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官方控制的貿易是什麽?

中國古代官方控制的貿易是什麽?

互市也是古代中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經貿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政府控制下的貿易。從秦漢到明清,這種貿易不僅發生在中原王朝或政權與邊疆民族政權之間,也發生在邊疆地區的部落與政權之間。壹般雙方同意在轄區邊界設立市場。在宋代,這個市場被稱為壟斷市場,由雙方官員管理。

中原王朝、政權與邊疆政權、部落交換市場時,往往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目的。首先,他們有政治意圖,試圖通過互市加強與邊疆民族和政權的聯系,開放互市以示“中原皇帝”的“仁慈”,停止互市以示對不“忠順”領袖的制裁。同時,在經濟上,他們希望交換需要的商品,繁榮大陸經濟。內地商人、邊民官員更註重這壹層的作用,因為相互交換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發展,商人可以賺錢,官員可以出政績,百姓可以交換商品。壹旦實施制裁,往往伴隨著對抗和戰爭,這是商人和人民所不願看到的。

漢朝與邊疆民族、政權的市場交換由來已久,尤其是與南越、匈奴。嶺南地區在秦朝時設置郡縣,與大陸的經濟交流比以前頻繁得多。秦末趙佗建南越,與內地的貿易依然存在。公元前196年,漢朝封趙佗為侯,趙佗成為諸侯。雙方還劃定了邊界,邊境地區的貿易也發展起來了。雙方主要交易黃金、鐵、農具、馬匹、牛羊。公元前183年,韓廷禁止與南越通商,有傳言稱北方趙佗祖墳被挖,其弟被捕,於是趙佗稱帝反韓,韓廷增兵嶺南。文帝登基後,變對抗為綏靖。自趙佗上朝稱帝,降漢,邊境貿易恢復正常。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出兵滅南越,嶺南之地回歸漢朝直接統治,與內地的經貿往來更加密切。

漢朝時期,漢朝和匈奴之間的貿易還在繼續。即使漢初雙方戰事不斷,匈奴貴族覺得漢朝“豐”上的貨物不夠,仍然希望雙方進行邊貿,以獲得更多的中國貨物。漢朝也想通過共同市場加強聯系,遏制匈奴,所以在邊境地點開展貿易。後來匈奴壹分為二,北匈奴被東漢打敗,遷走了。它仍然希望與漢朝進行貿易。84年(漢元元年),派人驅趕654.38+0000余頭牛馬到東漢邊境需求貿易。在雙方的貿易中,漢從匈奴進口牛、羊、馬、毛皮,匈奴得到鐵器、青銅器、陶器、金銀、糧食等。從漢,既滿足了雙方需求,又增強了雙方經濟互補性,形成了妳需要我,我離不開妳的局面。這也是西漢時期呼韓邪單於歸漢、東漢時期南匈奴回歸的重要因素。

隋唐以後,互市仍然是內地與邊疆經貿交流的重要渠道。比如隋朝初年,與突厥發生長期戰爭,對內地與邊疆的經濟交流產生了負面影響。當隋軍打敗了沙伯汗的攻勢後,土耳其各部相繼向隋朝投降。594年,他們獻上大量的馬、牛、羊,隋朝答應恢復邊境地區的互市。元明清時期,內地與邊疆互市大發展,官方對“官市”的控制結束後,允許私人市場。比如明朝時期,與中原接壤的土默特鄂爾多斯等地區,每月都被允許在適當的地方開設月市;他還在遼寧益州(今遼寧義縣)開了壹個木材市場,用內地的糧食和日用品換取蒙古的木材。

“茶馬互市”在明代尤為突出。從明朝初年開始,由於藏區需要從內地進口大量茶葉,明朝又需要從那裏購買大量馬匹,所以采取政府專賣的方式進行“茶馬”貿易。明代陜西、四川壹帶收儲漢中茶、巴茶,後來從湖廣收儲茶葉,專門用於“茶馬互市”。明代在今天的甘肅、四川、天水、臨夏、臨潭、雅安、松潘、西寧等地建立茶葉市場,並設立茶馬司,管理與藏族的茶馬貿易。為了保證購買足夠的馬匹,明朝禁止走私茶葉,禁止內地商人在藏區購買馬匹,禁止藏區商人在內地購買茶葉。那些被發現走私私茶出境和在關口失職的人都被處死。在互市中,對馬的上、中、下、年齒價格進行討論,茶葉分上、中,禁止劣質茶葉出口,以免影響馬的輸入。茶馬價格是明朝定的,因時因地而異,主要看供求情況。比如明初,在雅州(今四川雅安),需要1匹馬給1,800斤茶葉,而在賀州(今甘肅臨夏),需要40斤茶葉和30斤茶葉裝上。“民革”後,明朝的戰馬損失慘重。因為急需馬匹,所以提高了比價,規定100斤馬裝,80斤馬中等。此外,明朝還用鹽、絲、布、牛、銀交換馬匹,並規定比價。

