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Moon的歷史課
06月10日
專題壹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麽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春秋戰國#
(1)根本原因:春秋戰國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
(2)政治基礎: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3)經濟基礎: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發展
(4)階級基礎:士階級崛起和受重用
(5)文化基礎:由“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
2、列舉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並作扼要評價。
儒家:
(1)孔子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政治思想——①、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張。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習要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當仁不讓於師”。
評 價——①、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哲學思想——“性善說”。
道德思想——先義後利,舍生取義。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評 價——①、《孟子》壹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為“四書”之壹。
②、建立壹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3)荀子
哲學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
② “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
評 價——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儒家重視。
②、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道家:
(1)老子 哲學思想——
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
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
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評 價——
①、中國第壹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2)莊子 哲學思想——
①、“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度)。
③、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文學成就——寓言、散文蘊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
法家:韓非 思想主張——
①、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②、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
評 價——
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壹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後1000多年中,法儒結合,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儉”
評 價——
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壹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②、曾被廣泛吸收,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
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有什麽重要意義?
①、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②、促進了文化思想的繁榮;
③、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程。
4、簡述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
①、春秋末產生,其創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禮”的學說,但未被統治階級所重用。
②、戰國時初步發展,孟子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5、西漢董仲舒是怎樣發展儒家學說的?在漢代,儒學為什麽能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1)發展:董仲舒將道家(黃老之學)、陰陽家、法家思想融合在壹起改造傳統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學,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① 天人感應;② 君權神授;③ 三綱五常;④ 大壹統。
(2)、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統壹,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
②、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③、漢武帝通過起用儒士參政、興辦太學和地方郡學、將儒家經典確定為教科書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6、理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興起來的?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
(1)興起背景: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②、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壹)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
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壹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系統,即理學。
(2)、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7、概述宋明理學的主要內容(宋明理學家是怎樣發展儒家學說的?)如何評價宋明理學的歷史作用?
(1)、主要內容:程朱理學:
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陸王心學:
①、陸九淵認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
②、王守仁“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2)、歷史作用:
①、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②、積極——重視主觀意誌力量,註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誌,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8、李贄有哪些進步思想?
(1)、哲學思想:指出萬物皆源於矛盾的陰陽二氣,並非生於“天理”,從而否定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基礎
(2)、政治思想:
①、否認孔孟學說的權威性,鞭撻程朱理學的虛偽性;
②、肯定追求物質享受合理性,主張個性自由發展,反對盲從統治者的意誌
③、主張男女平等。
9、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有哪些?
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
②、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
③、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出“工商皆本”。
10、明清時期的思想家是怎樣改造和發展儒學思想的?
他們從儒學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營養,又不拘泥於傳統儒學,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具體表現是:
①、黃宗羲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舊儒學“君為臣綱”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嶄新思想命題。
②、顧炎武反對道學空疏浮泛的學風,主張發揮孔子的“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他踏實鉆研學問,提倡到實踐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雖然堅持以儒家六經為自己的治學原則,但絕不盲從。他反對“天命論”和“生知論”,主張物質是第壹性的,物質不斷變化是萬物發展的規律,是壹位傑出的唯物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