教師,即在於故事中的情結.情節再現了具體而豐富的教育教學過程.傾聽、閱讀故事的教師會感到這些故事似曾相識,仿佛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因而倍感親切、真實,認為可以從中獲得啟示.這些故事中也有教師的教學行為舉措,但不像教師經驗論文那樣只強調自己的作法,並雄心勃勃,試圖建立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模式.那些去掉情景的“壹法”“壹得”往往顯得幹癟,缺乏當初的活力.教師的“壹法”“壹得”只有在具體真實的教育情境中才顯露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2.探究性
課程故事記錄的是,教師思考課程問題、尋求課程實施出路、謀劃課程實施策略;實施課程設計的探究過程,我們把課程實施視為壹個動態生成的歷時過程.制定再完美的課程設計也不可能保證教師應付所發生的壹切教學事件.課程故事往往始於教學現實與課程設計的矛盾沖突之時.課程故事通常采用深度描寫的寫作方式,詳細展示教師面臨的“中途觸礁”“令人頭痛、詫異”“困惑”“後悔”等壹系列矛盾沖突問題.在上述‘案例中,作者不惜筆墨,詳述了“我”悔恨的內心感受.此時,課程故事的主角壹壹教師不再是壹名旁觀者,而是置身於課程問題中,這使得教師不得不“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直面“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許多教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矢誌不渝,執著於分析教育問題,思考走出課程困境的辦法,調整課程實施方案,嘗試解決課程問題.教師壹旦開始思考課程問題和謀劃課程實施的出路,總是在“眾裏尋她千百度”之後,“摹然回首”重新認識教師、學生、課程等原點問題.由此看來,課程故事展現的是教師遭遇課程問題、探究課程問題、解決課程問題的過程.
3.自我實踐性
從上述課程故事不難看出,“我”是課程故事的組織,是“我”在講述自己課堂上親身經歷.“我”不是故事中的旁觀者,而是故事的建構者和故事中的實踐者.“我”在......>>
問題六:敘事手法有哪些!分別是? 30分 順敘 插敘 倒敘
mypage.zhyww/post/200601/8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