在北方,明朝還在指定的地方開設了馬市,與蒙古各部和女真交換馬匹。壹年開壹兩次市場,牲畜的價格根據品種和等級來定。明代的馬,要麽用銀子買,要麽用紙幣買,要麽用綢緞、布匹、鐵器、茶葉等日用品折價交換。這種馬市叫官市。明朝派官員管理,駐軍維持秩序,各部領導也派人到市場監督管理下屬和商品。如果互市順利,明官會在結束後設宴款待邊關各部首長,並給他們“賞賜”——以明朝廷名義的城賞。如果對方有敵對行動或者擾亂市場,明朝通過不提供市場獎勵甚至停止馬市的方式進行制裁。

在明朝,在互市中獲得的馬匹被送往邊境作戰或送往當地警衛隊進行訓練,而母馬、小馬和未分配的馬匹被送往馬援寺進行繁殖。明代養馬的地方很多,如陜西、甘肅的馬援寺、邢臺寺等。應該說,茶馬貿易不僅使明朝獲得了大量的戰馬,而且達到了雙贏的效果。邊境地區的蒙古、女真、藏區獲得了鹽、茶、鐵等必要物資,促進了內地和邊境地區的農牧業和副業的發展,對邊境地區的發展更具有積極意義。

在統壹王朝時期,互市促進了內地與邊疆的經貿交流,有利於邊疆的發展,在多元政權割據對峙時期也是如此。這在宋遼夏金時期相當突出。為了發展相互貿易,宋和遼在邊境地區建立了專賣市場。遼的專賣市場在涿州(今河北涿州)、朔州(今山西朔州),宋在雄州、霸州,軍(今河北徐水縣)、廣信軍(今河北徐水縣)。宋朝進口了錢、布、馬、羊、駱駝等。從遼,卻出口貘、帛、漆器、糧食等。到遼,既方便了百姓的柴米油鹽,又使兩國政府從中得到不少稅收。而且遼朝還在疆域北部設立了巴紮,與女真等民族進行貿易,其中最重要的巴紮位於寧江州(在吉林省松原市),女真的主要貿易物品是黃金、布匹、蜜蠟和藥材。

在宋代,與西夏交界的地區也有集市。西夏從內地進口絲、糧、布、香、瓷等日用品,向內地出口駱駝、馬、羊、地毯、蜂蠟、柴胡、麝香、紅花等藥材。雙方在互市上互補,尤其是西夏對內地的日用品需求很大。因此,當關系惡化時,宋朝通過停止“歲禮”和互市來進行制裁。1039 ~ 1042期間,雙方戰爭不斷,元昊在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但在經濟上卻節節敗退,因為宋朝停止了“年贈”,關閉了壟斷市場,對宋朝影響不大。但西夏的糧食、布匹等生活用品短缺,造成物價上漲。元昊對宋戰爭的政策讓官民相當不滿,於是轉而和談。

宋朝與遼金西夏戰爭不斷,急需戰馬。於是在西北的西州(今甘肅臨洮縣)、賀州(今甘肅臨夏市)、西南的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南方的永州設立專賣市場,用內地出產的茶葉等土特產換取吐蕃各部和大理的馬匹。這種貿易在歷史上被稱為“茶馬互市”。這使得吐蕃和大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更加密切,有利於西南邊疆的開發。於是,宋朝獲得了大量的戰馬。據記載,少生年間(1094 ~ 1098),每年購買的馬匹多達2萬匹。

南宋與金朝達成1142的協議後,邊境地區出現了集市,但此後雙方互相爭鬥,集市時開時關。盡管如此,雙方共同市場的種類和數量是相當可觀的。南宋從金朝進口貂皮、珠寶、人參、甘草、絲綢、松子,向金朝出口茶葉、生姜、陳皮、牛、大米、象牙、犀牛角、檀香、絲織品。茶葉是兩岸貿易中的壹種商品。1223年(金光元二年),僅河南、陜西兩地就有50個縣向南宋購買茶葉,總值30萬兩白銀。互市促進了南北的經貿往來,金、宋政府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稅收。如1196年(金成安元年),金政府從(今甘肅天水市)獲得的稅收為122099,而南宋從金朝進口的稅收達到43000。

金與西夏之間存在壟斷市場,但規模小且斷斷續續。經西夏多次請求,金朝只同意在1141年(晉帝通元年)交換市場,雙方在保安(今陜西省誌丹縣)、蘭州(今陜西省綏德縣)、周桓(今甘肅省環縣)設置集市。西夏用珠寶玉石換取統治者的絲綢。金世宗認為這是“用無用的東西換取有用的東西”。1172年(金大定十二年)保安、蘭洽會停辦。1181年,綏德專賣市場恢復,10年後舊專賣市場全部恢復,但1193年(金明昌四年)全部關閉。後來又恢復了蘭州和保安,但因為雙方戰爭而關閉。

  • 上一篇:單反相機的結構特點
  • 下一篇:臺灣釣魚能釣到大魚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