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人的歲時節令

古人的歲時節令

古人的歲時節令

元旦:正月初壹日。(辛亥革命以後公歷的1月1日被稱為元旦,正月初壹被改稱春節。)

人日:正月初七日。據傳說,正月壹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上元:也就是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

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指用幹支紀日法時天幹為戊的日子),在春分前後,叫做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寒食: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壹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壹百五”為寒食的代稱。但依照舊法推算,清明前兩日不壹定是壹百五日,有時是壹百六日。

清明:就是清明節。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聯系起來。

花朝:農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為三月上旬的壹個巳日,舊俗中,每到此日,要臨水洗濯,祓除不詳(也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後,把節日固定位三月三日。後來就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作龍華會。

端午:五月初五日。《荊楚歲時記》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們在這壹天競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後來又把船做成龍形,叫龍舟競渡。)唐代以後,端午節被規定為大節日,常有賞賜。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做初伏,第四個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叫做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據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壹個大節日。壹般所謂伏日,大約指的是初伏。

七タ:七月七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初七的晚間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人間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日。據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就會化為烈火,目連向佛求救,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孟蘭盆以救母親。(孟蘭盆,梵語,解倒懸的意思。作孟蘭盆,指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養育之恩。)後代把中元節看作鬼節,有施餓鬼等迷信行為。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認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

重陽:九月初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古人這壹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續齊諧記》中記載,費長房對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難,戴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避禍。這是壹般人認為的重九登高的來源。

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壹日稱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作節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壹天天長起來。

臘日:現在叫臘八,臘是祭名。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戊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中,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村人會在這壹天擊打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祛除疾疫。現在的臘八壹般都指十二月初八,民間有“臘八粥”的風俗。

除夕:壹年最後壹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壹年的最後壹天叫做“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做“除夕”。

歲時節令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勞動中相沿積久而形成的壹種社會習俗。圖上介紹的這些節日都不是同壹個時代的,而是經過許多時代的傳承與積累,才演化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民俗。

本期冷知識:

1.立春之日,周天子會帶文武百官到國都的東郊去祭祀春之神——東方青帝。

2.賽龍舟的習俗在戰國晚期就已經形成,吃粽子的習俗則形成於漢代。

3.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祭祀太壹神。漢武帝非常相信有神仙的存在,認為太壹是天神中最尊貴的,所以給他建了壹座廟,每遇到大事必祭祀太壹。其中以全年第壹個月圓之夜最為隆重,燈火也最為盛大。因此形成了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

4.魏晉南北朝時,除了民間傳統的“元旦”(春節)、“正月十五”(燈節)、“五月五”(端午節)等節日外,比較重視的還有“三月三”、“七月七”、“七月十五”和“九月九”。

5.“七月七”大致始於兩漢時期。

6.唐代人的生活絢爛多姿,每到節日經常舉辦大型的活動,除夕徹夜載歌載舞,壹直歡樂到正月初壹的天明,因此形成了“守歲”的習俗;元宵節則是大擺彩燈,全城踏歌賞燈,熱鬧非凡。

7.《荊楚歲時記》: 是記錄中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由南北朝梁宗懍(約501~565)撰。全書***37篇,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節令和時俗。內容涉及民俗和門神、木版年畫、木雕、繪畫、土牛、彩塑、剪紙、鏤金箔、首飾、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以及樂舞等,這些民俗、民間工藝美術傳自遠古,延續後世。其中如門神、彩蛋畫、土牛、木版年畫等民間工藝美術,仍在城鄉流傳。

參考及推薦書目: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 上一篇:歷史上人類在出行方式上的變化
  • 下一篇:古代有哪些重大節日?我還有時間過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