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人有哪些休閑運動?

古人有哪些休閑運動?

文/煮酒君

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中留存著壹種最重要的生活方法就是玩,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各種各樣的遊戲應運而生,他們未必是中國特有,很多是中國與外來文明交流的產物,但是中國憑借自己強大的文化精神,實現了舶來品的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的壹部分。

大致上中國古代的遊戲主要分為:棋類遊戲、博戲類(具有賭的性質)、文字類和運動類四種,因此今天我們就分別舉例講講這些我們身邊常見,但是未必很熟悉的歷史文化,走進中國人玩的世界。

遊戲到了最後就是競技,這壹點古今真理,所以中國人的遊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運動遊戲,作為運動國技,這些東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節奏。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但是在慢慢長河中他們或多或少經歷了變異與衰落,有的已經不復存在了。

馬球

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此後逐步失傳,而唐代馬球從西域波斯傳入,成為中國當時最流行的活動,唐代打馬球風行壹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唐代章懷太子墓有很大的馬球壁畫,證明當時馬球藝術的興盛,宋代馬球藝術和軍隊儀仗隊結合,成為當時閱兵的壹部分,《析津誌》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遼金也都喜歡馬球運動,《遼史·聖宗紀》載遼聖宗“好擊?隆保?緞?南淄?肌だ摯肌芳竊孛鞽勺嬖?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到了清代馬球逐步失傳,最終從中國消失。

唐代之時馬球最為風靡:唐詩人王建的《宮詞》中有說到皇宮內宮女打球的:“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劍南節度使郭英則看女伎打球作樂,據史料記載每天得花費數萬錢。而封演所寫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臨淄王李隆基二十四歲時參加與吐蕃的馬球賽,他往來奔馳如風回電激,揮動球杖,所向無敵,連連洞穿對手大門,大獲全勝,使得唐中宗大喜。

此外唐穆宗李恒也是個超級馬球迷,後因打球受傷而喪命。唐敬宗李湛繼位後,對馬球的迷戀有增無減,從各地招來壹些馬球選手,不分晝夜地打球,不理朝政。最終被殺,唐皇帝在球技上的花樣時有翻新,層出不窮,宣宗李儇的球技數壹數二,據說他擊球時:“每持鞠仗乘勢奔躍,運鞠於空中,連擊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雷電,兩年老手鹹服其能”。

唐朝末年,唐僖宗更是用馬球賭博,引發臭名昭著的“擊馬贏三川”命陳敬?、楊師立、牛勖及羅元杲四人即將外放,唐僖宗就用比賽的方式來決定他們優先選擇最富庶的地方去任職。陳敬?第壹個擊球進洞,奪得了西川節度使的職位。由此可見其狂熱。

木偶戲

宋代骷髏幻戲圖,壹個哺乳的婦女操縱龐大的骷髏表演,可見宋代傀儡戲的巧妙

木偶戲又稱為傀儡戲,與皮影戲同出於壹個源頭。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中有陶俑,而春秋、戰國有了樂俑。西漢墓發掘出過樂俑、歌舞俑等。關節已經很靈活,被認為是木偶的起源,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隋朝時木偶戲的制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到了唐朝發明了歌舞戲木偶,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制作已達完美的統壹。宋代木偶戲更是出名,《東京夢華錄》記載:“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弄得如真無二,兼之走線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劉小仆射家數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賽寶哥、王吉、金時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規模舞走,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元代,中國興起了皮影藝術,是木偶戲的變種,到了正德年間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進入北京,在明清也發展入鼎盛。

擊壤

(三才圖會的擊壤)

擊壤相傳是堯帝發明的,不過具體的出現時間應該是在東漢,根據東漢劉熙的《釋名》中講到:“擊壤,野老之戲”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進壹步解釋道:“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不過也有說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是壹種當時流行的體育運動)

擊壤的玩法,根據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壤”側放地上,在三四十步處,用壹“壤”擊它,擊中的就算得勝。

曹植在《名都篇》中寫到:“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壹縱兩禽連。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鹹稱善,眾工歸我妍。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膾鯉?鮐蝦,炮鱉炙熊蹯。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唐宋時期文學作品中不乏關於擊壤的記載。到了宋代,擊壤從木頭變成了瓦片,《太平禦覽

》記載:以磚二枚長七寸,相去三十步為標。各以磚壹枚,方圓壹尺擲之。主人持籌隨多少。甲先擲破則得籌,乙後破則奪先破者的擊壤遊戲,並且但是擊壤還有壹個名字叫做:拋?/p>

明清時期,擊壤遊戲變成了打瓦,王圻《三才圖會》記述:“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將戲,先側壹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的遊戲規則,與宋代以前也是比較類似的。

擊壤是古代中國的保齡球,如今卻已經逐步失傳了。

捶丸與步打

捶丸是高爾夫的起源,步打類似於今日的曲棍球運動,都具備競技屬性,而且都是從馬球傳播來的,不過雙方的遊戲規則和方法大有差異,

捶丸是擊球入洞,步打類似於曲棍球,打球入門,雙方以棍競技。《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九》記載:“凡擊?攏?旅龐?魯。?梟透瘛8髁⒙磧?魯≈?狡?再姑?I癲呔?舳遼透衿?,都教練使放?掠誄≈校?罱?擇?馬趨之,以先得?露?韝?旅耪呶?ぁO仁ふ叩玫諞懷錚?漵嘀罱?偃氤』?攏?涫ふ叩玫詼?籌焉。”是當時步打球的特點,到了宋代,步打球衍生出了捶丸這種運動。

至元時期寧誌齋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集序》中的記載:“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的記述,可知捶丸形成應該在北宋時期,據《丸經》記載,捶丸比賽時,既可分組,也可不分組。根據參加人數的多寡又有相應的名稱,多人參加的叫“大會”,七八人參加的叫“中會”,五六人的則叫“小會”,而三四人的稱為“壹朋”。最少的是兩人,叫“單對”。捶丸設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捶丸所用杖分“攛棒”“杓棒”“樸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於今日的高爾夫非常類似,但不壹樣的是,高爾夫是9-18洞,捶丸是10洞的,明朝中後期,捶丸逐漸失傳,今日雖然玩法還很清楚,但是玩捶丸的人仍然不曾復原過。

冰嬉

冰嬉就是滑冰,據《宋史·禮誌》記載,徽宗皇帝就喜歡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裏“觀花,作冰嬉”明清時期,冰嬉非常流行,是皇宮特有的遊戲,明朝時,冰嬉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據《倚晴閣雜鈔》記載,有錢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積水潭的冰面上玩壹種“冰床”,將十幾張床連在壹起,上面擺上酒,壹邊飲酒驅寒,壹邊滑行。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清代宮中流行的眾多冰上活動的統稱。它既是娛樂活動,也是軍事操練性。乾隆時期,大肆推廣冰嬉,形成了當時壹種典範。

近些年,隨著《後宮甄?執?返拇蠡穡?以俁仍詒本└蔥恕?/p>

角力

所謂角力就是摔跤,《禮記·月令》記載:“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證明周代角力就已經出現,秦統壹六國後,把角力列為宮廷的壹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壹定的開展。根據《漢書·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壹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皆來觀”;壹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足以說明,漢代摔較活動已較普遍地開。

三國時期,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隋唐時期,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無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進行摔跤表演。日本遣唐使將此學會帶入日本,逐步演變為日本的國技:相撲。後來,明末,明朝官員陳元斌留日之後,曾把中國武術和摔跤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柔道。

煮酒君作品

2017.08.19

  • 上一篇:印度風俗禮儀
  • 下一篇:古代:香爐、屏風、窗簾的名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