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跪,拜也。所以拜禮多是跪姿。凡拜,須先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再直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繼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此謂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此謂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九拜,是九種行拜禮的方式,而不是拜九次。
1稽首(qǐ shǒu).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壓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壹段時間。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初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用於拜父、拜天、拜地、拜神、拜祖、拜師、拜墓等。
2頓首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壓右手,拱手於地,引頭至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是拜禮中次重者。
3空首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壓右手,舉手加額,然後手觸地或者手與心平,俯頭到手。因為頭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稱為“空首”,也稱為“拜手”。古代常用禮,常說的“拜”即為空手拜,行禮多用壹拜;有時用再拜,表示更加恭敬。
以上三拜為正拜。
4振動
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
5吉拜
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
6兇拜
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7奇拜
先屈壹膝而拜,又稱“雅拜”。
8褒拜
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9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
行禮時:並不下跪,俯身拱手行禮,與揖禮相似(推手為揖,引手為肅)。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也用於女子行禮,古代女子頭飾繁重。肅拜是九拜中最輕者。
關於跪拜禮儀的壹些誤解:
很多人認為,“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並常藉此作為批判封建禮教的有力佐證。實際,三跪九叩並非漢民族傳統禮儀內容,而是滿清叩首禮的壹種。“三跪九叩”的出處: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制》:“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而華夏禮儀中講究禮數的恰如其分,最高才四拜,那是對先師、君父、天地才有的大禮;壹般來說,再拜(拜兩次)即是相當尊敬的禮儀,壹般只有壹拜而已。
《禮記·雜記下》載:有壹次孔子的馬廄失火燒毀,同鄉來慰問,孔子答拜表示感謝,“拜之士壹,大夫再。”孔子對於士這壹階層的人只拜壹次,對於比士高壹級的大夫,就再拜——拜兩次。
揖禮
1天揖(上揖:揖禮手位於高者,標準揖禮)
行禮時:直身肅立,左手壓右手(女子相反),手心向內,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用於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
2時揖(中揖:揖禮手位於平者)
行禮時:直身肅立,左手壓右手(女子相反),手心向內,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用於同輩見面,辭別禮。
3土揖(下揖:揖禮手位於下者,又叫:下手)
行禮時:直身肅立,左手壓右手(女子相反),手心向內,推手稍向下,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用於長輩或上司還禮。
與揖禮類似的禮節還有拱手禮和抱拳禮
拱手禮
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女子相反)。此非正式禮儀,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感謝、日常交往時使用。
《論語· 微子》曾載“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這裏子路對路人所行的就是拱手禮。
抱拳禮
行禮時,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抱著拳頭,合攏在胸前。習武之人的相見禮;若是比試,右拳左掌的話含有決生死之意,但是右掌左拳只是切磋而已。
萬福禮
行禮時,雙手相交,右手在上,手勢可掌、可虛握至胸腹間,右腿後曲,微曲膝,低頭。因行禮時口稱萬福而得名,早期男女***用,自宋朝起,為女子與人相見時所行。
關於萬福禮儀的壹些誤解:漢人自古講究中正平和,斷然不會在行禮時將雙手同置於左或右。滿人的“蹲安”禮手在左腰;也有說,漢人在左腰,滿人在右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