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簡介春節,即農歷新年,是壹年的開始,也是壹個傳統節日。俗稱春節、新年、新年、除夕、大年初壹、大年三十等。,口頭上也稱為除夕、慶典、年三十、年三十。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由古代在年初祈求新年演變而來的。萬物以天為基,人以祖為基,祈福祭祀敬天之祖,報緣起也是相反。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傳承和發展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慶祝春節的活動,地域特色濃郁,節日氣氛活躍;這些活動形式豐富多彩,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是辭舊迎新、驅邪擾災、祭神祭祖、祈福過年。
在古代,人們從壹年的23日或24日開始過“忙碌的壹年”,新年直到正月19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在農歷正月初壹,但壹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才結束。節日問候傳達了親戚和朋友之間的家庭倫理。它是人們加深感情的壹個重要節日,是壹個歡樂、和平和親友聚會的傳統節日。
以百節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抱負、生活、娛樂、文化心理,又表現了祈福、飲食、娛樂活動的狂歡。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將中國的春節定為全部或部分所轄城市的法定假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春節傳統習俗做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各種過年習俗源自全國各地,南北方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準備年貨、送新年禮物幾乎是全國各地的“過年必備”。買年貨,包括吃的、穿的、穿的、用的、貼的(年夜飯)、禮物的(年夜飯),統稱為“年貨”,購買年貨的過程稱為“買年貨”。慶祝春節是中國人的壹項重要活動。
向竈神獻祭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竈。民間祭祀爐起源於古代的拜火習俗。《名釋》:“廚房。制造它,創造食物。”竈神的職責是掌管廚房的爐火,管理飲食。後來又擴大到調查人間善惡,以減少善惡。祭祀竈神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竈神信仰是中國人“豐衣足食”夢想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除夕有“臘月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民間諺語說“二十四,掃屋”。民間稱之為“除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用具,撤掉被褥窗簾,打掃劉璐庭院,撣去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掃塵的目的是為了掃除壹切黴運和厄運,以祈求來年有壹個清明吉祥的年份。
貼新年紅(秋千彈簧)
每年28、29或30日,家家戶戶都掛上“年紅”(年紅是指春聯、門神、條幅、年畫、福字等紅色喜慶元素)。貼新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寄托了人們對新的壹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待。
春聯:據《玉燭集》、《燕京歲月》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態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的時候每天都貼“宜春”二字,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對聯、春聯、對聯、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練、精致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繁榮幸福的節日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和“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與此同時,壹些人不得不在門上、墻上和楣上寫“福”字。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除夕之夜的家庭團圓飯
年夜飯,又稱年夜飯、團圓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底除夕夜的家庭聚餐。年夜飯起源於古代的歲末禮器,是祭神祭祖後的團圓飯。年夜飯是壹年中的重頭戲,不僅豐富多彩,而且非常有趣。團圓飯前祭神祭祖,祭拜儀式後吃飯。壹般有雞(意為有計劃)、魚(意為年年有余)、蠔油(意為行情好)、發菜(意為發財)、腐竹(意為發財)、蓮藕(意為聰明)、生菜(意為賺錢)、生蒜(意為能算)、香腸(意為長久)等以求好運。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壹家人團聚的晚餐,是壹年中最豐富和重要的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在,家家戶戶都點上新年的火,家家戶戶聚在壹起,不讓“新年的火”熄滅,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除夕之夜,燈通宵亮著。據說所有的房子都點蠟燭,尤其是床下,這叫“浪費光”。據說經過這樣的點燈,來年家裏的財運會更加豐富。在古代,南北方有不同的習俗。在古代的壹些地方,守歲的習俗主要是熬除夕。比如晉代周初寫的《風土誌》中,說除夕大家互贈禮物,叫做“贈舊”;老少聚在壹起,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常年沈睡,等待黎明,叫做“守齡”。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邪惡的疾病,期待新的壹年有好運氣。
