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公主應該怎樣教育?

古代公主應該怎樣教育?

由於中國古代女性角色並定位為相夫教子,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的價值只能通過男子間接體現。如“孟母三遷”、“畫荻教子”、“嶽母刺字”等,均屬此類。而求學途徑,則多受教於父兄,屬家庭教育模式。此外,還有類似職業教育的秦樓楚館的師徒授受。當然,還有佛寺道觀中對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女子受教育的情況開始出現變化。現分別予以探討。

1、家庭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為不難發現,青史留名並有著述作品傳世的女子多為世家出身,由父兄啟蒙並因家世而知名於天下。如前述之班昭、得益於其父班彪與其兄班固;蔡文姬則受教於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於其父李格非,均屬此類。

2、青樓教育

淪落為風塵藝流之女子,多貌美聰慧卻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師徒授受方式而傳其才藝,使之不絕。賽金花之才藝,便依此途徑而習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剝奪了壹般女子受正規教育的權利的結果。

3、寺觀教育

在中國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門,青燈黃卷,伴隨著信仰,靠坐禪、誦經打發時日,消磨青春。讀經需識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師之角色。自金元時期,全真道創立,道觀中道姑之生活內容與佛寺尼姑大體近之,只是所誦經書不同,修道內容有異而已。由於佛道信眾之出世取向,使其才華多不顯露於俗界,故而對傳統社會的影響較上述兩途為小。

4、學校教育

直至當今,世人仍多認為女子學校教育出現於清末。其實,早在明末,特立獨行的“狂人”李贄就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清代“江右三大家之壹”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園於江寧小倉山下,曰隨園,世稱隨園老人。他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數十人,並親自編輯《隨園女弟子詩選》,收女弟子28人之詩。其中最為知名者有席佩蘭、孫雲鳳、孫雲鶴等。與袁枚同時代的詩人陳文述,亦招收女弟子,其女弟子詩有《碧需仙館女弟子詩》。陳文述女弟子中,尤以吳藻最為有名。吳藻,字蘋香,號玉岑子,浙派中著名女詞人,著有《花簾詞》。由於知識女性群體的壯大,清代女子還曾創辦文學團體。康熙年間,顧之瓊創建蕉園詩社,成員主要有顧姒、

紫靜儀、朱柔則、林以寧、錢雲儀,史稱“蕉園五子”。清中葉,女詩人張清溪曾創辦清溪吟社,成員均為吳中人,被稱為“吳中十子”。這些結社賦詩等社會活動,盡管屢遭保守勢力的抨擊,但也得到過開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並被當時社會所認可。《紅樓夢》中描寫的菊花賦詩、海棠結社、怡紅行令、瀟湘論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貴族女子文學活動的生動寫照。

仔細考察中國歷史上女子教育落後與雕敝之原因,將女子排斥於科舉取士之外的作法,當是最大的負面影響因素。隋唐時期興起值清末廢止的科舉考試,是古代知識分子獲取功名、向上攀升的主要途徑。然其規制雖壹直在變化之中,但不準女子應試,卻是壹以貫之的傳統。致使科舉英才的行列中,竟無壹巾幗之人,真乃令人抱恨。清人蒲松齡所撰《聊齋誌異?顏氏》,描寫有顏姓女子出身文化世家,聰穎過人。其夫屢試不第,她聲言若應試,必能題名,其夫頗不以為然。後顏氏女伴男裝,二人以兄弟相稱,回到原籍,世人皆不知真相。顏氏應鄉試,“中順天第四。明年成進士,授桐城令,有吏治。尋遷河南道掌印禦史,富埒王侯”;“明鼎革,天下大亂。乃告嫂曰:實相告:我小郎婦也。以男子阘茸,不能自立,負氣自為之。深恐播揚,致天子召問,貽笑海內耳。嫂不信。脫靴而示之足,始愕,視靴中則絮滿焉”。隨屬傳聞,不可確定真偽,但亦並非空穴來風。

其實,在明清時代,簪纓之家、書香門第,女子讀書已蔚為風氣,對女性才華的開發被看作是對其未來婚姻的壹項重要投資。毛奇齡、袁枚、陳文述等文人還招收女弟子,諸多詩人也由衷欣賞女性的創作,贊美女性的才華。才女輩出成為明清兩代文壇十分引人註目的景觀。

時至清末,事變日亟。隨著西方進步理念的引入,社會進步提速,科舉制度被廢除,女子受正規教育的人數大增。新中國成立,中國女子因數千年壓抑而蓄積的巨大能量在數十年內爆發,在諸多領域尤其是文學藝術領域,足可與須眉抗衡媲美。真乃才女滿赤縣,名媛遍九州,令世人刮目相看。社會的進步,往往與女子受教育程度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當今,男女在受教育方面並駕齊驅,平分秋色,是時代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國家民族的大幸大吉。

  • 上一篇:歷史上的人地關系
  • 下一篇:Blues, R&B, JAZZ, Rock這些音樂的特點以及它們微妙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