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壹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它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將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秋風肅肅晨風?,東方須臾高知之! ――《鐃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2、送同心結
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相思令》林逋
3、送鐲子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壹種。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鐲常常背負著盟誓的重托。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漢?繁欽《定情詩》
4、送香囊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 ――明?鄭旦《子夜歌三首》
5、送釵
釵不僅是壹種飾物,它還是壹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壹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壹分為二,壹半贈給對方,壹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壹起。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 *** 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倩誰喚、流鶯聲住。鬢邊覷。試把花蔔心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歸去。 ――《祝英臺近?晚春》辛棄疾
6、送梳子
送梳子代表壹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發、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壹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相輝瑜珥瑤釵鳳。寶翼蜻蜓動。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人無玉質容何害。玉德斯堪愛。尚慚猶未十分全。聽取明年環佩戛? ――元?《虞美人?玉梳贈內子》姚燧
7、送指環(戒指)
指環(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龍香小柄琵琶彎,切玉玲瓏約指環。試按花深深壹曲,海棠開後望郎還。 ――清?朱彜尊《鴛鴦湖棹歌》
8、送玉佩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古代女子為心儀之人的佩玉結綴羅纓,心意昭昭。
深相憶,莫相憶,相憶情難極。銀漢是紅墻,壹帶遙相隔。金盤珠露滴,兩岸榆花白。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唐?毛文錫《醉花間》
9、送羅帕
古代羅帕多用於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再加上這個“道具”質地輕,使用頻率高,特別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隨後相戀。
不寫情詞不寫詩,壹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顛倒看,橫是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明?馮夢龍《山歌》...>>
問題二:古代七夕節送什麽 乞巧果子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是上海地區漢族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亦是紹興地區端午必備食品。
它很有特色的,以芝麻為制作主料,烹飪技巧以為主。
問題三:古人七夕送什麽,古代七夕送什麽禮物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中國古代的女性的節日,相當於現代的婦女節,不是現在硬編出來的什麽情人節,根本不用送什麽禮物。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為牛慶生。
問題四:中國古代七夕送什麽 女孩子會用曬過水的乞巧針給男孩子做荷包。男孩子回贈乞巧果子,有條件的會送銀鐲子之類的飾品。
望采納~
問題五:古代情人節七夕送什麽 香包、簪子啥的吧,看小說或者電視劇裏是這樣的
問題六:中國古代七夕送什麽 女孩子會用曬過水的乞巧針給男孩子做荷包 男孩子回贈乞巧果子。
問題七:古代七夕節送什麽 古代七夕更多的是乞巧,而情人節的功能是西方的情人節傳來後才有的。
問題八:古代女子在七夕給情郎送什麽 古代小說詩詞中總是會出現這樣的描寫,女子與情郎偷情,卻要帶上自己的枕頭。古代男女幽會偷情的緋聞事件經常可見諸史料,但是人們仔細翻閱這些史料後就會發現,古代的女子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皇室公主,她們之中的壹些人經常是帶著自己的枕頭...
問題九:古代七夕節有什麽習俗 古代時期七夕節的習俗是: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