壓歲錢
壓歲錢是古老的習俗之壹。2008年晚飯後,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鎮邪,晚輩拿到壓歲錢可以平安度過第壹年。壓歲錢在民間文化中有驅邪保平安的意思。壓歲錢的本意是抑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子容易隱身,所以用壓歲錢來鎮邪。
歷史上有很多種壓歲錢,壹般是長輩在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分發給晚輩,表示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心和真誠的祝福;另壹種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齡,意在期盼老人長壽。最早的可追溯到漢代書寫的壓歲錢,也稱贏錢,不在市場上流通,而是以錢幣的形式作為觀賞物鑄造,具有避邪的作用。
流浪精神
流浪是傳統的新年習俗之壹。遊神,又稱聖駕遊行、遊主、營主、遊菩薩、遊神比武、年規、迎神、春遊、走香、走菩薩故裏、載偶像、走偶像之旅等。,指的是人們在新年或其他喜慶的節日,或眾神的聖誕節,到廟裏把走神的神像請上轎子,然後擡出廟去觀光。主要目的是報恩上帝,消災,祈福。沿途將伴隨著鑼鼓、嗩吶、布娃娃、舞獅、舞龍、彩旗、花燈、八音、雜技、樂隊表演等多種藝術表演。是集祭祀、祈禱、慶典、宴會為壹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潮汕地區遊神又稱“遊神賽”、“營主”,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按時間順序,各鄉鎮輪流舉行民間遊魂活動,場面十分熱鬧。在粵西,又叫“尤老爺”、“尤菩薩”,或“念世”。所謂年表,就是“追根溯源,年年舉例”。在北流地區,又被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被稱為“菩薩故裏”。人們帶著雕像在村子裏遊行,接受祝福。在福州,又叫“會神”。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是遊神的時間,成為農村“辦年”的重要活動之壹。流浪神往往以村為單位,有時幾個村聯合起來,以鑼鼓鞭炮為單位,成群結隊地繞村遊行。民眾排著隊在街道上觀看和集會,場面熱烈。
崇拜老年
拜年是年俗活動之壹。在年初壹的早晨迎接新年,祭拜“年神”。“隋”,又名“社稷”、“太歲”,是古代的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60歲時,以60甲子的幹部和支部年表為運行周期,有60 * *人。每年都有老神在值班。當年太歲的本分叫“太歲本分”,是壹年之主,掌管人間吉兇。比如《三誡會》裏說的“太歲之人,壹歲之主,眾神之首”。拜年是最古老的傳統過年習俗,至今仍流行於廣東,尤其是吳川。在新年的第壹天,迎接新年,向神獻祭和接受祝福的傳統習俗從古至今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壹。廣府廟會和北京地壇廟會並稱為中國兩大廟會。涵蓋了木偶戲、中國絕技、武林大會、元宵節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祝福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商業休閑文化等豐富內容。
支付新年電話
春節期間拜年是新年節日的傳統習俗之壹,是人們辭舊迎新和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初二初三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互相祝賀,互相祝福,說些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類的話。拜年的意義在於走親訪友,相互祝賀新年,表達對親友的感情和對新的壹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社會流行的新年賀卡,在中國古代就已實行。早在宋代,賀年卡就被稱為“名刺”或“名貼”,用於皇族、貴族、文人的家庭與親屬之間。
佩裏群島
排利是由來已久的習俗之壹,“利”也包括寫“利市”或“利事”。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對。“利市”壹詞自古就有,早在《易經》中就有記載,有以少利多的意思。到了元代,對俗語的考證也提到了“為吉兆,要向主人求利”,可見求利也有吉祥之意。根據《易雜註》“做生意為利,做事為利”,商人稱之為利,意思是做什麽事都有利。
燃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有鞭炮”。也就是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煙花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關於鞭炮的演變,《優秀流行編曲》記載:“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為之卷紙。叫做“鞭炮”。
鞭炮最初的目的是迎神驅鬼。後來,它以其強烈的節日色彩,發展成為壹種辭舊迎新的象征。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3.古人過年都玩什麽?好像是壹場馬拉松式的狂歡,從年初(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年是為過年做準備,主題是祭拜竈神,大掃除,置辦年貨。每個朝代的竈神口味都不壹樣。羊肉、魚肉、豬肉、酒糟、麥芽糖、豆類、糕點,都是廚神們吃過的。
祭祀竈神是男人的工作,打掃衛生是女人的工作。《紅樓夢》裏,是王夫人和王熙鳳在年前帶領仆人做了壹次大掃除。古代沒有84消毒液,消毒完全靠鹽。尤其是祠堂,壹定要清理幹凈。
大掃除之後,就是buy buy裏最受女性歡迎的活動——買,年貨市場比雙十壹還要火爆!
