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自然和社會是活的教材。”語文課程要植根於現實,語文教材要挖掘教材之外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本土文化資源。蘇州市吳江區同裏鎮是壹個江南小城。有風景如畫的景點,有叱咤風雲的文化名人,有千裏飄香的特色小吃...同裏地方文化資源不僅隨處可見,而且豐富多彩,魅力無窮。如果教師能夠恰當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合理挖掘,不僅可以拓展和延伸教材的內容,還可以通過這種整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摘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地方文化。
壹,語文課堂教學中本土文化的滲透
(壹)課堂教學滲透,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適時適度地將本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將本土文化融入語文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生活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這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也實現了語文教學從課內到課外的自然延伸
比如我在教《蘇州園林》壹文的時候就說過,“無論遊客站在哪裏,眼前總有壹幅完美的畫面。”讓學生結合身邊的園林建築來談談這句話。很多同學想到了靜修園的後花園。業主任蘭生為了追求這種效果,建造了靜修園。“水香榭”中間有壹面鏡子,可以照出整個後花園。精致的“攬勝閣”是整個園林的最高點。當妳爬上去的時候,妳可以看到整個花園的全景。“雨使涼爽”是夏天主人乘涼的地方。玄關中性如鏡,遠看像個花園。如果妳在壹個荷塘裏,妳可以將花園裏的美景盡收眼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遊客都能置身於壹幅幅美好畫面的意境中。因此,學生很容易理解蘇州園林的這壹總體特征。在深入研究園林布局、襯托、層次等時。課文中,同學們結合身邊園林建築的特點,仿佛身臨其境,很快就明白了。
(二)滲透寫作訓練,在交流中激發情感
漢語學習由聽、說、讀、寫四部分組成。葉聖陶先生強調,語文學習要聽、說、讀、寫並重。他認為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的聽和說,以及書面的讀和寫。接受中聽和讀同等重要,發表中說和寫同等重要。所以,聽、說、讀、寫缺壹不可。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口語和寫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被弱化,導致很多學生不會寫,不敢在同學面前說話。針對這種情況,我有目的的選了壹些東西給每壹個同學說,加強練習。比如在教《藍色威尼斯》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講了威尼斯的水之美、橋之美、建築之美、遊輪之美、文化之美。鑒於同裏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我讓學生寫同裏的水、橋、園林建築、烏篷船甚至節日。如果有的人還覺得難,就讓學生直接寫出自己喜歡的同裏美食,比如托餅、發酵餅、綠餃子、酥餅、芡實餅等。,然後讓學生以口頭交流的形式表達出來(以“贊美我的家鄉”為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口才和勇氣,又能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可謂壹舉兩得。
第二,在中國實踐中挖掘本土文化。
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註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綜合實踐。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自主地開展活動,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在“藍天下的學校”閱讀“生活教科書”,找到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實踐是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鄉土文化中隱藏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教師若能善加利用,語文教學將錦上添花,大放異彩。
(A)追溯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增加歷史重要性。
同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裏耕田燒荒,繁衍生息。同裏文化底蘊深厚。唐宋至清末,書院、社學、私塾等講學、退學的場所十分盛行。
金松岑先生創辦的銅川學校開創了該縣現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銅川自治會及其銅川公學培養了許多精英和學者。比如著名社會活動家蔡琰,著名詩人、社會活動家柳亞子,著名愛國者、《文匯報》創始人嚴,著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
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了許多名人和詩人。倪瓚、姚、方孝孺、陳祖範、、胡雪巖等歷史文化名人曾在同裏古鎮居住,為同裏文化增添了壹抹亮色。
在開展綜合學習活動時,我讓學生壹起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同裏的歷史文化名人,追溯當地的歷史文化淵源,增加學生的歷史感,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二)融入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欣賞家鄉風光之美。
自然和社會生活是學生自由積累的天地,應該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壹部分。教師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和感受現實世界,充分挖掘語文資源,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體驗語文,積累知識。
1.走進同裏的巷子,了解同裏的巷子文化。
胡同是古鎮同裏民居的壹大特色。同裏有很多巷子:穿心的,穿皮的,穿西的等等。巷子幽靜,悠閑,幽深而悠長,蜿蜒曲折,沒有壹條路是不通的。巷子深處,兩邊高墻聳立。斑駁的苔痕,壹串串青翠的藤蔓掛在墻上,像壹幅古樸的屏風。弄堂是江南古鎮古建築的縮影,是凝固的詩篇。學生徜徉其中,就會被美所感染。
2.走近同裏的橋,了解同裏的橋文化。
同裏五湖環繞,曲徑通幽,河流縱橫交錯,留下了許多各個年代修建的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巍然屹立,成為我們了解同裏的耐久之書。在古鎮裏,有最長最古老的思本橋。還有最小的單行道橋。而最能體現同學們勤奮程度的橋就是普安橋。鎮上最神秘的古橋是觀復橋。同裏的三座橋(即太平橋、吉利橋、長青橋)最具代表性。同裏人過去有三橋的習俗,現在是旅遊必不可少的項目,是同裏最受歡迎的橋。同學們在看橋的同時,也了解了每座橋的故事和同裏的橋文化。
3.走近同裏北聯村的油菜花田,欣賞美妙的春光。
北聯村旁的油菜花綿延萬畝,宛如壹幅美麗的鄉村山水畫。這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飛心靈的地方。這裏沒有大都市的塵土和喧囂,只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淳樸的民風,現代新農村的寧靜生活。籠養久了,回歸自然,黃石油菜花開,帶學生體會春天的氣息。
在實踐中,教科書很難帶領學生走進自然,感受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季節的不同情緒。壹旦語文學習成為壹種意識,學生就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參與者,甚至擁有了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利用和嘗試挖掘我們的本土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結構,增強課堂教學興趣,貼近學生生活,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