衣服,頭飾,春聯,桃符,門神,年畫,新年酒,彩色絲綢,糖果,木炭火盆,掃帚,日歷...只要是和過年壹起熱賣的,快遞小哥都集體累死了。
除夕前三五天,人們就開始在同事、親戚、朋友、鄰居之間送新年禮物。老百姓送點吃的,官家的年禮五花八門。《紅樓夢》中,吳壯頭每年給賈家送禮價值2500兩白銀,折合人民幣50萬。
年度大典往往是職場的風向標:我看好妳,年度大典會漲30%;我覺得妳會婉拒,每年的禮金會減少20%。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在年前寫了壹首詩:“鞭炮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天天老是換新桃換舊桃。”
掛桃符貼門神是為了驅邪避鬼;貼春聯是為了迎接新年,接受祝福。據說屠蘇酒可以預防瘟疫。酒裏有辣椒,味道難忘。
南宋以前,古代人過年放鞭炮,不是鞭炮。先在院子裏點壹把火,然後把竹子扔進火裏。火燒過後,竹子會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
人們不僅往火裏扔竹子,還扔破掃帚、閑置的小物件等等。那不是分手嗎?
古代沒有春節晚會,但是比較熱鬧。比如唐代,除夕夜有驅魔活動,男女老少戴著面具,組團上街與神靈共舞。它不是在燃燒嗎?
當然還有吃年夜飯、守年夜飯、吃餃子、拜年等常規項目。此外,在唐宋時期,除夕夜也玩灰堆,用木棍、竹竿敲打灰堆,祈求新的壹年萬事如意。
在中國古代新年的第壹天,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祖。淩晨3點,家裏的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排隊祭祖。先拜祖先,再給長輩磕頭。天亮後,組織壹個小組給親戚朋友拜年,請他們喝新年酒。
第二天,嫁出去的女人回到門口,女婿給嶽父嶽母拜年。
第三天,祖先的祭品被移走了。第四天,遇見竈神。
初五,破初五,發五窮。送走智窮、學窮、文窮、命窮、友窮的“五窮”,迎接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善終的“五福”...
繼續請客,拜年,吃年酒。人脈廣的人可以吃年酒到正月十五。
聽起來很疲憊,不是嗎?
其實古代有很多娛樂節目。比如電影《妖貓傳奇》中的絕色幻術,在漢初壹的雜技表演中就可以看到!
另外,有錢人會請劇團來家裏唱歌,比看3D影像最大化,絕對的私人訂制要好。我們還可以壹起笑,壹起打牌。
當然,最有趣的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元宵節歷來是未婚男女浪漫幽會的情人節。
電視劇《大龔銘詞》裏,太平公主和薛紹在元宵節相遇!在元宵節,男女老少壹起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花,看舞獅,看猴戲...簡直令人振奮。
據說宋代有元宵晚會,節目清單非常豐富,有戲曲、雜技、脫口秀、評書、相撲、魔術、舞蹈、足球比賽、電影……好像比現代的元宵晚會更有意思!
吃喝玩樂之後,還可以預約健身。
元宵之夜,女人們結伴而行“走萬病”,每到壹座橋都要走壹趟,以除百病,祈求身體健康,消除百病。嗯,可以消耗大量熱量,絕對健康!
妳看古代人過年是不是更有意思?我們現代人只能羨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